铁市巷里绱鞋人
作者: 蒋志超翻阅已经泛黄了的报纸剪贴本,偶然发现我写的《八旬老太开通,老伴丧事简办》的文章,刊登在1992年9月2日《常州日报》第四版上。
这篇只有200余字的短文,讲述的是住在南大街铁市巷23号的我84岁的舅婆(外婆)蒋多大,为同岁的舅公(外公)余兴大丧事简办的事情。这篇31年前的旧文,竟又勾起了我对他们清贫艰辛、平凡不易、普通充实的60余年的绱鞋人生的追忆。
常州城中学艺 上海滩上谋生
我的舅公和舅婆生于1909年,他们的老家分别在常州南门外原化工厂旁降子桥过去的武进湖塘灌墩余家村(塘)和施蒋家村,两村相隔约三里地。
舅公14岁就尝试着洗脚上田、离乡进城打拼,在亲友的介绍下,来到了常州市里学绱鞋。由于舅公用心学艺,苦干加巧干,很快就掌握了绱鞋技术,并且能够独立操作完成,因而深得师傅欢心。两年后,师傅家里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情,牵强附会地连累到了舅公。受到冤屈的舅公,一气之下便回到了乡下余家塘。
不甘于农村生活、心比天高的舅公,不久又仗着胆子去大上海闯荡,身边居然还带上了小他3岁的外甥(他9岁时母亲病故,视大姐为母,得到大姐很多照应,与大姐家人亲热,带上大姐的儿子,他乐意,大姐也放心),那年他才17岁。好像与绱鞋有缘分一样,加上已经基本掌握了绱鞋的技艺,舅公在沪上做的仍旧是绱鞋活儿,不过他这次是以客师(客籍师傅)的身份亮相的。经过多方寻找和毛遂自荐,他与外甥终于找到了比较合适的可以通过施展手艺谋生的地方——一家前店后作坊的鞋店。就这样,舅公在这家鞋店的作坊里,与其他师傅一起干活,并带着外甥等徒弟们,共同劳作,绱鞋度日。由于认真耐心刻苦钻研,舅公在边教边干的绱鞋实践中,绱鞋技艺和速度又有了新的提高,使得店主也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
回到故里尽孝 余蒋两家联姻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舅公与他的外甥在沪上依靠绱鞋独立生活已经快两年了。一天,舅公突然接到常州传去的讯息——父亲病重速回。多时没有回家,本来也思念亲人心切的19岁的舅公知道这一情况后,便立即告别店主,心急火燎地回到了乡下老家,桌旁椅上床前不离左右地服侍父亲,以尽儿子之孝。太公平时体质较弱,这次大概受了风寒起病急,虽经多方医治和家人的精心服侍,仍然不见好转,不久便病入膏肓医治无效,撒手人寰与世长辞。舅公与兄弟姐妹们,怀着悲伤的心情,有条不紊地料理了父亲的后事。
按传统习惯守孝三年后,舅公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了。经村上媒人牵线搭桥,舅公与间隔不远的施蒋家村的同庚的一位善良勤快聪明朴实的姑娘,即未来我的舅婆,认识并牵手了。不过婚前险些上演了一场“抢亲”的闹剧。大致原因是女方家里有点嫌男方家里穷,想要毁约。年轻气盛的舅公便在村上人的簇拥下去抢亲(一则可以免了彩礼,二来可以节省成亲的开支),路上刚好遇到了他深明大义的二哥,被二哥苦口婆心地劝了回去。二哥因此还被村里的长辈责骂了一顿,据说还被打了两个耳光。大概是老天的安排和余蒋两家前世有缘,以及余家的真心诚意,蒋家最终还是答应了这门亲事。
有趣的是,舅公娶了蒋姓舅婆,20多年后居然又同意他的二女儿即我的母亲嫁了一位沪籍蒋姓夫君即我的父亲,再后来在冥冥之中他的孙子也是娶了一个蒋姓的媳妇。这样余蒋两家就三代联姻了。
沪上迫当报童 南京重操旧业
成亲后,舅公在家做些农活,心里还是念念不忘绱鞋之事——不要荒废了学之不易的绱鞋手艺。舅婆则在务农的同时,继续去离家不远的梅陇坝附近的协源布厂(棉织一厂)当纺织女工(满打满算已有几年工龄)。小两口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达成一致意见——舅公告别舅婆再次带上外甥去上海绱鞋打工了。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侵占我国东三省。几个月后,1932年1月28日,日军又进攻上海,蒋光鼐、蔡廷锴指挥第十九路军奋起反抗。战争中很多无辜百姓死伤,好多商店被迫关闭歇业,舅公他们所在的鞋店也不能幸免。为了生存,舅公只好带着他的外甥去街上当报童叫卖报纸,通过寻做一些杂差来勉强维持生计。此时的上海处于战乱之中,既无安全可言,又无生活来源,故已非久留之地。舅公与外甥决定打道回府。但沪宁铁路线因打仗中断,火车停运。咋办?活络机灵的舅公设法联系上了常州同乡会,带着外甥搭乘该会的难民船回到了常州,并在常州最繁华的闹市区南大街旁的青云坊租了一处房间兼作坊的屋子暂时居住。
上海是一时半会回不去了,身怀绱鞋技艺的舅公又决定单身去南京闯一闯。他经过反复探寻,终于在宁找到了一爿回民开的鞋店,在这家鞋店的作坊里仍以客师的身份绱鞋。舅公绱的鞋子质量好,销量大,回民店主很是喜欢,给舅公待遇不错,每天还额外给舅公一个鸭蛋以为犒劳。这样的雇主关系大约维持了几个月。由于舅婆已经生养了大姨,需要人手照料,乡下老家杂事也亟待处理,舅公只好辞别店主离宁回常。
铁市巷里定居 夫唱妇随绱鞋
大姨的降生,加上绱鞋生意逐渐做大,青云坊住房已显得太狭小了。于是,舅公舅婆决定换房搬家。
他们在青云坊西面的、车水马龙商铺林立店家紧挨的南大街中段西侧的、历史悠久工匠聚集闹中取静的铁市巷中,找到了一大户人家——刘姓房东的房子定居了下来。这一住就是60多年,直到1993年春天因拆迁搬至紧临南面的孙府弄,两年后又因南大街整体改造才移居清凉新村。
舅公舅婆定居南大街铁市巷后,舅婆辞去了棉织厂的工作,一心一意做好家务带好孩子,并且协助舅公,开启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你挑水来我浇园、你绱鞋来我帮衬的夫唱妇随的绱鞋生涯。
要说绱鞋,必先说鞋。据说鞋子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为防止赤脚走路造成脚底受伤,同时亦可起到装饰美化的作用而发明创造的。后来这种手艺传到了其他国家。其他国家(主要指西欧国家)又在本国文化的影响下,改进技艺,生产了各种款式的鞋子,并且把相对先进的制鞋技艺又输送到了我国。17世纪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因为身材矮小需要增高以壮豪气显威严,就发明了有高跟的鞋子。这种鞋子很快传遍全国及整个欧洲。以后带有高跟的鞋子,就逐渐演化成了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大多数时尚女性们青睐和使用的可以增加魅力的各种款式(也有健康隐患)的高跟鞋了。
绱鞋可以说是制鞋技艺中的一门传统的手工艺活儿,简单讲就是把鞋帮与鞋底缝合在一起。绱鞋需要配置锤子、钳子、铁脚、钩针、钻头、划刀、楦头(枣木)等工具,还需麻蜡棉线、铁钉(芝麻钉元钉之类)等辅料。绱鞋一般分明绱与反绱两种;明绱的师傅多,明绱相对易做;反绱的师傅少,反绱比较难做,舅公学的反绱也擅长反绱。反绱据说就是从西欧传过来的。舅公反绱的鞋有皮底、布底、橡胶底、塑料底等。这里主要说说布底鞋与皮底鞋的反绱,大致有这么几道工序:布底鞋,修剪鞋底毛边,鞋帮吸水,钳鞋帮,穿针拉线,料料底,翻鞋帮,木楦成型,晾晒干透,脱楦,成品;皮底鞋,划底型,钉后跟,钳鞋帮,穿针拉线,翻鞋帮,木楦成型,晾晒干透,修底,脱楦,成品。
以上工序基本由舅公精心完成,但还少不了舅婆的前道工序,尤其是布底鞋的绱制,必须先由舅婆按照客户脚寸的大小打样剪帮成型——确定脚寸,剪好硬衬,用糨糊粘好鞋面(毛绒等料)和里子,待干透缝好沿口成型后,再交付舅公绱鞋。舅婆在剪鞋样上有点天赋。一双漂亮的鞋子,舅婆只要看上几眼略加思索,就能剪出同样的鞋样来。真是心灵手巧,让人佩服。
家里绱鞋也是一个小小的系统工程,或者说是一条龙操作,亦可说是搭台唱戏。舅公是无可争议的A角,舅婆是B角,还有大忙时节需要临时搭搭手跑跑龙套的C角即两老的子女们。特别是到了舅公老年的时候,要完成最费力的反绱翻鞋帮的工序,就有点力不从心了,更需要家里年轻人的协助了。我发现舅公两手的大拇指在长年累月无数次地翻鞋帮中已经严重变形。为了减轻这方面的劳动强度,当时舅公还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个软化鞋帮的巧办法——将鞋帮架放在大铁锅里蒸煮数分钟后,再翻鞋帮就轻松多了。
这样上下工序紧密衔接,全家老小一齐上阵,又经过精心绱制的鞋子,圆润饱满好看耐用不走形,质量自然是上乘的了。质量有保证,价格又公道,生意自然也就兴隆,名气自然也随之由小变大,文雅地讲就是有点名闻遐迩了。
精打细算度日 勤俭操持安家
舅公舅婆先后生育六女二男八个孩子,其中一个大的男孩一岁多就夭折了,后来又添了一条尾巴——我的二哥。二哥1954年出生后母亲把他放在娘家带养,他就一直赖着生活在舅婆家不肯回自己的家,直至走上工作岗位。母亲为他象征性地给娘家付些生活费。
全家这么多人的生活,就靠绱鞋维持——多么不容易。尽管后来两老的子女陆续成家立业,有的远走高飞离常去沪,有的另起炉灶独立生活,但有的还与他们共同生活,尤其是第三代又不断诞生,先后增加了17个外孙外孙女、孙儿孙女。他们每逢节假日或礼拜天都会去舅婆家做客蹭饭(我儿时也曾利用寒暑假去舅婆家住上十天半个月),还有乡下老家的亲戚到常州城里过节购物游玩,也要去舅婆家歇歇脚吃顿饭,真是门庭若市应接不暇,这样一个大家庭的开销可想而知。好在舅公舅婆都各有一个在善良基础上的显著的特点,确切地讲就是优点作为奠基。
舅公的优点概括为一个字“精”,拓展开来讲就是精心精算精明精神。绱鞋,舅公讲究精心制作,不肯马虎,精益求精保证质量。消费,舅公处处精打细算,平时绝不浪费,每分钱都要用在刀刃上,即使舅婆每天的买菜钱也都由他给予并计算清楚,真是:老夫妻,明算账。处世,舅公精明能干,顾及各方,善于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养生,舅公的体质较好,没有不良习惯,喜欢听书看戏,日常喝点小酒,注意作息规律,平时很少生病,在繁忙的劳作中保持着良好的精气神。20世纪60年代,我家住西庙沟,有次我母亲在赵家花园(约园)的池塘里洗衣服,不小心把手表掉进了河里,懂水性的舅公觉得可惜,居然潜水去摸(未果)。
舅婆的优点也可浓缩成一个字“勤”,扩散开来讲就是勤劳勤快勤俭勤奋。她每天除了配合舅公绱鞋外,还要完成买汰烧洗等家务和履行好居民组长的职责;三年困难时期,她协助舅公养些鸡鸭以改善家庭伙食;平时她用替邻居做些杂活,每月得几元钱的收入贴补家用——勤劳的本色展现在她日常的生活中,勤快的个性体现在她劳作的效率中,勤俭的作风彰显在她治家的本领中,勤奋的精神闪耀在她公益的活动中。
舅公舅婆“精勤”的优点,给他们的绱鞋生意带来了优势,也给全家人的生活提供了基本保障。亲戚朋友不说,铁市巷里的居民,常州城里的市民,甚至家住城郊农村的村民,还有一些有钱有文化有身份的先生女士们,都纷纷慕名上门前来绱鞋——有来料加工的(男鞋比女鞋稍贵些),有看料定制的。一般来讲,夏天较空闲,秋季始回暖,腊月里很忙,春节前更是难以招架,我儿时就亲眼看见舅公舅婆婉言回头了好多生意——有钱谁不想赚?人手不够来不及做啊!在那个生活清贫,人人又离不开用鞋的年代,绱鞋尽管只是小本生意,但源源不断,积少成多,加上勤俭操持,就能支撑起一个大家庭的日常开销,我的舅婆家就是一例。
伴随时代变迁 经历工商管理
个体绱鞋既有独立性,也具社会性。舅公舅婆的绱鞋生涯,在时代的变迁中,经历了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工商管理。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常州社会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百姓高兴,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在这样的背景下,舅公舅婆开始直接面向社会市民绱鞋,少了一道店家的经营环节,收入相对提高。
从1954年起,国家开始发展公私合营这种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般都是经过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生产合作社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因地制宜,按照不同手工业者容易接受的形式,由低级到高级、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地进行,坚持贯彻自愿互利的原则,集中管理,统一价格。
遵照国家的这个政策,那个时期,常州成立了包括绱鞋在内的各种形式的合作社,舅公就和其他绱鞋个体户们一起去位于西赢里水关桥旁的属常州制鞋社管理的门市部集中绱鞋,每月收入40多元。1958年全国全面开始“大跃进”,紧接着1961年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在这样的形势下,舅公又回家做了8年(1958-1966年)个体户,每月按照营业额的一定比例完(交)税,约2至3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