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一带一路” 共创美好世界
作者: 戴璐暄【关键词】共建“一带一路” 人类命运共同体 对外开放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时代大势,统筹国内外发展大局,创造性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宏伟倡议。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提出的第一个全球性、全方位的国际经济合作倡议,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十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共建“一带一路”弘扬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原则,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的合作理念,坚持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的发展目标,取得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已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截至目前,中国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1]成功建设了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中老铁路、雅万高铁、匈塞铁路、比雷埃夫斯港等一批标志性项目;与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进出口额、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年均分别增长8.6%和5.8%,与沿线国家双向投资累计超过2700亿美元;[2]健康、绿色、数字、创新等新领域合作亮点纷呈,救灾减贫、教育培训、文化交流等领域也打造了一大批“小而美”民生工程,让共建国家人民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共建“一带一路”不仅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贡献了中国智慧,也进一步促进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有效缩小了东中西部开放差距,成为破解区域开放发展不平衡矛盾的重大举措。
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着力扩大合作朋友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共建国家的合唱;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
一是坚持共商原则,集思广益,有事大家商量着办,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体现各方智慧和创意。中国与共建国家在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主要关切的基础上,共同寻求利益契合点和合作最大公约数,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与共建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对接,将合作愿景转化为推动共同发展的行动纲领;以元首外交为引领,以国家间战略沟通为支撑,建立政府、政党、议会、智库、地方、民间、工商界、媒体、高校等多层次、多主体、全方位交流机制,围绕共建“一带一路”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沟通、对话、交流、合作。共建“一带一路”的核心理念已写入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文件,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二是坚持共建原则,各施所长,各尽所能,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和潜能。在共建对话机制方面,中国与共建国家搭建了“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数字经济、知识产权、卫生健康、人文交流等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机制,为定期交流合作进展、妥善解决合作问题、谋划未来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共建交流平台方面,“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已经成为中国主办的层级最高、规模最大的多边外交活动,也是各方共商、共建“一带一路”的最重要国际合作平台,迄今已成功举办两届,今年10月将举办第三届。此外,中国还搭建了“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等多个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推动各方开展对话合作、参与全球治理。在共建融资平台方面,中国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员已达109个,既包括发展中国家也包括发达国家,截至2022年底,累计融资额已超过388亿美元,在国际多边开发银行体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重要融资支持。
三是坚持共享原则,让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共建国家人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与共建国家合作实施的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极大提升了区域互联互通水平,带动了共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国承建的印尼雅万高铁在采用中国先进高铁技术设备的同时,也积极采购了价值约51.2亿美元的本地原材料,有力带动了印尼相关产业发展。数字丝绸之路合作为弥合数字鸿沟,改善区域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作出了积极贡献。跨境电商已成为促进共建国家间经贸合作的新引擎和新亮点,目前中国已与20多个国家建立“丝路电商”双边合作机制,2022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首次超过2万亿元人民币。共建“一带一路”促进了中国与共建国家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大幅降低了交易成本,来自泰国的“泰芒”、马来西亚的榴莲、智利的车厘子、太平洋岛国的金枪鱼等优质产品直达中国百姓餐桌,中国质优价廉的日用百货商品也进入共建国家千家万户。


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着力提升合作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不搞封闭排他的小圈子,把绿色作为底色,坚持一切合作都在阳光下运作,共同以零容忍态度打击腐败。
一是坚持开放理念,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共同维护真正的多边主义,共同打造包容并蓄的朋友圈,共同构建开放型合作平台。共建“一带一路”向所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开放,不排除、也不针对任何一方。中国积极探索既契合共建国家需求、又能吸引其他国家参与的多元化国际合作模式,与法国、日本、英国、新加坡等14个发达国家签署第三方市场合作文件,通过产品服务、工程合作、投资合作、产融合作等方式,实施一批涵盖铁路、化工、油气、电力、金融等多个领域的项目,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推动第三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水平提升和民生改善,取得“1+1+1>3”的效果。
二是坚持绿色理念,把绿色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鲜明底色,将绿色发展贯穿共建“一带一路”的各领域和全过程。中国向国际社会庄严宣布,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印发实施了《“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规划》《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明确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内涵、目标和路径,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与28个国家共同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加强绿色发展战略对接,成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已吸引来自43个国家的150余个合作伙伴;充分发挥全球最大清洁能源设备制造国优势,供应全球市场58%的多晶硅、93%的硅片、75%的电池片和73%的组件。中国不断深化绿色能源、绿色基础设施、绿色交通、绿色金融等领域合作,与共建国家共享绿色发展成果,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提供了强大动力。
三是坚持廉洁理念,守住共建“一带一路”的道德底线和法律红线,持续深化反腐败合作,推进廉洁丝绸之路建设。中国和有关国家、国际组织以及工商学术界代表共同发起《廉洁丝绸之路北京倡议》,与有关国家不断深化反腐败政策对接,签署一系列司法协助条约,持续开展反腐败国际司法执法合作和反腐败能力建设合作,合力打造和维护“亲、清”新型政商关系。通过加强监督管理和企业廉洁教育培训等方式,着力引导企业构建合规管理体系,加强自律意识,培育廉洁文化,有效消除廉洁合规风险点,坚决守住共建“一带一路”的道德底线和法律红线。

坚持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目标,着力促进共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努力实现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目标,引入各方普遍支持的规则标准;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共建“一带一路”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
一是坚持高标准目标,引入各方普遍支持的规则标准,推动企业在项目建设、运营、采购、招投标等环节按照普遍接受的国际规则标准进行。中国与共建国家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网络,推动企业在项目实施各环节采用国际通行规则标准或中国更严格标准,充分考虑各国经济、社会、环境实际情况,携手建设一大批高质量、可持续、抗风险、价格合理、包容可及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与共建国家高标准打造自由贸易网络,与20个共建国家签署14份自贸协定;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署实施,合力建设全球最大规模自贸区,对制造业、农业、林业、渔业、采矿业等领域投资作出了较高水平的开放承诺。
二是坚持可持续的发展目标,着力破解当前全球性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携手开辟崭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坚持经济可持续,与有关国家核准《“一带一路”融资指导原则》,发布《“一带一路”债务可持续性分析框架》,成立多边开发融资合作中心,推动建立多元、包容、可持续的“一带一路”投融资体系,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稳定、透明、高质量的资金支持;坚持社会可持续,中国企业在共建国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注重保护妇女儿童权益,用真心、真意和真情,办实事、办好事、办美事,与共建国家人民携手架起“连心桥”、勾画“同心圆”;坚持环境可持续,在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中高度关注环境的承载力和脆弱性。肯尼亚蒙内铁路专门设置大型野生动物通道,中老铁路区间路基充分利用两侧现有植被,最大限度保护铁路周边生态环境。
三是坚持惠民生的发展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消除贫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截至2022年底,中国企业在共建国家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区为当地创造42.1万个就业岗位,在亚洲、非洲、南太平洋、拉美等地区实施乡村减贫推进计划,开展减贫示范合作技术援助项目,帮助共建国家更好实现减贫发展。中国把菌草技术推广到106个国家,实施300多个“爱心助困”“康复助医”“幸福家园”项目,[3]充分发挥“小而美”项目雪中送炭、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解决了共建国家千万基层民众的燃眉之急,增强了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促进全球减贫作出中国贡献。世界银行研究发现,预计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将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4]
坚持全方位齐头并进,着力提升互联互通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关键是互联互通。我们要建设的互联互通,不仅是修路架桥,不光是平面化和单线条的联通,而更应该是基础设施、制度规章、人员交流三位一体,应该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领域齐头并进。
基础设施“硬联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方向。中国与共建国家持续推进陆、海、天、网“四位一体”互联互通,成功建设一大批标志性项目,打通物流运输黄金大通道,搭建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合作的“快车道”,促进了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欧班列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和标志性品牌,年开行量从2013年的80余列快速发展到2022年的1.6万列,截至目前已通达欧洲25个国家的217个城市,创新了国际陆海联运新模式,新冠疫情期间成为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生命通道”。蒙内铁路的开通将蒙巴萨到内罗毕之间的客运通行时间由10个小时缩短至5小时以内,拉动当地经济增长超过2个百分点。中老铁路让老挝由“陆锁国”变成“陆联国”,通车后客货运量快速增长,辐射效应不断增强,世界银行报告称,从长期看中老铁路将使老挝总收入提升21%。[5]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覆盖欧洲24个国家200多个城市,辐射中国90多个城市,搭建了中欧互联互通的空中桥梁。世界银行研究发现,预计到2030年,“一带一路”将使沿线经济体间贸易的平均运输时间缩短4%,贸易成本降低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