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口望庐山瀑布泉》足与太白相敌

作者: 李金坤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最有盛名,开元贤相张九龄比李白年长24岁,他的《湖口望庐山瀑布泉》诗, 亦“足于太白相敌”也。

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泉》艺术审美

张九龄的《湖口望庐山瀑布泉》是一首五言律诗。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开元十一年(723),张说为宰相,张九龄深受器重,引为本家,擢任中书舍人。开元十四年,张说遭劾罢相,他亦受牵连而贬为太常少卿。旋出为冀州刺史。为此,他上疏固请改授江南一州,是为照顾家乡年迈老母。唐玄宗“优制许之,改为洪州都督,俄转桂州都督,仍充岭南道按察使”(《旧唐书·张九龄传》)。此诗约作于开元十五年(727)诗人出任洪州都督任途中登庐山见瀑布壮奇景观而作。诗人虽然骤失宰相张说之依靠,却获皇帝之恩遇,表明其才德还是为皇上所认可。故而他依然踌躇满志,对未来充满信心。因此,在此诗壮观阔大的瀑布景象的描写中,不难窥探到诗人豪迈精神的细微迹象。

诗题意思甚明。湖口,在九江市隔江之东,本为彭泽县地,唐时置湖口戍,以其在鄱阳湖之口,故名。庐山,古名南嶂山,又名匡山,总称匡庐,在今九江市南。关于瀑布泉,明代王祎《开先寺观瀑记》云:

庐山南北瀑布以十数,独开先寺最胜。开先瀑布有二,其一为马尾泉,其一在马尾泉东,出自双剑、香炉两峰间为尤胜。

马尾泉为“之”字瀑布泉,上细下粗,弯曲扭摆,状如马尾,气势平平;而马尾泉之东的瀑布泉则为“一”字瀑,从双剑、香炉两峰间飞湍而下,如白练垂空,更为壮观,张九龄及李白歌吟的便是指此,历代歌咏的庐山瀑布亦大多指此。

此诗题目中的“望”字,是感受理解赏析全诗的关键词。

首联“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二句,直写诗人立于湖口远望瀑布的总体印象。起句擒题,先声夺人,凸显瀑布从高山半空中直泻而下的惊心动魄的雄壮气势。“万丈”状瀑布之长,给人以从天而降、与地相接的雄伟豪壮之感;“红泉”,谢灵运赋云:“托丹砂于红泉。”有丹砂处,即有红泉。此外,加之太阳光的照射,瀑布也会呈现出奇妙的红晕色彩来,颈联“日照虹霓似”之描写便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落”字用得极其形象而有力,顿然将人们的视觉扩大到天地相连的两极,给人以雷霆万钧的震撼力量。全诗着一“落”字,其雄壮之境界全出矣。此开头五个字,写得极有气势,极有力量,也极有色彩,把庐山瀑布奇妙壮美的魅力和盘托出,让人们在心灵震撼的情状中去领略庐山瀑布的非凡之美。“迢迢”,指距离较远,照应诗题“望”字。“迢迢半紫氛”,是说远远地看到半空中直泻而下的瀑布因受阳光折射而呈现出来的紫色的情状。这是对首句的补充描写。首联二句,诗人从瀑布直泻而下的纵向(万丈)与作者和瀑布距离(迢迢)的横向两个维度,将庐山瀑布的壮观之美、色彩之美、奇幻之美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出来,气势雄健,取境高远,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与艺术感染力。首联二句,似脱胎于谢灵运《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铜陵映碧涧,石蹬泻红泉”,而气势更宏阔飞动,画面更形象动人。“紫氛”一词,与颈联“日照”自相呼应,一脉相连,颇具上下贯通之美。

颔联“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二句,写万丈瀑布奔泻而下飞溅杂树与层云之上的风姿与神采。“奔流”状瀑布之雄伟之势,“下”字呼应首联起句“落”字,渲染瀑布的雄伟之势。“洒落”,状瀑布飞溅四处飘洒豪迈的悠然姿态,比起句之“落”字,更增添了一分从容灵动之美,同时又呼应了颈联“天清风雨闻”的微妙感觉。重峦叠嶂、青翠高耸的庐山,杂树丛生,云雾缭绕,诗人远望瀑布,或为杂树遮掩,或为云雾蒙盖,或明或暗,难见全貌。对此,诗人则以神写貌,以“杂树”与“重云”来衬托出瀑布直泻而下冲决一切、势不可挡的英雄豪气与巨大力量,同时也彰显出瀑布飞溅的泰然自若、从容潇洒的优雅姿态。此联的“下”字与“出”字,用得甚准,十分形象地描摹出瀑布奔泻而下与飞溅四散的丰富多彩的美的姿态与风韵,出神入化,意味深厚,别具动态感与画面感。前面两联,通过纵横维度、衬托手法,既写出了瀑布的阳刚之壮美,又写出了瀑布的阴柔之婉美,两者结合,韵味深厚。

颈联“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二句,从视觉与听觉两方面继续描写瀑布的色彩与声响之美。“日照”句呼应首联二句,“天清”句呼应颔联二句。瀑布本来无色如素练,但在晴日阳光的照射下,却幻化出虹霓般七彩缤纷之色,绚丽瑰奇,神采高瞻。天气晴朗,本无风雨,但由于万丈红泉直泻而下时发出的雷霆巨响,却使人自然产生疾风暴雨般的听觉感受。日照瀑布而产生的七彩虹霓般的美妙景象,诗人用了一个比喻手法的实景描写。而诗人所听到的“天清风雨”之声音,则是人生经验的一种想象之词,因为诗人在湖口“迢迢”望庐山瀑布,应是听不到瀑布飞溅之声的。此句的“闻”字,与上句的“似”字,诗人采用的是对句互文的修辞手法,这是一句似真似幻的听觉感受,而传神灵动之处,恰恰就在亦真亦幻之间。有实有虚,虚实结合,气韵生动,神采飞扬。正如明代钟惺所云:“‘似’字幻甚,真甚。唯望瀑布,故‘闻’字用得妙;若观瀑,则境近矣,又何必说‘闻’字”。(《唐诗归》卷五)宋人陈德公亦称道: “‘似’‘闻’二字俱峭,‘奔飞’‘洒落’亦乃排纵。”(《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这些评价,都突出了此联宛转涤荡、神采飞扬的艺术之美。

尾联“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二句,以“灵山”呼应诗题“庐山”,赞叹庐山瀑布的宏阔不朽之境界。灵山,犹言仙山,指庐山。庐山是道教所说的三十六小洞天之八(见《云笈·七签卷二十七》),故云。“空水”句,意谓瀑布从山顶奔泻而下,远望如挂空中,水气和烟云融成一片。庐山上空云雾弥漫的情状,与瀑布奔泻飞溅如云气迷茫的情景浑融一体,由此充分体现出灵山胜境之秀美景象。诗人以赞叹作结,切合诗人真切的感受,句末收得自然妥帖,神韵悠远,意境优雅,耐人寻味。《易经·系辞》云:“天地氤氲,万物化醇。”诗人采用此词,显然寄托着诗人的思想境界和政治抱负。张九龄这首写庐山瀑布的诗,由于当时正是张说罢相而诗人遭贬且同时又幸得为照顾母亲而赴任就近地区的皇上恩准。因此,在诗人来说,便自然产生出“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的由悲转乐的心情意绪。诗人于暂时的困境中依然充满着满怀希望,豪气不灭,奋发向上。这些情愫在描写瀑布的过程中便隐约而灵动地体现出来。万丈瀑布,来自高远,穿过阻碍,冲破迷雾,得到光照,且更能闻其雷霆巨声。这些不正是诗人遭遇和情怀的自然而绝妙的形象写照吗?既然瀑布景象就是诗人自我化身,比兴寄托,手法运用自然贴切,不露斧凿痕迹。这正是此诗借景抒怀、比兴寓情的高妙艺术所在。

张九龄除《湖口望庐山瀑布泉》五律诗,还有一首写庐山瀑布的五古诗《入庐山仰望瀑布水》,诗云:

绝顶有悬泉,喧喧出烟杪。

不知几时岁,但见无昏晓。

闪闪青崖落,鲜鲜白日皎。

洒流湿行云,溅沫惊飞鸟。

雷吼何喷薄,箭驰入窈窕。

昔闻山下蒙,今乃林峦表。

物情有诡激,坤元曷纷矫。

默然置此去,变化谁能了。

这两首写庐山瀑布的诗,一是五律,一是五古,诗体不同;一是在湖口远眺,一是入山仰望,地点不同。但都写到了瀑布的气势、声音与色彩。然瀑布雄奇壮美的气象,五古则不如五律,不过,五古在描写瀑布之美之后则增添了诗人观看瀑布前后对比的切身感觉,以及由瀑布变幻之美生发的酷爱庐山瀑布之美的无限感慨。从张九龄这两首写庐山瀑布的诗尤其是五律《湖口望庐山瀑布泉》,可以看出诗人对庐山瀑布的挚爱情结是非常深厚的,唯其如此,才能赢得后人高度的评价:“瀑布诗此是绝唱矣,进此一想,则有可知不可言之妙。”(明人谭元春《唐诗归》卷五)

张李瀑布诗之异同

明人谭元春称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泉》“瀑布诗此是绝唱”,苏轼称李白《望庐山瀑布》是“古来唯有谪仙词”,应该说评价都很中肯靠谱,两诗都当得起“绝唱”的美誉,但二诗各具其美,我们没有必要强行分出个谁优谁劣、谁强谁弱来。古代诗评家对这两首诗的评价,也都表示了颇为公允的态度。如清人屈复云:

太白“秋风吹不断,江月照还明”,自是仙笔,全无痕迹。曲江“天清”句雄浑,又“共氤氲”三字传神。若“一条界破青山色”,虽未能免俗,东坡云“不为徐凝冼恶诗”不亦过乎?

“秋风吹不断,江月照还明”,是李白五古《望庐山瀑布水二首》(其一)中的名句,“天青”“共氤氲”出自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泉》。评李白是“仙笔”“无痕”,评张九龄是“雄浑”“传神”,各美其美,无可轩轾。在此,屈复也顺带批评了苏轼评价徐凝“恶诗”的过头不当之弊。如此学术眼光与评判结论是切近实际而令人信服的。清末著名学者俞陛云说得好: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诗咏庐山瀑布,以健笔写奇景,有声有色,如在云屏九叠之前,与太白之“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同极工妙。张在日中观瀑,故言日光与水气相射发,五色宣明,如长虹之悬空际。李诗在月下观之,故言皓月与银练之光,浑成一白,荡入空明。二诗皆用“风”字,张诗状瀑声之壮,虽当晴霁,若风雨破空而来。李诗状瀑声之劲,虽浩浩长风,仍凌虚直泻。诵此二诗,知“一条界破青山色”七字,未足尽瀑布之奇也。(《诗境浅说》乙编)

屈复与俞陛云都是将张九龄五律《湖口望庐山瀑布泉》与李白五古《望庐山瀑布水二首》(其一)进行了瀑布的气象、境界、风格诸方面的公允评价,而俞陛云的评价则更为细腻、全面而深入,慧眼独具,值得肯定。但他们对张九龄与李白瀑布诗的比较解读还甚为简单而粗略。下面拟循着屈复、俞陛云的比较阅读思路与方法,将张九龄五律《湖口望庐山瀑布泉》与李白七绝《望庐山瀑布》进行一番较为全面而深入的异同比较,探析一下这两首被称为庐山瀑布绝唱的杰作各自有哪些审美特征,给后人有哪些启迪意义?

先看二诗之异:1.诗体不同:张诗是五律,李诗是七绝。2.地点不同:张诗题目表明是在湖口眺望,李诗则在庐山之南的某一处遥望。3.时间不同:张诗作于开元十五年(727),诗人50岁。李诗作于天宝十载(751)左右,诗人50岁左右。4.写法不同:张九龄五律句句写到瀑布,而且注意瀑布不同姿态的描写,如直泻、飞流、洒落、空水等,姿态多样,气势非凡。就瀑布的颜色来看,像虹霓一样的七彩色,色彩丰富,有声有色,增添了读者的视觉与听觉的丰富美感。李白七绝四句,首句写的是香炉峰,其他三句写到瀑布。前面两句,只是写庐山瀑布的一个铺垫,真正出彩的是“疑似银河落九天”,它是全诗的精魂所在,也是深受后人喜欢的主要原因。李白对瀑布色彩的描写,只是紫色与白色,稍显单调。李诗中未闻瀑布的声音。故在声音在色彩的描写上,李白较之于张九龄,则少了一份有声有色、赏心悦目的谐和之美。从描写的风格来看,张九龄比较细腻周全,犹如中国绘画品类中的国画;李白描写高度概括,气魄甚大,犹如中国绘画品类中的泼墨大写意,这与诗人的豪迈性格与浪漫精神是甚相一致的。在照应手法的运用上,张诗在全篇中多有照应,如“日照”句与首联呼应,“天清”句与颔联呼应;“红泉落”与“洒落”呼应;“灵山”与题目“庐山”呼应;“紫氛”与“秀色”“氤氲”呼应,等等。全诗呼应牵连,意脉贯通,圆润连绵。李诗七绝四句,各句成意,几无呼应,故全诗勾连回环之意绪便稍有削弱。再看二诗之同:1.题材相同:都是从远望角度,描写庐山瀑布之美,稍有差异者,张诗侧重于雄壮奇幻之美,李诗侧重于豪放洒脱之美,美美与共,美韵丰厚。2.修辞相同:二诗都运用了夸张手法,张诗“万丈红泉落”,极写瀑布从天而降的壮阔气势,令人震魂慑魄。李诗“飞流直下”极写瀑布直泻激荡的雄伟景象,令人惊叹万分。二诗都运用了比喻手法,张诗的“日照虹霓似”,将经过日光照射后的彩色瀑布比作七色彩虹,既形象生动,又壮丽无比。李诗把瀑布比作是从九天落下的“银河”,想象奇特,不愧为神来之笔,天才的创造,是名副其实的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杰作。3.用词相同或相近:张诗的“日照”“落”“紫”“飞流”等词语与李白完全相同。相近者,张诗的“迢迢”与李诗的“遥看”、张诗的“紫氛”“氤氲”与李诗的“紫烟”、张诗的“空水”与李诗的“前川”等,都是意思相近的词语。4.寄情瀑布相同:张九龄五律诗《湖口望庐山瀑布泉》,作于他骤失宰相张说之依靠却有获得皇帝唐玄宗恩遇的赴洪州刺史任途之中,诗中通过庐山瀑布壮阔奇幻景象的描绘,彰显出诗人满怀壮志、包含激情、胸襟开阔、信心百倍的精神气象,字里行间洋溢着青春勃发的活力与昂扬奋发的姿态。李白七绝诗《望庐山瀑布》,作于他50岁左右之时。这时候的李白虽然历经沧桑,遭厄无数,但他“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心从未泯灭,他的“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壮志始终不变。因此,残酷的现实社会难以实现其宏伟理想,他就将这种理想借助于祖国壮阔奇秀的山水景象来曲折而生动地体现出来。就七绝《望庐山瀑布》观之,诗人全是以奇伟雄丽的壮阔山川之景来呈现其胸襟宏阔之情的,借景寓情,两相生发,寄托遥深,意味隽永,李白于观赏瀑布时已与对象融为一体,而在传出瀑布之“神”的同时也传出神采个性。

通过以上异同比较,我们基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花开两朵,各有特色,别具其美,不分优劣,美美与共,实至名归,二诗皆为歌吟庐山瀑布之绝唱作。在张、李诗的异同比较中,就他们在题材、修辞、用词、寄情等四个方面相同的情况加以思考,似乎不是偶然的巧合。本文前面提到张九龄的五律《湖口望庐山瀑布泉》写于开元十五年(727),其时他50岁,李白才27岁。李白的七绝《望庐山瀑布》则写于天宝十载(751)左右,诗人50岁上下。加之李白从小就是苦读好学之人,对于张九龄这样享誉“岭南第一人”的文坛领袖,又是前辈宰相诗人,崇敬之情自不待言。张九龄这首《湖口望庐山瀑布泉》,他当是读过的。因此,我们庶几可以认为:李白七绝《望庐山瀑布》是受到张九龄五律《湖口望庐山瀑布泉》诗很大影响的。学习前人,丰富自己。这正是中国诗歌、华夏文学发扬光大、不断演进的动力与源泉之一。

(作者系文学博士,江苏大学文学院教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