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发展的唐诗之路

作者: 卢盛江

唐诗之路是唐诗发展唐诗创作值得注意的一种现象。唐代诗人因科举应试、入京求仕、朝廷任命到各地任职、贬谪各地、漫游、隐居、避乱等各种原因常常游走于全国各地,他们的很多诗歌写在“路”上,他们把诗歌带到各地,把各地的山川生活写入诗中,也把文化带到各地。这就形成“诗路”。清代到民国,一些人重走唐代诗人走过的蜀道、三峡和西域,写纪行之作。自1946年到1983年,严耕望以37年之功,写成《唐代交通图考》。交通是诗路研究的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万物复苏,学界不少人沿着唐代诗人,特别是李白、杜甫的游踪,实地游历、考察,实际注意到唐诗之路得学术意义。

唐诗之路研究的初步探索

发现并明确提出“唐诗之路”概念,首倡研究的,却是一个普通小县城的普遍民间研究者。这位研究者,是浙江绍兴下属新昌县的竺岳兵先生。

竺岳兵先生从小爱好唐诗。早年在县土产公司任公技术员就朦胧感到有一条唐诗之路。后来他读到郁贤皓先生《李白丛考》,又读到其他学术著作,前后七次实地考察,绘制李白游踪图,写下李白行踪考异的论文。在此基础上,提出“剡溪是一条唐诗之路”,并于1991年在中国首届唐宋诗词国际学术讨论会宣读相关论文。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于1993年来函,正式命名为“浙东唐诗之路”。

竺岳兵先生提前退休,几十年住在四面透风的板屋,坚持做唐诗之路,精神令人感动。唐诗之路的发现和提出,说明基层民间蕴藏着深厚的学术潜力,地方文化得到高层学术的提升和引导,就可以发掘出丰富的内涵。

唐诗之路因此在传承中很快得到发展。竺岳兵先生在新昌组织举办了十多次国际国内与唐诗之路相关的学术研讨会和其他活动,其中包括以研讨“浙东唐诗之路”为重点的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七届年会,以及“李白与天姥”国际学术研讨会。以郁贤皓、傅璇琮为代表的那一辈的许多资深学者,都在早期活动中起了重要引领作用。参与早期活动的一批年轻学者,传承前辈事业,后来成为唐诗之路的骨干力量。竺岳兵先生完成相关论著论文,学界一些学者也以唐诗之路为题,推出成果,出版论著,发表论文,整理文献,有些选题已扩展到浙东之外。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探索,进入21世纪,学界呈现稳步多元的发展态势。地域文化,贬谪文学,古道研究,历史地理,文学地理,很多都可以通向诗路研究,或者直接就是诗路研究。1991年,竺岳兵先生发起成立新昌唐诗之路研究开发社。之后,浙江一些高校先后成立唐诗之路研究的相关机构。

我久闻竺岳兵先生大名,为他的事迹所感动,钦佩他的精神和为人。这些年来,多次造访新昌和竺岳兵先生,关于唐诗之路有过深入的研讨和交流,我也因此多次参加过浙东地区唐诗之路的学术活动。2019年初,竺岳兵先生不幸被诊知患胰腺癌,后来病情恶化。当年5月,我专程从外地到新昌,看望病重的竺岳兵先生,要和这位顽强的老人见最后一面。竺岳兵先生此时已经病危,身体已很虚弱,他拒绝很多人包括他家人的看望,却在5月21日和22日,和我整整谈了两个上午。老人用尽生命的最后力气,嘱托我创建中国唐诗之路研究会。我马上放下自己的科研方向和课题,联络我所在的唐代文学学会的各位,得到支持。又于6月,用十多天的时间,周游浙江,联络浙江的大学,包括浙江大学、台州学院、绍兴文理学院、中国计量大学,造访、联络和鼓动,于2019年6月23日,在杭州成功举行了唐诗之路研究会筹委会第一次会议。接着又联络全国各高校各地方的唐诗之路研究者。2019年7月6日,竺岳兵先生不幸病逝,我为他写下挽联刻在墓碑上:“自称岳将之兵,心比剡溪映月。首创唐诗之路,功如天姥摩云”。2019年11月3日,在浙江新昌隆重地举行了成立大会,宣告中国唐诗之路研究会的成立。

唐诗之路研究的全面展开

全国性的唐诗之路研究会成立,标志唐诗之路走出浙江,走向全国。研究会联络了全国各条诗路的研究者,包括一些地方研究者和工作者。汇聚了全国各条诗路的学术量,也因此把唐诗之路推向全国。2020年在台州举办首届年会以后,2023年又在江苏淮阴第一次在浙江之外举办年会。以后几届年会,也将在河南洛阳和四川成都举办。“唐诗之路”的概念,逐渐为国内众多学者所知并接受。

学术传承得到很好体现。和老一辈资深学者一起参与唐诗之路创建活动的当年的青年学者,今天已成为唐诗之路的资深学者和核心骨干。一批中年学者积极参与。参与到研究行列的还有青年学者,包括一些青年研究生。这表明唐诗之路研究和发展有后备力量。

学界和地方的联系和交流进一步加强。研究会及主要成员,积极参与并帮助地方诗路文化活动和建设。地方积极参与和支持研究会的活动,资助研究会举办年会,一起举办其他学术活动。特别是新昌县资助推出“唐诗之路研究”丛书,为高层次的唐诗之路研究成果出版提供了条件,对相关高层次研究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地方文史工作者和研究者与高校研究者的交流互动日益密切,在年会交流,也在其他场合互动。地方同志帮助高校学者为诗路研究考察地方文化,高校学者吸取地方的文化研究成果,地方一些研究者也受高校研究的熏陶和引导,研究走向规范,得到提升。

研究会提供了多学科综合交流的平台。研究文学、历史、哲学宗教,研究地域文学文化、交通驿传、文学地理和历史地理、贬谪文学等学者会聚一堂,交流商讨,切磋互补,融合提升。

诗路研究切实展开。切实地解决具体问题。探讨作为学术范畴的唐诗之路的内涵。展开各种问题的研究。有一些大格局的研究,深层的研究。浙江省资助一些高校的诗路研究重大项目。国内其他地方,一些学者也在系统清理史料的基础上,全面铺开,获得国家级重大项目资助。

传承中发展的唐诗之路,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唐诗之路有着独有的内涵、特点和价值。唐代全国绝大部分地方都有诗路,唐代相当部分的诗歌都写在“路”上,相当部分诗人都有诗路游历的经历。每一条诗路,诗路的每一个方面,都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和值得研究的问题。唐诗之路沿线大量珍珠般的风景名胜,既是重要的文化资源,也是宝贵的旅游资源。唐诗之路对于推动地方文化建设和旅游开发有着重要意义。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发现、提出并确认唐诗之路,到现在不过三十多年时间,有如此规模和深度,发展势头迅猛,这是根本原因。

学术研究要扎根现实。唐诗之路的提出和发展,就顺应了现实的大势,顺应了国家文化发展的大局。新时期以来,我们国家和各级政府,都在探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路子,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早期,竺岳兵先生为唐诗之路四处联络,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响应和支持,就因为切合了地方文化发展的需求。此外,现在国内长三角文化发展研究,河洛文化研究,巴蜀等地文化研究,都含有诗路研究的因素。这些研究,都因切合国家文化发展的大局而得以兴起。文学要有独立性的品格,要有超脱性的研究,同时也要顺应社会大势,要善于借现实之势。唐诗之路学术研究和文化建设顺现实之势而起,才能在短短的时间里得以迅猛的发展。

几十年来,唐诗之路事业走过了一条比较正确的道路。它以学术为基础。竺岳兵先生早年读到学术著作,打开新的天地,进行深入研究;后来,又有众多学者赴浙东考察,在这样的学术支持下,才最终形成“唐诗之路”的观念。后来唐诗之路在浙江的发展,始终得到学术的支持。可以说,离开了学术研究,“唐诗之路”的发现和提出要更为艰难。那之后,相关的学术研究和活动,发掘诗路文化的丰富内涵,考订史实,并从学术上给予论证,给“唐诗之路”的文化建设和文旅开发以有力的学术支撑,使之建立在严谨坚实的学术基础上,极大地提升了其层次和品格。

唐诗之路的未来发展

我们的学术,我们的唐诗之路研究,要接地气。学术要有现实关怀。现实关怀重要的一点,是支持地方文化建设。接地气的另一层意思,是高校学术要从地方学术中吸收养料,要和地方学术融汇共进。地方有一批有家乡情怀、文化意识和真才学的研究者工作者。地方文化中蕴藏着深厚的学术潜力。新昌学者竺岳兵先生发现和首倡唐诗之路,就是典型的例证。唐诗之路既是新的学术增长点,也为地方文化建设和文旅开发辟了新路。不论哪方面,它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而唐诗之路的发现,就源自民间学者的家乡情怀和文化意识,源自地方学术。

学术研究的很多问题,离不开地方文化。就唐诗之路来说。唐诗相当部分写在“路”上,与具体的地域、地理、地貌有关。一定地域的文化,是当时诗人具体的生活环境。了解一定的地理、地貌,一定的地域及其文化,对这些诗歌,对诗人当时的生活境况和心理状态,才会有更真切的理解。而对这些问题的了解,地方的同志往往比我们强得多。地方的同志对古代诗人走过的每一个地方,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村寨,当地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往往了如指掌。很多地理、地貌的问题,很多地域文化的问题,遍查史料难求其解,而在地方却可能是常识,地方的同志往往一句话两句话就可以轻松解决。而实地考察之后,这些诗歌,诗人当年的活动和境况,很快就感觉活起来了。高校学术接地气,从地方学术中吸收养料,可能可以解决我们学术的很多问题,这样做,可能可以使我们的学术大大向前推进一步。

唐诗之路走跨学科研究的路子,文学、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文化融为一体。充分利用前代丰厚的学术积累,吸收丝绸之路研究,文学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和流寓文学、地域文学研究等的成果和经验,海纳百川,在包容、融合中发展。严谨求实,注重坚实的基础性工作,注重历史面貌的清理和还原,视野开阔,有大格局,而着眼于实实在在地提出和解决具体的学术问题,着眼于研究的高层次。这也是一个重要启示。

唐诗之路作为新的学术增长点和地方文化建设、文旅开发的新路,刚刚起步,任重道远。全国各条诗路,浙东、浙西、陇右、天山、西域、川蜀(秦蜀、陇蜀)、巴渝、商於、宣歙、两京(京洛)、荆楚、三晋、蓟北、湖湘、湘漓、岭南、湘粤、粤西、大庾岭、齐鲁,都有诗路,但各条诗路的研究不平衡。诗路的很多问题,有待进入人们的视野。诗路基础性的文献整理,还有大量工作可做。诗路的理论性问题,更需要在实证研究基础上,下大功夫去探讨。就地方文化建设和文旅开发来说,同样有很多工作可做。我们已经有了黄河、长城、长征、长江、大运河五个国家文化公园。唐诗之路遍布全国,无数珍珠般的有着丰富文化底蕴的风景名胜,串联起来,完全可以申报唐诗之路国家文化公园。这应该是关系诗路沿线各地切身利益的大事,目前正在推进。但要做成,还要各方协同,尽很大努力。

(作者系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