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达、臧峰宇与这本谈话录
作者: 郭强
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经过几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接续奋斗,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不断繁荣发展,硕果累累。比如,陈先达先生这位笔耕不辍的耄耋老人,在60年从教生涯中潜心治学,至今仍以青春的激情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2015年出版的14卷本《陈先达文集》正是这位影响几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工作者的学术著作和思想随笔的再现。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工作者,向从事这项研究的老前辈学习是理所当然的。《从历史深处走来——马克思主义哲学谈话录》(以下简称《谈话录》),就是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陈先达先生与臧峰宇教授围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键问题所作6篇学术对话的结集。两代学人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与历史深处的哲学心语、以问题为导向的哲学探索与新时代哲学的现实关注、文化自信与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哲学沉思、文化的实践转化与制度文明的时代建构、历史科学的前提与历史思维的时代性、学术自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百年探索等话题展开深入的学术对话。这其中所包含的问题意识、历史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文脉和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的红色传承,对于做好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价值颇高。
正如马克思所说:“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通过正确回答中国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的重大时代问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历程。如今,从“体系意识”向“问题意识”的转变,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普遍共识。这种转变使得我们思考的出发点不是教条的体系,而是现实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承担着深入揭示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解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探究如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等时代课题,肩负着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阐释现代化建设的中国经验及其内蕴的实践逻辑、为解决全球问题贡献中国智慧的历史重任。做好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问题意识必不可少。《谈话录》“以问题为导向的哲学探索与新时代哲学的现实关注”部分,陈先达先生通过回顾学术生涯中的一些细节,阐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理论实质与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现实问题,对于我们树立问题意识、掌握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方法颇具启发意义。
当人们走向历史深处去思考历史事实展现的面向时代的问题时,便潜移默化地具有了对历史的问题意识,逐渐形成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以及用于历史分析和评价的历史观。从历史深处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新时代使命,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自觉的历史意识,即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关注历史事件的成因并把握历史事件的规律性,从历史唯物主义高度审视历史的发展,立足于当代把握历史经验与教训,形成研究的自觉和自信。《谈话录》“历史科学的前提与历史思维的时代性”部分,从大历史的角度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立时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强调加强对党史、国史的研究,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运用历史思维和辩证思维看待历史事实和价值评价,以培养新时代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相融相通。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而要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哲学内涵,则需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思考文化自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关系,进而理解文化自信的理论实质与现实意义。《谈话录》“文化自信与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哲学沉思”部分,就是臧峰宇教授围绕这一问题与陈先达先生展开的深入探讨,陈先生关于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问题的哲学阐释令人深思。文明是文化的外在表现,而使中国传统文化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是我们面对的重要的时代课题。在《谈话录》“文化的实践转化与制度文明的时代建构”部分,两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人共同认为,建构制度文明,需要研究制度文化,在实践探索中努力将美好的制度文化转化为实际的制度文明,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坚持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历史深处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新时代使命,需要通过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征程,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并将“两个结合”作为创造性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是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始终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也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学术自觉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谈话录》最后围绕学术自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百年探索而展开,从中可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要深入思考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机理,加强以问题为导向的哲学研究,为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力量。
总之,《谈话录》这一学术对话集在新时代的语境下关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浸润着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真知灼见,从中可见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魅力与创新探索,对我们理解学术与政治、哲学与人生、规律与意志等问题具有深刻的启迪。
(作者系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