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关注·当“外国”遇上中国文人 | 瞿秋白看到的苏俄以及那部《赤都心史》 晚清以降,大量中国文人出于形形色色的动机,涉足文化样态迥异的异邦空间,开启了长短不一、喜忧参半的域外生活模式。异域生存体验貌似改变的是他们个人的心理结构和认知模式,但实际上,通过他们的书写,也在现代中
本期关注·当“外国”遇上中国文人 | 从《沉沦》看郁达夫东渡日本的心态之变 1913年,郁达夫跟随兄长东渡日本。这位从小生活于富春江畔的青年才子,对于这次去国远行,不安惶惑中依然充满期待。然而,羁旅他乡十年之后,郁达夫登上回国的船,心态与十年前大相径庭:我走近船舷,向我后面所
本期关注·当“外国”遇上中国文人 | 被邹韬奋观察比较的美苏两国 随着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爆发,曾经备受追捧的资本主义制度设计大幅失去了吸引力。与此同时,经过十月革命洗礼的苏联,在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后,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政治成就,从世界各国中脱颖而出。当时的中
本期关注·当“外国”遇上中国文人 | 费孝通笔下的美国经验与中国思路 在近现代中国,旅美文人甚多。他们将行旅体验诉诸笔端,创造了一幅幅精彩篇章。梁启超曾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游历美国,并在《新大陆游记》一书中对美国的政治、文化、风景等进行了描述。1942年至1944年,著名社
读图 | 柔石、盛增祥与《为奴隶的母亲》 现在有一种说法,是贫穷限制了人们的想象力,其意在夸饰富裕与豪华的出乎意料。其实贫穷恰恰在相当程度上可以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在大饥荒之中将一切可吃不可吃的东西都拿来吃的想象力不可谓不发达。《为奴隶的母亲》
怀念 | 打开考古学家慎微之的日记 2014年11月17日,是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新发现——湖州钱山漾文化的正式命名日。考古学界认为,“钱山漾文化”与年代稍晚的“广富林文化”一起,可填补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原序列中,从
钩沉趣考 | 《赋圣宋玉》与一位风流儒雅的高洁者 宋玉历来被人熟知是因其开创了赋体文学,以及在史书中与屈原并称的“屈宋”名号,然李白有诗《感遇其四》赞叹宋玉“宋玉事楚王,立身本高洁”,杜甫有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二》赞美宋玉“风流儒雅亦吾师”,可见除才
钩沉趣考 | 由抗秦“焚书令”引发的一桩千年学案 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始皇三十四年(前213),他接受丞相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地焚毁书籍。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当时焚书的范围及违抗诏令的惩罚是: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
评论 | 随《为什么是足球》看比赛背后 环顾当今世界,既博人眼球又撼人心魄的体育赛事,大概没有能超过四年一度的世界杯。言及世界杯,自然要说起足球。世界上存在着众多体育项目,为何唯有足球运动风靡全球、独领风骚、独占鳌头?为何唯有世界杯能够吸引
书人茶座 | 刘禹锡特有的多病与成医 唐代大诗人中,刘禹锡无疑是比较长寿的,活了72岁。其实,他生来体质是比较弱的。他自说:“愚少多病;”(《答道州薛郎中书》)“知名四海内,多病一生中。”(《分司东都蒙襄阳李司徒相公书问因以奉寄》)成年后
书人茶座 | 把四十二天禁闭变成《在自己房间里的旅行》 帕斯卡尔在《思想录》里说:“人的一切不幸都来源于唯一的一件事,那就是不懂得安安静静地待在屋里。”他说,人不愿意待在屋里,并不是想追求战争的危险,也不是想追求职位的苦恼,而只是想在一种乱哄哄的感觉中躲避
著译者言 | 这十年,一文作毕,我总抬眼望天 窗外枝条摇曳,书斋夜静灯明。览阅案头心慰藉,传记文章久盛名,岂能负此生。三十年来跋涉,纵横史海逞英。著作等身凭论道,浊酒三杯对晓风,月华满地清。这是2016年10月,鲁迅文学院等部门为我举办传记创作三
书人志 | 作家肖凤是怎样的“一根筋” 认识肖凤的时候,她已经年过七旬。花白的头发,和善的眼睛,总是慈爱地望着人笑。后来读了她的作品,才知道她所经历的不幸的童年,逐渐理解她投入生命的创作,理解她《萧红传》《庐隐传》《冰心传》等作品写得如此击
随笔札记 | “渔父”与“樵夫”为何令人向往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上,一共画了8个人物,黄公望设计这些人物颇具巧思,无论是从身份还是出场顺序,都蕴含了一层世人向往渔樵之乐的含义。画卷自右向左打开,首先出场的一个人经过小桥
推介 | 梅杰重写中国儿童文学史的“重写”立场 自20世纪初诞生以来,中国儿童文学已走过了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并以其丰沛的成果、曲折的流变、繁多的元素等,为研究者留下了广博的阐释空间。在考察中国儿童文学的演变进程时,学者们从不同的文学史观念、写作立场
推介 | 陈先达、臧峰宇与这本谈话录 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经过几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接续奋斗,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不断繁荣发展,硕果累累。比如,陈先达先生这位笔耕不辍的耄耋老人,在60年从教生涯中潜心治学,至今仍
推介 | 看周春英在乡土文学与女性文学间的探寻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浩瀚蔓延的研究视界中,“乡土”与“女性”可谓其中经久不衰或更甚言之历久弥新的讨论话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宁波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周春英教授自从事文学研究以来便始终执着于“
文化视点·解密王勃 | 王勃为何能超越“老成诗境” 王勃(650-676),原籍太原,只活了27岁,委实令人痛惜。王勃乃“初唐四杰”之首,王、杨、卢、骆“四杰”,他们的诗歌都具有雄杰之气,他们也都具有变革诗风的自觉,共同为诗到盛唐、为声律和风骨兼备的唐
文化视点·解密王勃 | 年轻的王勃为何在“繁华易逝”上出众 王勃“繁华易逝”主题的诗并不多,然而,却是其诗中很有思想性的部分。王勃生活的初唐,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裕,整个社会正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阶段,《册府元龟》卷二十四云:高宗永徽五年六月,济州言黄
文化视点·解密王勃 | 新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送别诗中的名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历来好评如潮。其诗曰: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王勃此诗,亦赏析无数。通过本诗的文本细读,
文化视点·解密王勃 | 从王勃读懂天才的感伤 王勃,初唐时期创作天赋极高的天才诗人。读其诗,于高情壮思、雄放刚健之外,蕴藏着浓厚的“感伤”意蕴,且这种“感伤”具有多重性。自然堪下泪,谁忍望征尘首先是感伤于现实中自身的处境。王勃天资聪颖,少有才名,
往事故实 | 古物收藏于鲁迅是何等“癖好” 鲁迅少年读书的私塾称为“三味书屋”,那“三味”的解读是: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也就是说读书如同有主食,有副食,还要有调料。鲁迅以写作名世,他一生写小说,写杂文,一副横眉冷对的
学者来信 | “摄影散文”会导致散文消失吗 《博览群书》编辑部:多年前,我曾读到新华社著名记者穆青的游记《彩色的世界》。他的足迹先后到过亚、非、欧、美等50多个国家,他的散文集,不光有写迥异风光的文字,还充满新颖异域风情的摄影照片。整本散文集图
文化思考 | 读玄武先生之《众神》 玄武先生的《众神》一书,我看得龟步蜗行,边看边节外生枝地停下来,思绪陷落于浩瀚星空的“黑洞”,浮想联翩难以拔腿逸出。这是一本关于中外神话故事的集锦,玄武在书中波澜不惊娓娓道来地讲述着东西方众神的故事…
文化思考 | 要敢于跟高难度的理论叫板 再纳汗好!很高兴12年后你通过公众号找到了我。你说你现在是新手上路,想让我给你提供一些带文艺学专业研究生(包括指导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建议。我想了想,似乎有可谈之处,但似乎又是老生常谈。有没有用处我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