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玛尼诺夫《升c小调前奏曲》曲式分析及演奏技巧探究

作者: 聂紫璇

拉赫玛尼诺夫《升c小调前奏曲》曲式分析及演奏技巧探究0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Vassilievitch Rachmaninoff)是俄罗斯著名钢琴家、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受到李斯特及肖邦的影响,创作的作品既具有肖邦个性化的诗意特点,又具有李斯特大胆绚丽的技法风格。肖邦创作的前奏曲对拉赫玛尼诺夫的影响颇大,自1892年起拉赫玛尼诺夫先后创作了二十四首分布在二十四个不同调上的钢琴前奏曲。本文以二十四首前奏曲之一《升c小调前奏曲》(Op.3 No.2)为对象,探讨其曲式结构及演奏方法。

一、创作背景概述

拉赫玛尼诺夫《升c小调前奏曲》创作于1892年,此时,拉赫玛尼诺夫初露锋芒,创作了这首不同凡响、动人心弦的作品。拉赫玛尼诺夫创作这首作品时,正是19世纪末俄国的知识分子不堪忍受沙皇亚历山大三世残暴、黑暗统治的时期。因此这首作品中充斥着悲愤、压抑、反抗的悲观情绪。拉赫玛尼诺夫将宣泄的激昂情绪和想要冲破束缚的痛苦呻吟通过音乐语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首作品初次登台便一鸣惊人,至今仍享誉乐坛,深受大众的赞誉。

二、曲式分析

《升c小调前奏曲》是典型的单三部曲式,全曲共62小节,由引子、首部(A)、中部(B)、连接、再现部(A1)、结尾构成。主调为#c小调,4/4拍,如表1所示。

引子(第1—2小节)部分的速度为Lento(慢板),调性为主调#c小调,是一个旋律型引子。音乐织体由三个固定低音a-#g-c开始,构成“三音动机”。弹奏力度标记为ff,由此引入沉重的情感,该主题又被称为“命运主题”。

首部,即A乐段(第3—14小节),由两句平行关系的乐句组成。第一句有6个小节,第二句是一个4小节加2小节的补充构成的乐句。织体由八度加三和弦构成,并且八度构成了曲调型低声部。作曲家创作中应用了模进、重复的发展手法。这部分的调性以#c小调为主,贯穿始终,最终结束在主调的属和弦,形成开放终止。A乐段整体以ppp为主,呈现出低落、压抑的情绪。

中部,即B乐段(第15—43小节),为Agitato(激动地),与A乐段的压抑情绪形成鲜明对比,并引入新材料,构成对比主题。B乐段由4个乐句构成非方整性结构。织体由左手的曲调性低声部和右手的分解和弦构成,这里的分解和弦分解为三连音,如浪潮般呼吸起伏。调性由#c小调和E大调交替进行,最终结束在#c小调的主功能和弦,为收拢性乐段。

连接(第44—45小节)是一种叠入。力度加强到sfff,开始推动情绪。和声停留在属和弦,引入A1乐段。

再现部,即A1乐段(第46—55小节),为Tempo primo(速度还原),回到慢板。A1乐段是A乐段的变化再现。在音乐材料上,织体依旧是八度加和弦,单手的八度变为双手的八度,三和弦变为完整的七和弦,整体音色增厚。在音乐结构上,A1乐段应用的发展手法、调性布局均与首部相同。在终止上,最终结束在属功能和弦,依旧为开放终止。在调性布局上,因为a1句省略了补充的两个小节,形成意犹未尽之感,随即进入尾声。

结尾(第56—62小节)共7个小节,都是在主调#c小调上持续的长音,织体由低声部的主持续音和高声部的和弦构成,最终在主和弦上结束全曲。

三、演奏技巧

(一)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引子和A乐段,速度为Lento(慢板),开头由不同音区的a-#g-c三个音缓慢引入,构成“三音动机”,力度为ff,低沉有力,瞬间营造出肃穆、紧张的氛围。

这里的“三音动机”模拟了沉重、庄严的“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钟声”,是全曲的核心,它潜伏在乐曲各处的柱式和弦中,随时强调着压抑、愤怒的情绪,似乎是在为人们敲响“警钟”。同时,拉赫玛尼诺夫借助“三音动机”表现了其复杂矛盾的内心独白,以及面对黑暗的现实世界的痛苦呻吟、呐喊与抗争,奠定了全曲庄严、肃穆的基调。

演奏者在弹奏时要先将身体放松,略微前倾,再将身体的全部力量逐步通过腰部、肩部、大臂、小臂、手腕及手指送往琴键底部。右手用一根手指弹奏时力量略显单薄,演奏者需要用两根手指弹奏一个音,将声音沉到底,增强稳定性。左手弹奏时手型要保持八度的框架支撑,增加音色的厚度,继而使用连音踏板,呈现ff的音响效果。手指落下的同时,换踩踏板,做到换音不换气的感觉,延续旋律的连贯性。

紧接着,进入A乐段,力度由ff瞬间转为ppp,强弱对比极为明显,体现着拉赫玛尼诺夫深刻的内心矛盾。高声部模进进行,模拟出不同音高的“钟声”,而低声部的持续音依旧是强调“三音动机”,与高声部形成明显的动静对比,交相呼应,再次强调乐曲肃穆、紧张的基调,相互交错的“钟声”增强了音符间的流动性和线条感。

低声部与高声部之间是横向的旋律线条,弹奏时,低声部的奏法同开头“三音动机”的要求一样,而高声部的柱式和弦要求演奏者的手指贴着琴键,手掌始终保持框架,不能松懈,将力量沉下去,不能因为力度较弱而手指发软轻轻触键。外声部与内声部之间是纵向的和声支持,在音量的控制上要层次分明,着重突出小拇指弹奏的旋律音,要清晰、连贯,内声部的和弦音是为了充盈听觉上的和声效果,从而呈现出丰富、饱满的音乐情绪。

同时,使用连音踏板,跟随低声部的“三音动机”换踩踏板,因为一个动机音与紧随的柱式和弦同属一个和声体系,其间踏板不换,增强和声效果。

第一部分的演奏一直如此进行,但演奏时一方面要处理好乐句间的呼吸,另一方面还要关注整体连贯性,做到一气呵成,这也是第一部分的弹奏难点。纵观第一部分,整体旋律走向和弹奏力度并没有大变化,整体力度为ppp,只短暂出现了一次ppp—mf—ppp,给人刚有起伏随即恢复沉静之感。转换力度的地方正是乐句间气口的连接处,力度渐强,旋律作渐快的处理,推动情绪向上,随后立即回到ppp,回归主题,渐慢,深呼吸,旋律重新回到“三音动机”,收回刚要高涨的情绪,立马恢复平静。至第14小节,“钟声”渐息,为下一次激昂的情绪作准备。

(二)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包括B乐段和连接,这部分整体力度为mf,与第一部分的ppp形成强烈对比。速度加快,变成Agitato。左手的“三音动机”不再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右手急促、连续的三连音。旋律音为级进的半音下行,左手同样也是半音下行。这一部分的难点在于右手,主要旋律也体现在右手,因此必须进行右手的单独练习。

旋律由每个三连音的第一个音构成,层次分明,因此每一个三连音的力度应不相同,只有这样才能像说话一样有强有弱、有起有伏、有歌唱感。三连音的弹奏要均匀,要保持清晰、连贯。一小节为一个乐句,一句一个旋律线条。演奏者要找准乐句间的起伏、呼吸,还有旋律展开又收拢的感觉。

弹奏时,要合理分配左右手的力度,左手在低音区,音色低沉,力度要尽量减弱,只有这样才能突出右手的主旋律,使左右手音响效果达到平衡。右手手指要贴着琴键,用指肚触键。曲作家标记的保持音不能断开,不然呼吸会有断连的感觉。手型固定,手腕放平且放松,旋律音的触键要深,靠手腕带动手指,推到琴键里,身体的重心可以随着手腕移动。其余两个和弦内音靠指尖的力度轻轻触键,要与旋律音相区别,呈现出层次感。

这一部分通过力度的变化不断推动着情绪,总是重复着cresc.到dim.再到cresc.的变化,此起彼伏,如浪潮般层层递进。中段推至ff,并且旋律音提升八度,在ff上持续4个小节,继续渐强,最终推向fff。单手的三连音也转变为双手连续交替进行的三连音,持续了8个小节。这里连续交替的三连音要强调音头,拉赫玛尼诺夫也特意标记了重音符号。手掌的力量全部集中于指尖,手指紧缩,具有爆发力,连续快速下键。踏板也随着三连音的重音换踩,突出节奏感。手指与踏板配合而制造出的饱满的音响效果犹如挣扎的嘶吼,情绪在这里推至全曲的顶点,更加体现出拉赫玛尼诺夫所描绘的动荡不安的局面。

最后两个小节的连接部分,开始渐慢,由急促的三连音转为双手强有力的八度加柱式和弦,好像是拉赫玛尼诺夫内心反抗无果后的绝望与无助。同时,也与第三部分强健有力的柱式和弦进行连接。

(三)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包括A1乐段和结尾,速度回归原速,但是八度的和声织体相比第一部分,却整整翻了一倍,拉赫玛尼诺夫还特意标记了pesante(沉重地),力度强烈到fff—sffff,每一个音上均标记了重音符号,由此可见,这一部分作者压抑着的情绪彻底爆发,开始宣泄心中的愤懑,似乎在向命运示威。

演奏者要在第三部分高音区、低音区同时有力地弹奏完整的七和弦。“三音动机”再次出现,与第一部分不同的是,声音增厚了一倍,沉重的和弦依然代表着“钟声”的威严性,音响效果庞大、震撼。弹奏时,上半身前倾,全身的力量要毫无保留地送至手掌,再传递给指尖,要注意掌关节的支撑,保持稳定。踏板要坚定有力地踩到底,通过使用踏板辅助音乐情感的发展。

进入结尾,力度也从sffff变为mf,逐渐恢复沉寂。高音区的音也转入低音区,情绪逐步消沉,最终从mf转为ppp,好像回到了最初的第一部分。再加上弱音踏板,震耳欲聋的“钟声”便逐渐消失,渐行渐远。最后一个延音符号将最后一声“钟声”无限延长,像是面对充满悲剧性的命运发出了最后一声叹息,也给听众留下无尽遐想。

通过对全曲的分析,可以看出全曲的强弱变化幅度非常大,最弱为ppp,最强时可达到sffff,因此演奏者在演奏时要严格控制身体各部位的力量。演奏完整首曲子会十分消耗体力,这也是难点之一,演奏前必须严格训练如何控制力量,只有这样才能使演奏技巧日臻完善。

四、结语

贝多芬曾说:“音乐当使人的精神爆出火花。”拉赫玛尼诺夫正是通过精妙的音乐语言、饱满的音响效果和丰富的和声织体,塑造出了不愿忍受屈辱的知识分子形象,表达了他内心的挣扎与呐喊,让听众与之产生共鸣。

(西北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聂紫璇(2000—),女,甘肃嘉峪关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键盘器乐演奏。

责任编辑   黄蕾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