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振兴视域下苗族银饰技艺多元化传承路径研究

作者: 赖慧娟

乡村文化振兴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有重要意义。苗族银饰技艺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不仅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中华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技艺,使其焕发新的活力,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主要探讨苗族银饰技艺在乡村文化振兴视域下的多元化传承路径。

一、苗族银饰技艺与乡村文化振兴

(一)苗族银饰技艺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

苗族银饰是我国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起到装饰作用,其本身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苗族银饰的历史悠久,据说已有千年。苗族银饰的每一次闪耀,都在诉说着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故事。2006年,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被正式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苗族银饰以其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型与精巧的工艺呈现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对于苗族人民来说,银饰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也是婚恋与节庆的标识。银饰还反映了苗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苗族银饰是苗族女性婚嫁的必备嫁妆,也成为各种节庆、仪式中不可或缺的装饰品。

(二)乡村文化振兴视域下苗族银饰传承发展的意义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苗族银饰的保护和传承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是对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维护。苗族银饰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层面上承载历史和文化价值,不仅体现苗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与审美观念,还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桥梁。苗族银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质量,对于维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有重要意义。在经济层面上,苗族银饰产业的发展能为乡村经济注入新活力,如带动当地手工艺制作、旅游纪念品销售、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兴起,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

二、苗族银饰产业发展与技艺传承现状

(一)银饰产业发展成就

在国际市场上,苗族银饰同样受到青睐。以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州府凯里市为例,该地自发形成国际银饰批发交易市场,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地,黔东南旅游局统计表明,凯里苗族银饰制品每年交易额超过7亿元人民币。近年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苗族银饰的传承和发展。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关部门与社会各界正着力于建立传习所、开展培训和传承活动等,努力培养新一代的银饰工匠,确保苗族银饰技艺能够代代相传。

(二)苗族银饰技艺传承现状

1.银饰技艺传承人现状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苗族银饰传承面临的经济发展压力主要体现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变迁和现代化进程加速等方面。在大环境的冲击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较之以往改变较大。大量的年轻人外出务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苗族银饰的制作与传承,苗族银饰的传承人减少,传承难度增加。另外,随着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年轻一代对传统工艺的关注度逐渐下降,传承人和专业人才缺口较大。

2.苗族银饰技艺传承与市场空间现状

2000年前,苗族银饰主要以传家宝、嫁妆的形式流传,一般传女不传男。传承方式主要依赖于家族内部的秘传和师徒制的口传心授。在该种模式下,银饰制作技艺通常在家庭作坊中由银匠手工完成。

苗族银饰产业的核心问题在于产品单一化和同质化。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传统工艺的传承方式主要依赖于家族内部或师徒之间的传授。这种传承方式侧重于技艺的复制而非创新,导致人们对新产品的开发和设计思维受到限制。在此背景下,市场上流通的银饰在样式、图案和工艺上趋于一致,缺乏个性化和差异化的特征。银饰产品难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突显其独特性,从而影响了苗族银饰的品牌建设和市场占有率。

苗族银饰的生产和销售大多由家庭作坊承担,该种小规模的经营实体方式在资源配置、信息获取和市场运作方面存在局限性。家庭作坊的经营者大多缺乏专业的市场调研能力,对于消费者偏好的把握不够准确,对于市场趋势的预测不够敏锐,难以及时调整生产策略,以满足市场的变化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同时,家庭作坊在营销策略上也较为单一,通常缺乏有效的推广渠道和品牌宣传方式,产品的销售局限于本地市场或传统的销售模式,难以拓展更广阔的市场。

三、苗族银饰技艺多元化传承路径

(一)加强银饰技艺传承教育

苗族银饰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深厚的文化价值。在乡村文化振兴视域下,新文科建设的推进为苗族银饰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视角。

具体来说,在学校教育层面,可将苗族银饰的文化和技艺融入学校教育中,通过课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和体验苗族银饰的制作技艺,从而促使其深化对苗族银饰的认识。例如,学校可以制定专门的教案和教材,让学生在美术或手工课程中接触和学习苗族银饰的设计与制作。高等教育机构可开设相关课程,培养专门人才,同时为银饰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学术支持和研究平台。例如,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开设了研修班,在课程设置、艺术实践与文化交流创设上,立足于当地苗族银饰文化,为其文化传承提供了生源基础与教育资源基础等。在社区传承层面,可建立银饰技艺培训中心,提供银饰设计、铸造、锻打、镶嵌等关键技艺课程,由资深的银饰工匠担任导师,确保其丰富经验和精湛技能传授给学员,保障传统技艺的后继传承。以凤凰苗族民间传统工艺研究所为例,该所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重要传承和保护基地。工艺师姜华自2006年开始接触银饰制作,在研究所系统学习后,已经能够制作出工艺精巧的银饰,并通过这一技艺获得了稳定收入。可以说,研究所的存在不仅保护了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转变观念,拓宽技艺传承渠道

在数字时代,短视频平台是吸引用户注意力的主要阵地,苗族银饰技艺的传承者需要转变观念,可借助现代化融媒体渠道在线展示和教学,拓宽苗族银饰制作技艺的传承路径。例如,传承者可通过制作视频教程、直播演示等形式,将苗族银饰的制作技艺展示给广泛用户,线上聚拢对苗族文化感兴趣的人们,激发年轻人对传统手工艺的兴趣,以培养新一代的银饰工匠。另外,苗族银饰技艺传承者可以将短视频平台作为销售和推广苗族银饰的平台,在拓宽传承渠道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

在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制度支持和法律保护是必不可少的。例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苗族银饰发展受地域集中、家庭作坊形式和市场局限的制约,银饰产业难以突破传统的框架,收入的稳定性和产业扩展性相对一般。有关部门介入后,通过制定扶持制度、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有效保护和促进了当地苗族银饰技艺的传承。因此,对于苗族银饰技艺传承,当地有关部门可以制定相应的保护制度。例如,可以为传承者或银饰制作企业提供资金补贴和贷款支持,帮助其扩大生产规模和改进技术。同时,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苗族银饰技艺的传承、保护和推广活动。有关部门可以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苗族银饰技艺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技艺特点;可以制作相关的宣传资料,如书籍、画册、视频等,普及苗族银饰文化;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类展览、文化节等活动,推广苗族银饰技艺和文化。最后,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对银饰原材料产地的环境保护,确保银饰制作的原材料供应。并且,应积极推广环保型银饰制作工艺,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三)实现商业化和产业链转型

苗族银饰的商业化和产业链转型的内涵与核心,在于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市场需求相结合,实现文化的保护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苗族银饰文化的传承以及新活力焕发,苗族银饰技艺传承者可以可争取与旅游企业、文化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苗族银饰文化旅游发展。旅游企业可以设置具体的体验活动等,使游客参与到苗族银饰文化传承过程中。例如,让游客亲手制作苗族银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增强游客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和尊重。贵州省雷山县的麻料村被誉为“银匠村”,近年来依靠与旅游企业和文化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成功将苗族银饰建立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支柱产业。在文化和旅游部的支持下,麻料村建立银饰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为村民提供学习和传承银饰制作技艺的平台,同时吸引了大量游客,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和繁荣。麻料村在与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等教育机构合作的基础上,使村民得以提升自身的文化艺术素养和审美意识,实现“学艺谋生,传艺致富”。在与旅游企业的合作中,麻料村采取“公司+合作社”的经营模式,整合村内银饰工坊资源,形成规模化的银饰产业。该模式不仅提高了银饰产品的质量,也拓宽了销售渠道,使苗族银饰能够广泛进入市场,从而提升村民的经济收入。此外,麻料村与多家高校建立“村校合作”模式,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机会的同时,也给村里带来了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推动了银饰工艺的创新和发展。麻料村在与旅游企业与文化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的过程中,不仅保护和传承了苗族银饰,还成功将其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赢。麻料村的成功经验,对于其他地区的非遗保护和乡村旅游发展而言,提供了宝贵借鉴。

随着“国潮”的流行,苗族银饰技艺传承者应积极进行产品创新,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同时融入现代设计理念,使之符合现代消费者的审美需求。例如,“太阳鼓”银饰品牌在银饰主题、样式创新的基础上,打通线上线下渠道,累计营收超2 000万元,吸引300余名手工艺人加入制作团队,为苗族银饰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可靠基础。华东理工大学的肖睿成及其团队通过互联网平台产品销售的形式,使苗族银饰从银匠的桌前飞向“云端”,带动3 000余名手工艺人就业增收,促进了苗族银饰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四、结语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苗族银饰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关乎文化保护、乡村经济振兴与民族文化自信,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为传统手工艺的振兴提供支持,使苗族银饰的古老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绽放新光彩。

(荆楚理工学院)

作者简介:赖慧娟(1989—),女,湖北荆门

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为国际文化、民族文化、日语教育。

责任编辑 高瑞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