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热带花卉题材中国工笔花鸟画艺术创作研究
作者: 常烊茹在中国画悠久的发展历程中,其体系已达到高度完善,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脉络。早期花鸟画家多以身边景致为蓝本,无论是精美的园林景观还是窗外悠然的自然风光,均成为其笔下的描绘对象。然而,这类作品往往受限于地域视野。时至20世纪70年代,随着交通网络的拓展,地域界限逐渐模糊,众多花鸟画家踏上了前往亚热带地区的旅程,进行长期而深入的写生和创作。这些画家在传承古典绘画精髓的同时,勇于探索和创新,于构图构思、色彩调配、空间布局和笔墨技法上均实现了突破性的进展。
本文主要探讨亚热带花卉在中国工笔花鸟画中的应用与表现。通过分析亚热带花卉的类型和绘画技法,研究工笔花鸟画的艺术特征和表现手法,以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同时,探讨工笔花鸟画的本体语言,包括色彩运用、构图技巧和点线面的结合,并分析其现代发展趋势,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入理解和欣赏工笔花鸟画的独特视角。
一、亚热带花卉的基本类型及绘画技法
(一)常入画的花卉类型
1.兰草类
兰草类指那些姿态优雅、香气扑鼻的兰花和草本植物。它们通常生长在湿润环境中,叶片或匍匐或直立,花朵多为唇形或钟形,色彩丰富多样。在绘画时,需特别注意捕捉其姿态、颜色和纹理特征,以表现其高贵雅致的气质。例如,蝴蝶兰是常见的兰草类花卉,常出现在工笔花鸟画中。其花型优美,颜色艳丽,具有高贵典雅的气质。
2.藤本类
藤本类指那些攀爬在其他植物或者灌木上,结出华美花朵的植物。它们通常具有复杂而纷乱的叶结构,通过依附生长,并以盛开着各种颜色娇美的花朵而闻名。在亚热带地区,常见的藤本类花卉包括紫藤、凌霄花和月季等。这些花卉在画家笔下,以生动的形态和丰富的色彩展现其独特的魅力。例如,紫藤以其长长的藤蔓和密集的花朵成为工笔花鸟画的常见题材。画家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紫藤藤蔓的柔韧和缠绕感,同时运用丰富的色彩表现花朵的繁茂和鲜艳。在画面中,紫藤仿佛一条流动的紫色瀑布,从高处倾泻而下,充满浪漫和梦幻的感觉。
3.树冠类
树冠类指那些以大型乔木为代表,在成年状态下拥有茂密树冠并绽放艳丽花朵的植物。这些乔木通常呈现出庄重和壮丽的姿态,叶片和花朵形状独特,树冠茂密。在亚热带地区,常见的树冠类花卉有白玉兰、美人蕉和山茶花等。例如,白玉兰以其洁白的花朵和优雅的树形成为工笔花鸟画的经典题材。画家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白玉兰花朵的洁白和娇嫩,以及树形的挺拔和优雅。
(二)绘画的基本技法
1.以代表画家为例
据《宣和画谱》记载,自宋代皇室始祖以来,黄筌与居寀的画法一直是宫廷画院的评判标准,参与画艺竞技者常以黄筌的画风作为衡量优劣的准则。
崔白擅长写生,技艺精湛,尤其擅长描绘鹅类,所绘之作皆精妙绝伦。以其代表作《双喜图》为例,这幅作品突破了传统绘画范式,与黄筌的《写生珍禽图》用线迥异。《双喜图》更注重笔墨技巧与物象神韵的捕捉,通过墨色的深浅变化和线条的抑扬顿挫展现层次感。崔白采用半工笔半写意技法,笔触松弛而凝聚,刚劲有力,行笔节奏灵活,富有动态韵律,与《写生珍禽图》的细腻线条形成对比,彰显出书法般的笔韵。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崔白在刻画树干时,起笔、运笔、收笔间的变化处理得极为细腻且富有层次,多次重复却不显单调。竹叶则以飘逸自如的笔触表现其随风摇曳之姿,充满弹性,笔尖的虚实转换与苍老树干的刚劲形成强烈对比。至于山坡部分,他灵活运用中锋与侧锋,笔触时断时续,收放自如。
2.技法与表现手法
首先,线描是工笔花鸟画的核心技法,强调线条勾勒和细节表现,贯穿了中国绘画史,经不断发展而成熟。通过“以线造型”,画家能直观展示物体结构,通过调整线条粗细、轻重等,画家能够展现物体的灵活性和生命力。
其次,涂色在工笔花鸟画中同样至关重要,注重色彩的饱满与和谐。画家用细小的毛笔,采用层层叠加和渐变的技法进行填色,精细地呈现花鸟的纹理和色彩的变化。通过红色、黄色、蓝色、绿色等明亮鲜艳的颜色变化,画家能够创造出丰富的色彩层次和光影效果。
再次,细节描绘是工笔花鸟画的一大特色。画家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精湛的技法,表现花瓣的纹理、羽毛的微妙变化、眼睛的灵动等细节,使花鸟形象更加真实和立体。
最后,墨韵运用也是工笔花鸟画的重要方面。具体来说,画家可以利用墨色的深浅、浓淡来表现花鸟画的质感和墨韵。墨色和笔法的变化可以帮助画家在作品中营造出光影效果,从而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三)中国传统文化寓意
经深入探究,“华夏”这一名称,实则蕴含了与花卉的深厚渊源。其中,“华”字的起源可追溯至描绘盛放花朵形态的象形符号,历经岁月的洗礼与文字的演变,最终定格为今日我们所见之形态。
在工笔花鸟画中,画家通过细致观察自然景象和花鸟,感悟生命的美妙与无常,表达自己对自然和人生的独到见解。例如,兰草类花卉常被视为高洁之象征,代表高雅、纯洁和坚韧,展现出一种典雅高贵、超凡脱俗的形象;藤蔓类花卉则寓意着生命力的绵延与希望的持续;而树冠类花卉则象征着宏伟、庄严与持久。
二、中国工笔花鸟画艺术的本体语言
(一)色彩
在绘画艺术中,色彩是最基础且至关重要的表达语言,它不仅是区分各类绘画风格和种类的显著标志,也是塑造作品独特视觉魅力的关键因素。现代著名的画家和教育家潘天寿曾说过:“色凭目显,无目即无色;色为目赏,不为目赏,亦无色也。故盲子无色,色盲者无色,不为吾人眼目所着意者,亦无色。”在中国画中,色彩并不局限于物象本身的固有色和光线对物象的影响,而是超越纯视觉感受,达到以形写神、气韵生动的效果。
以江宏伟的代表作《夏塘》为例,该作品展现了深邃而幽静的意境之美,整幅画作色彩柔和,色调和谐统一。江宏伟运用洗染技法,赋予画面朦胧感和岁月沉淀的韵味。在着色过程中,他创新性地将墨色与青色相融合,通过两者间的微妙碰撞与渗透,实现了墨中蕴青的独特效果。画面中,背景叶片与基底色调浑然一体,而花与鸟则巧妙地点缀以亮丽色彩,这种对比手法不仅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层次,还给观赏者带来了丰富多变的视觉享受。江宏伟先生尤为注重画面传达的视觉印象,其作品既展现出深沉宁静、古朴典雅的艺术魅力,又在色调运用上实现了统一与丰富的完美融合。
(二)构图
邹一桂在《小山画谱》中提到:“大势既定,一花一叶,亦有章法。圆朵非无缺处,密叶必间疏枝……纵有化裁,不离规矩。”构图是画家艺术构思的外在表现,也是绘画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整幅画面的色彩运用和笔法处理,到各个物象的细节描绘,都必须遵循相应的规则,只有这样才能自如地运用构图法则。
以林若熹为典范的“构成式”构图模式,标志着现代花鸟画在构图艺术上的深刻变革。这一变革超越了传统“师法自然”框架,部分画家勇敢地突破植物生长的自然法则,追求构图的创新性与独特性,灵活调整空间感的强弱,营造出更为鲜明、富有层次感的氛围,赋予画面以强烈的设计感和现代气息。创新构图策略往往聚焦于物象局部的极致放大,通过细节的夸张处理来凸显对象的本质特征,或是将元素重新编排,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视觉焦点,实践着“寓具象于抽象,抽象源于具象”的理念,实现了形式语言的精练与升华。
(三)点、线、面
林若熹注重构图基础,倾向于采用平面构成的方法构建画面。通过二维空间内的特定法则对点、线、面进行分解和重构,进而创造出富有创意的形态组合。他坚信,中国花鸟画应融合西方艺术元素,实现中西艺术交融。林若熹在构图上使用多元手法,对描绘对象施以夸张、写实、具象、抽象处理,以流畅的线条、简练的块面、鲜明的色彩构建画面,展现出一种既传统又现代的艺术风格。
《微风》这幅作品鲜明地体现了林若熹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巧妙地将个人对热带雨林的深切感悟融入其中。作品以第一人称的主观视角为核心,竹子被创造性地提炼为粗细交错的黑色线条,竹节则以醒目的白线勾勒,清晰地划分出竹子的结构段落,黑与白的鲜明对比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张力。画面中,枯萎的竹叶以黄色块面的形式出现,巧妙地打破了黑色基调的沉闷,增添了生机与活力。鸟儿的形象被高度简化为圆点状,它们或成双成对,或三两成群,悠然立于横向伸展的树枝上,形成了“点”与“线”的和谐共生,宛如一曲视觉上的交响乐。
三、中国工笔花鸟画的发展趋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工笔画界涌现出一批批杰出的艺术创作者,工笔花鸟画在各类画展中的比重日益凸显,这一趋势无疑昭示着工笔花鸟画正处于艺术创作的繁荣阶段。
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工笔花鸟画的发展历程,不同时期的工笔花鸟画呈现出不同的表现题材。这些题材在画纸上生动展现,且日益丰富。从延续传统工笔花鸟画题材的珍禽名卉、汀花野禽、梅兰竹菊四君子、岁寒三友到农作物再到热带雨林、湿地水鸟、庭院家居等新题材的不断出现,工笔花鸟画突破了传统自然赞美和人格象征寓意题材的束缚,转为关注社会现实的主观表达。
改革开放后,传统绘画语言、中西结合绘画语言和装饰绘画语言并存发展,丰富和发展了工笔花鸟画艺术语汇,由改革开放前艺术语言一元的传统形态向多元的现代形态转变,避免千篇一律的程式化创作倾向,整体朝注重秩序、强调张力、追求整体效果的走向发展,成功实现从传统工笔花鸟画向现代工笔花鸟画的蜕变,赋予工笔花鸟画全新
面貌。
四、结语
亚热带花卉题材在中国工笔花鸟画中的应用与表现,不仅丰富了花鸟画的表现内容,也为画家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通过对亚热带花卉的细致观察和描绘,画家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突破,推动了工笔花鸟画艺术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发展。未来,随着文化交流的加深和艺术观念的不断更新,工笔花鸟画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发展前景。
(广西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常烊茹(1999—),女,山西晋城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工笔花鸟。
责任编辑 时凤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