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与“黄金国”的相遇
作者: 卢云阅读来自不同文化的书籍时,读者有时会在其中发现某些相似性,这些相似性或体现在不同作者所描述的愿景中,或是体现在他们使用的写作技巧中。18世纪的法国,一大批讽喻现实的文学作品诞生于声势浩大的启蒙运动中,其中就有伏尔泰的哲学讽刺小说《老实人》。它是伏尔泰用来反击当时盛行的莱布尼茨乐观主义的武器。后者盛行于17世纪,由于王权的强化,新兴的资产阶级力量被削弱,并逐渐诞生了一股盲目乐观的风潮。这部作品以一种讽刺的语气,呈现了主人公所经历的奇幻历险。在旅途中,主人公一行人进入了一个与其所处的世界完全不同的地方,叫作“黄金国”。这个新世界是伏尔泰虚构的乌托邦之地,是他想象中的理想世界。无独有偶,中国的文学作品中也有与之相似的乌托邦,即东晋诗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作者通过这个与世隔绝之地,表达了自己对建立一个没有等级制度的和谐社会的渴盼。笔者希望通过二者的对比,深入了解中法文化中所包含的精神内核,从而继续发掘中法文化中那些令人拍案称奇的巧合。
一、“黄金国”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
“黄金国”(Eldorado)一词来源于西班牙语,始于南美仪式:部落族长会在自己的全身涂满金粉,并到山中的圣湖中洗净,而祭司和贵族会将珍贵的黄金和绿宝石投入湖中献给神。在1759年法国作家伏尔泰所著的讽刺小说《老实人》中,“黄金国”变成了一个神秘的乌托邦。而“桃花源”一词出自我国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序》当中,同样也是一个世外桃源。尽管两个乌托邦出现在两个不同语言、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中,它们之间依旧存在相似之处。
(一)主人公的乌托邦之旅
“乌托邦”一词出现在1516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用拉丁文写就的《乌托邦》一书中,指的是理想完美的世界。从此,乌托邦就成了作家用于描绘自己思想主张的应许之地。而作为虚构的人间天堂,“黄金国”和“桃花源”正是伏尔泰和陶渊明心中的乌托邦。
在讽刺小说《老实人》中,主人公老实人与侍从经历了长途跋涉之后,到达大耳人的边境,准备往开颜方向前行。他们乘扁舟顺流而下,开始了“黄金国”的旅行:“两岸忽而野花遍地,忽而荒瘠不毛,忽而平坦开朗,忽而危崖高耸。河道越来越阔,终于流入一个险峻可怖,岩石参天的环洞底下。两人大着胆子,让小艇往洞中驶去。河身忽然狭小,水势的湍急与轰轰的巨响,令人心惊胆战。过了一昼夜,他们重见天日;可是小艇触着暗礁,撞坏了,只得在岩石上爬,直爬了三四里地。最后,两人看到一片平原,极目无际,四周都是崇山峻岭,高不可攀。”伏尔泰笔下的“黄金国”被崇山峻岭环绕,给人一种封闭的印象。而正如老实人的旅行一样,《桃花源记》中的渔人也是在泛舟途中误闯入桃花源:“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经过对比不难发现,在两位主人公误闯入乌托邦的旅程中,河流和群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那么,为什么乌托邦需要水和山呢?
首先,在古代,河流被视作孕育文明、滋养文明的母亲,它能够吸引人们前来定居、耕种,提供给人们优越的农业种植条件。例如,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诞生于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域。因此,河流是一个群体聚落诞生的必要条件。其次,“黄金国”与“桃花源”是两个新世界,与文中主人公平常生活的世界截然不同,为了突出这种差异,就必须将二者完全隔开,使新世界不受一点世俗生活的影响。而山脉是天然的保护屏障,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黄金国”与“桃花源”都是被群山环绕着。既然这两个乌托邦都是与世隔绝的状态,为什么在其中还能找到人的踪迹呢?他们是如何生活的呢?
(二)乌托邦中人的生活
首先,有人选择在“黄金国”与“桃花源”这两个与世隔绝的地方生活,最主要的原因是战争。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期的封建割据与连绵不断的战争迫使百姓背井离乡,沉重的徭役与税赋使其苦不堪言。因此,百姓迫切需要一个远离战火的庇护所。正如《桃花源记》中写道:“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这个远离尘世的地方自然就被认为是远离混战的避世之所。“我们现在的国土原是古印加族疆域的一部分,印加族当初冒冒失失地出去扩张版图,结果却亡于西班牙人之手。”“留在国内的王族比较明哲;他们征得老百姓的同意,下令任何居民不得越出我们小小的国境。”在《老实人》当中,“黄金国”的人民也说出了同样的理由。
其次,两个乌托邦都发展出了完美和谐的社会,居民过着幸福富足的生活。正如《桃花源记》里写道:“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同样,“黄金国”中居民的生活环境也十分理想化:“宴会之前,有人陪他们去参观京城,看那些高入云表的公共建筑,千百列柱围绕的广场,日夜长流的喷泉:有的喷射清澈无比的泉水,有的喷射蔷薇的香水,有的喷射甘蔗酒。规模宏大的广场,地下铺着一种宝石,散出近乎丁香与肉桂的香味。”
再次,因为居民长期生活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他们本性未经世俗侵染,其天真和善良都得以完好保存。当主人公到达“黄金国”和“桃花源”时,都受到了当地居民热情的招待。《桃花源记》中这样写道:“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而在《老实人》中,老实人及其侍从受邀入席,排场更足:“先端来四盘汤,每盘汤都有两只鹦鹉;接着是一盘白煮神鹰,直有两百磅重,然后是两只香美异常的烤猴子;一个盘里盛着三百只蜂雀;另外一盘盛着六百只小雀;还有几道烧烤,几道精美的甜菜;食器全部是水晶盘子。男女侍者来斟了好几种不同的甘蔗酒。”
二、“黄金国”与“桃花源”的不同之处
尽管“黄金国”与“桃花源”都是作者笔下的乌托邦,但是它们诞生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背景,并且表达了不同的希冀与企盼。
(一)截然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
两位作者生活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因此他们描绘自己心中的理想社会时,难免会受到当时社会经济背景的影响。《桃花源记》诞生于东晋末年,确切一点来说是公元4世纪,除却连绵不绝的战争之外,中国仍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历代帝王皆关注农业发展,对商业贸易发展不太重视,社会发展缓慢。因此,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依赖农业发展的社会,居民有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
在“黄金国”中,情况则完全不同。《老实人》这本哲理小说诞生于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发展得如火如荼,给西方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财富——自然科学和理性。作为启蒙运动的领军人物,伏尔泰在《老实人》当中构筑了一个经济与科学蓬勃发展的乌托邦。在那里,酒馆林立,房屋皆装饰奢华,孩童们拿宝石黄金当玩具,王国中甚至建有一个摆满了科学和物理仪器的科学馆。这座科学馆显示了18世纪欧洲科学的进步。“黄金国”里所有的一切都代表着一种理想化的社会愿景,与伏尔泰生活时期的社会经济背景相对应。
在两个作品中,还有两个片段揭示了两个乌托邦所处的经济社会背景的差异。一方面,离开“桃花源”时,渔人并未带走任何属于桃花源中的财富,此举显示了陶渊明这位诗人安贫乐道的心境。而在老实人及其侍从离开“黄金国”时,他们带走了大量的黄金、宝石、钻石和红色的绵羊,此举显示了18世纪新兴的资本主义对于财富积累的渴望与追求。另一方面,主人公对于“桃花源”和“黄金国”的态度截然不同。渔人离开“桃花源”之后,想要将桃花源的故事与位置分享给他人,尽管村里的人都不建议他这样做,但他还是告知了太守。这种分享的行为体现了集体主义的思想:由于农业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必须依靠群体才能共同抵抗自然灾害,保障丰衣足食的生活,所以渔人会分享自己知道的一切。反观老实人及其侍从,在离开“黄金国”之后,对财富的想法在他们心中挥之不去,“想到自己的财富比欧、亚、非三洲的总数还要多,两人不由得兴致十足”,还想着要将整个国家买下来。此种态度不仅显示了18世纪的欧洲人对财富掠夺的熊熊野心,更显示了个人主义的思想:他们首先考虑的是自身的利益。
(二)不同的精神追求与政治愿景
这两个虚构的“人间天堂”诞生于不同的政治经济背景,体现了作者的精神追求与政治愿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各哲学思想涌动,玄学盛行,清谈之风活跃。而陶渊明受道家思想影响,崇尚“无为”与“自然”,即回归本我、不受世俗影响、依照本性生活。在《桃花源记》中,他描绘了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型社会,在那里,没有任何权威与等级的存在,没有高额的税赋与沉重的徭役,村民们安居乐业,过着无忧无虑、无欲无求的生活。他们没有任何宗教信仰,也不关心朝代的更迭。这幅理想生活的画卷是陶渊明的毕生追求,也是晋代文人的共同梦想。
而作为启蒙运动的领袖人物,伏尔泰笔下的“黄金国”是一个拥有着资本主义社会特点的乌托邦:在那里,信仰同样宗教的人们有着相同的权力;国王倾听民众的意见治理国家,因此享有极高的荣誉。与“桃花源”里热爱劳作的村民不同,“黄金国”的居民沉浸在享乐之中。“一大群人都向门口拥去,屋内更挤得厉害,还传出悠扬悦耳的音乐,一阵阵珍馐美馔的异香。”“黄金国”还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度,那里没有任何政府机构,诸如法院和议会,因为人们相处融洽,不会发生争端。这无疑是一片完美体现启蒙运动学者愿望的乐土。
三、结语
伏尔泰的“黄金国”和陶渊明的“桃花源”都代表了建立理想社会的梦想,这个理想社会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人类发展的主旋律。两个乌托邦之间的相似之处首先体现在地理位置上,都有群山作为屏障、有水源作为滋养。其次,“黄金国”和“桃花源”中的居民们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面对外来人,他们热情而好客,厚待有加。二者的差异在于,两位作者诞生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因而他们构建心中的乌托邦时会受到当时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并且表达了不同的精神向往与政治愿景。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虽然这两个乌托邦存在差异,但归根结底,它们都体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并且给后世留下了很多启迪。
(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
作者简介:卢云(1994—),女,江西赣州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为法语写作教学、法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