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曲令敏散文创作中的“暖”与“凉”

作者: 王湲惠

自1991年,曲令敏先后出版《有情如画时》《消逝的田园》《山思水想》等多部散文集,荣获多类奖项,更有贾平凹、张中行、周国平等名家、学者发表评论,对其予以高度评价,显示出曲令敏散文创作的艺术成就。曲令敏1953年出生于河南唐河的一个农民家庭,家庭的贫苦和社会环境的艰难使得曲令敏早年饱受艰辛,但“那些苦和痛,都被她和着眼泪酿成了诗情。”[ 王连明.追寻诗意的曲令敏[M]//曲令敏.消逝的田园.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序8.]她在散文中亲近自然,书写田园山水,深入生活,体味人间温情,散文中洋溢着温暖与美好,是其散文创作的显性基调。诚然曲令敏的散文充满了温情,许多学者也都对其田园山水书写予以赞美和肯定,但其部分散文在温情中又透露着一丝恐怖与凉意,却容易被人忽略。曲令敏在进行温情书写的同时,内心深处仍饱含着对痛苦岁月里悲剧人生的叹惋和对当下隐现的一些问题的忧思。这些低温度的“凉”性情感散见于曲令敏散文的角落,是其散文创作的隐性基调,体现了曲令敏作为作家的敏锐感,同时蕴含了一代人的记忆。曲令敏在散文创作中对“暖”与“凉”的书写,是其用心灵写作的自然流露和真实抒发,从中可以看到一位女作家在饱经生活的风霜后的内心独白,蕴含哲思和生命体验。

一、曲令敏散文创作之“暖”:温情书写与心灵慰藉

曲令敏以“暖”为显性基调进行散文创作,从她的众多作品中我们也能看到她对“暖”调的青睐,体现了她积极的人生态度。

曲令敏对自然有着超乎常人的感知和把握,周国平曾说:“读河南作家曲令敏的散文,我常常会感到羡慕。我羡慕她与自然的那种亲密联系。对于她来说,自然不是一个概念,而就是——至少曾经是——最熟悉的生活,是朝夕相处的亲人,是人生基本的氛围和旋律。”[ 周国平.散文这一种作物[N].人民日报,1999-03-12(12).]曲令敏笔下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洋溢着自然的气息,蕴含暖意和自然的美好。

“芬芳的日子流逝着,原始的林木们,用针叶和阔叶,将大地母亲的美丽,一古脑儿拨起在蓝莹莹的天空下。一场新雨过后,植物们的香气充盈了远远近近的山川沟壑。”[ 曲令敏.有情如画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13.]在曲令敏笔下,原始森林中的花草树木充满生机,富有自然韵味,构成一幅和谐温暖的自然景观。曲令敏对植物花草的生动描写源于她的细致观察,在《豫西民间的药草》中,曲令敏凭借着对一草一木的细致观察将药草作为散文着重书写的对象,描写了丹参、地黄、野苋菜等多种药草,民间那些名不见经传的药草在曲令敏笔下都成了具有药用价值的宝物,它们都是大自然的馈赠。

曲令敏在书写自然风光时对河流有着一种天然的热爱,她于2011年和2015年先后出版的散文集《河之书》《河之源》都是对河流的书写。为写作《河之书》,曲令敏走近自然,访遍河南的山山水水。在《河之书》中曲令敏描写了水澈山媚的想马河,河水蜿蜒绵长,奔流四季;描写了溪泉汇涌的大庄河,悬泉瀑布,汩汩不绝;还有山幽岩峭的红石河、林茂水秀的燕子河……一条条河、一道道江无不体现着自然山水之美,使曲令敏的心灵得到了释放。而这涓涓细流还流淌在曲令敏故乡的山村中,曲令敏说:“我生命的光阴在那里打了一个皱褶,河水就在皱褶里珍藏,直到我生命的尽头。”[ 曲令敏.消逝的田园[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58.]故乡的河水在曲令敏的笔下清澈美丽,蕴含了曲令敏对故乡的回忆与怀念。

故乡一直是曲令敏魂牵梦绕的地方,是曲令敏内心温馨的角落。曲令敏在追忆故乡时亦不乏对自然的书写,展现了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茅檐下的土胚墙,一朵朵干爽温厚,一串串流苏似的流离土,是潲在墙上的雨水冲出来的,一颗颗凝固成雨的形象。”[ 曲令敏.有情如画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4.]故乡的老庄纵使经历了风吹雨打,在曲令敏心中仍是清明淡薄的模样,那是一代人的记忆。还有老荒坡、界石、樟樟苔等都是曲令敏书写的田园景象,承载了曲令敏对故乡的怀念和对田园风光的喜爱。

除对自然的亲切感知,曲令敏对生活也充满了热爱,她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书写世俗生活里的人间温情。《南瓜花》中饥饿的年代外婆将积攒的粮食作为对“我”的奖励,那锅里沉底的面条、米糁和用鸡蛋炒的南瓜花都是外婆对“我”的爱。《凡尘烟火里的亲情》中,面对病重的父亲,弟弟妹妹们一直悉心照料,为父母洗澡、洗头、剪趾甲、做可口的饭菜,弟弟妹妹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孝”的真谛。父亲与母亲则一直相互照料、相互扶持。不管生活多么艰辛,血浓于水的亲情总能给人度过“严寒”的力量。

曲令敏曾多次在作品中提及自己的友人,朋友之间相互理解,这种知音般的友情更体现了茫茫人海中人与人幸得知音的温情。《咖啡店的下午》中“我”与罗羽就是这种让人温暖感动的友情。罗羽是一位诗人,他的物质生活是极简的,但他的精神生活却是充盈的,他视诗歌为生命,而“我”作为朋友懂得他对诗歌的坚守。文章的最后,“临别的时候,罗羽说:‘我知道,这些年你承担太多,很艰难。’我懂得这句话的温度,这个下午超过了许多下午的总和。”[ 曲令敏.咖啡店的下午[N].平顶山晚报,2021-06-22(A08).]罗羽的话让人温暖感动,朋友的一句理解胜过千言万语,体现了人间温情。

生活之苦并没有磨灭曲令敏心中的诗意,她以“文学的创作来安顿飘泊的灵魂”[ 胡家才.生命的飘泊与安顿──曲令敏散文创作论[J].平顶山师专学报,1995(04):1-17.],她怀揣温暖与柔情进行散文创作,将“暖”作为散文创作的显性基调。她在散文中走近自然,书写自然山水、田园风光,在自然的世界里曲令敏卸去一身的疲惫,尽情地享受自然之乐。同时发掘琐碎生活里的美好,感受生活中亲情、爱情、友情的温暖。世俗生活里的人间温情给人力量,足以抵御生活的磨难。

二、曲令敏散文创作之“凉”:痛苦流露与心灵忧思

“暖”是曲令敏散文创作的显性基调,张中行称其散文集《有情如画时》为美丽香甜的“山村花果”,韩爱平称其散文创作为“田园守望者”[ 韩爱平.田园守望者——论曲令敏的散文创作[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5(03):30-33.]。诚然,曲令敏的散文带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暖”,但在“暖”中还夹杂着一丝凉意。对痛苦岁月里悲剧人生的叹惋和对当下隐现的一些问题的忧思构成曲令敏散文创作之“凉”,是曲令敏散文创作的隐性基调,容易被人忽视。

《兰荣妮儿》讲述了美丽的兰荣妮儿被母亲用来给哥哥换亲,但换亲并没有给兰荣妮儿带来幸福反而因婆家的地主成分被连长欺负,当兰荣妮儿在婆家受气回娘家时,她的母亲却以种种理由推脱让她回婆家,结果兰荣妮儿就在回家途中喝药自尽,场面极其残忍、血腥。这是一篇凄凉、恐怖的散文。从一开始,兰荣妮儿的婚姻就是一场交易,而转婚、换婚本就是畸形的婚姻制度,为兰荣妮儿的悲剧埋下了伏笔。连长以丑恶的人性企图玷污兰荣妮儿,是造成兰荣妮儿的死的关键。而兰荣妮儿的母亲无疑是兰荣妮儿的死的助推者,她为兰荣妮儿包办了这场婚姻,又在兰荣妮儿回娘家时因为迷信观念让兰荣妮儿回婆家,使得兰荣妮儿失去了最后的依靠,助推了她的悲剧。对兰荣妮儿悲剧的书写表现了曲令敏对封建婚姻制度等问题的思考。

《疯子》展现的是另一种凉意。人们都说陈香疯了,她的种种行为让周围人人感到恐怖、厌弃。而事实是,为了给孩子找吃的她放下一切尊严,近乎疯癫,她在凄寒的夜“用她娇弱的血肉之躯,撞碎了扯天满地的寒冷,用她强硬无比的头颅,支起沉沉千钧的石磨,为她的子女开启了生之大门!”[ 曲令敏.有情如画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64.]这是怎样的一种母爱,为孩子自己甘愿承受一切,而陈香为何要以牺牲尊严的方式才能换得孩子们的温饱?其背后的原因引人深思。

对痛苦岁月里悲剧人生的叹惋尚存在于遥远的过去,曲令敏在创作时并没有将眼光局限于过去,对于当下亦有自己的思考与忧虑,体现了她作为作家的敏锐感和责任感。在《豫西民间的药草》中,曲令敏在书写药草的同时也对药草的保护问题产生了忧虑。在论及药草时,曲令敏发现,由于过度采挖等原因很多药草严重减少,有的只能靠人工养殖的方式得以留存,曲令敏对此感到忧虑。药草等各种自然植物本是自然的馈赠,就像饥荒年代的野菜是大自然给人们的救命菜,人与自然本应和谐共存。可现实却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一味地从自然中索取,对药草不加节制地利用只是很小的一角,它折射出的是日渐严重的生态破坏问题,长此以往人与自然将如何共存?正因目睹了自然被破坏的现状,所以曲令敏在书写田园画卷时总是隐现着一种感伤情绪,透露着忧思,充满了忧虑。正如周国平所说“在曲令敏的生命中至少还有一个皱褶,其中珍藏着那条家乡的河,成为她的回忆和创作的不尽的源泉,而对于我们的子孙来说,倘若生命自始至终都在远离自然的人工环境中行进,土地成为人皆陌生之物,连对土地的回忆也不复存在,那会是一种怎样贫瘠的情景呢?”[ 周国平.散文这一种作物[N].人民日报,1999-03-12(12).]

曲令敏的散文是柔和的,纵使心中有着万般忧伤她也只是娓娓道来,用温暖的书写掩盖忧思,使其在散文中若隐若现。但是,读曲令敏的散文时那一抹“凉”意是不容忽视的,那是曲令敏那一代人的记忆,是曲令敏作为作家传递的一种思考与忧虑,它会不自觉地笼上心头,使人们在感受散文的惬意的同时产生深刻思考。

三、曲令敏散文创作中的“暖”与“凉”:用心灵写作的真实抒发

曲令敏的散文是有厚度的,“暖”与“凉”是其散文创作的双重基调,对于“暖”与“凉”的书写是曲令敏用心灵写作的真实抒发。谈及散文创作,曲令敏认为有生命力的散文都是从心里掏出来的,孕育的过程与写作者血脉相通。正是因为曲令敏坚持用心灵写作,所以所有的散文都是曲令敏内心的自然生发。那温暖的一面是曲令敏在散文世界中寻求的心灵抚慰,而那凄凉的一面亦是曲令敏饱经生活的磨砺后心灵的自然抒发,是曲令敏难以割舍的一部分。“暖”与“凉”的两面映射出的是真实的曲令敏,用心灵写作、自然抒发的曲令敏。

对散文“暖”与“凉”两种基调的自然书写和真实展现,得益于曲令敏自然流畅、合乎天然的语言,是曲令敏用心灵写作的自然流露。“那树赤裸着,让风敞敞荡荡地吹。铁灰的,黄褐的枝条,凝固了生命的一切华彩,在苍茫的天宇下站得笔直而潇洒。历经春风夏雨的房舍们,此时含着暖和而干爽的微笑,将缕缕炊烟吐放给浩天阔野”[ 曲令敏.有情如画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37.]曲令敏以其源于心灵的自然化的语言将大自然、故乡书写得优美、生机勃勃,自然却不失韵味。在表露内心的叹惋与忧思时,曲令敏又用她自然的语言娓娓道来,所思所想都是心灵的生发,给人真挚动人之感。“反正她再也没有回来,回来的只有这满岗的槐花,半河清水,还有拖拉机手脚下那柔韧无尽的寻觅之路。”[ 曲令敏.有情如画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53.]一句道出了秀芝与拖拉机手凄美动人的爱情,和拖拉机手漫漫无期的寻觅之路,让人感叹唏嘘。曲令敏的真实质朴之处就在于,她没有用华美的辞藻炫技、夺人眼球,她的语言都是心灵的自然抒发,将“暖”与“凉”写得自然可感。

以“暖”与“凉”为基调进行散文创作的作家并不罕见,但曲令敏散文创作中的“暖”与“凉”无疑是独特的,她以细腻的笔触将“暖”与“凉”书写得细致、生动可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描写平凡的生活时,曲令敏将琐碎的生活书写得十分细腻,洗童装、择韭菜、揽孩子等一系列琐碎事务都成了曲令敏笔下的素材。曲令敏以细腻的笔触写出了生活的诗意,而这源于曲令敏对生活的热爱和细腻感知。在写洗童装时曲令敏写道“打来一盆水,放进洗衣粉过一遍,再打肥皂。带花边的衣领最亲切,那是从馨香醉人的脖梗处褪下来的,上面的奶渍有点发强,团在掌中,用拇指下面最光滑最柔韧的部位对搓,搓去奶渍和淡淡的汗味,只将小孩儿气儿全数留下,让它渗进淡淡的皂香里,日间它会丝丝吹去你的劳烦,夜间它会缕缕洇透你的梦乡。”[ 曲令敏.山思水想[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4.]洗衣服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事,曲令敏却将其写得富有美感,这离不开曲令敏在日常生活中的细致观察和对生活的热爱,一搓一洗之间是曲令敏对生活的细腻感知和书写,透露出生活的温馨。

而在以“凉”为隐性基调进行散文创作时,曲令敏仍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兰荣妮儿喝了3911死了,死在棉田里,死得好惨,把地里的棉花拔了一大片,心慌时抓土挠地,十个指甲都刨掉了,那双手,成了血葫芦……”[ 曲令敏.有情如画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93.]曲令敏将兰荣妮儿死前的痛苦、挣扎与绝望书写得十分细致,令人毛骨悚然,并对兰荣妮儿的悲剧唏嘘不已,以痛苦与残酷引发读者的思考。“大雪弥漫,秀芝围着高墙转了三天三夜,终于踏着没膝的积雪走了。”[ 曲令敏.有情如画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53.]写出了秀芝的无助,以及让人感叹唏嘘的爱情悲剧。曲令敏以细腻的笔触将散文中的“暖”与“凉”书写得淋漓尽致,毫无生硬之感。

“暖”与“凉”原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温度,曲令敏却将其作为散文创作的双重基调,这是曲令敏透过生活用心灵写作的真实流露。在散文的世界里曲令敏寻得心灵的慰藉,同时也没有隐瞒自己的真实心境,用心灵孕育文字,使所有情感得到自然生发。自然化的语言娓娓道来,使读者跟随曲令敏感悟散文中的“暖”与“凉”,而细腻的书写则将其写得生动可感,富有韵味。

如果说《有情如画时》是曲令敏对温情如画的山水田园之乐的书写,《消逝的田园》则是对逐渐消逝的田园的挽留,后来出版的《山思水想》《河之书》等多部散文其内容和意蕴不断拓展,体现了她散文创作的深入。这就使得曲令敏的每一部散文集在保留了自身创作风格的同时又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各有其独特性,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在曲令敏的散文创作中,不断改变的是对散文内容的拓宽与深挖,不变的是对“暖”与“凉”双重基调的书写。曲令敏超越生活的苦楚以“暖”为创作的显性基调,通过书写生机勃勃的自然山水、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和温情脉脉的人间温情,曲令敏获得情感的宣泄、寻得心灵的释放。而“暖”调的背后隐含着曲令敏对痛苦岁月里悲剧人生的惋惜和对当下隐现的一些社会问题的忧思,是曲令敏“凉”的隐性基调。对“暖”与“凉”的展现是曲令敏用心灵写作的自然流露、真实抒发,她用“心”耕耘散文,悉心打磨语言,最终以自然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构建了自己的散文世界,而她更想以此带给更多人温暖和思考。

附:曲令敏创作年表:

1. 《有情如画时》,1991年,陕西人民出版社

2. 《消失的田园》,1999年,陕西人民出版社

3. 《山思水想》,2001年,陕西人民出版社

4. 《地板上的母亲》,2007年,陕西人民出版社

5. 《河之书》,2011年,上海辞书出版社

6. 《河之源》,2015年,河南文艺出版社

7. 《一晌清欢》,2016年,河南文艺出版社

责任编辑 时凤侠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