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望岳》看杜甫年轻时的“狂”
作者: 王星星在大多数人眼中,杜甫要么是“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的“可怜人”,要么是“百年孤病独登台,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无能为力,要么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杜甫能与一代诗仙李白齐名,自然有他的过人之处。中小学教材中总是说杜甫同情劳动人民疾苦,说他是个现实主义诗人,说他忧国忧民,说他沉郁忧愁等等。很多人总是套用课文中所学的刻板印象去理解杜甫,其实,杜甫也曾有过自己的英雄主义,也曾充满了浪漫奔放的激情,杜甫年少时的轻狂与李白可谓旗鼓相当。本文从杜甫所作的五言古诗《望岳》入手,借助这首诗感受杜甫年轻时的“狂”,并结合其他诗歌分析他“狂”的表现和原因。
一、《望岳》全诗赏析
《望岳》是杜甫年轻时所作,也是中小学教材中为数不多的杜甫年轻时的作品。相传这首诗写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于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而归。但诗人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落榜之后,24岁的诗人于第二年开始了一段漫游生活。这首诗就是诗人漫游齐地时所作。解读此诗时,要先从题目“望”字入手。既是“望”,就说明诗人只是或远或近地看了泰山,并没有登临,否则就是“登岳”,而不是“望岳”了。清人吴见思在《杜诗论文》卷一云:“此始终只望得岱宗之青色,而未登岱宗也。”正如查慎行所说:“句句是望,移作登岳不得。”《杜甫全集校注》中承此观点。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都抒发了自己的所望之景、所望之情,于泰山巍峨秀丽的景色中,彰显了杜甫的“狂”。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首联以自问自答起势,突出了泰山之广阔。“岱”表示大的意思,古代泰山为五岳之尊,故称其为岱宗。秦始皇曾在此举行封禅大典,在泰山上筑土为坛,报天之功,称封;在泰山下的梁父山上辟场祭地,报地之德,称禅。后代常有帝王效仿。“夫”字一直以来颇有争议,有人认为“夫”字应作虚词,无实意。也有人认为“夫”字可作代词,指代前面的岱宗。此句中的“夫如何”以设问语气表现了诗人对于泰山之雄伟的惊异。巍峨壮丽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呢?“齐鲁青未了。”齐国与鲁国皆在山东境内,因此齐鲁也成为山东的另一别称。诗人并没有明确说明泰山到底有多广阔,而是说走出齐鲁依然可以看到那郁郁苍苍的峰林,以距离的遥远来烘托泰山之雄伟。一个“青”更是写出了齐鲁大地的特征。以豪迈的气势写出泰山雄峻的山势和空阔的眼界,于雄伟的风景中表现诗人心中的“狂”。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如果说首联极言泰山之广阔,那么颔联便着重描写泰山之高,于近望中突出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特点,是对上句中“夫如何”“青未了”的进一步承接及说明。“造化”指天地、大自然,一个“钟”字赋予其拟人化的特点,写得形象传神又生动,仿佛天地万物因这个字全都活了过来,大自然将天地间所有神奇秀丽、巍峨壮观的景物都集中在了泰山。此句写出了泰山的美,那么泰山究竟有多高呢?山南为阳,山北为阴,在同一时刻,泰山对着太阳的那一边已经是白天了,另一面却还是阴天,同一座山、同一时刻竟然被分割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皆缘于泰山之高。本是非常普通的自然现象,却在诗人的笔下有种妙笔生花的感觉。从“割”中可以看出,诗人不仅赋予了泰山人的特点,更是把泰山的巍峨气势甚至主宰阴阳的气势写了出来。泰山以自身高度将山南山北分割成了阴阳两种景象,从静态的风景中窥见泰山山势之高、力量之大。人们也可以于此句中体会到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创作风格特征。
前两句实写泰山之景,金圣叹《唱经堂杜诗解》评两句诗为:“二句写岳。岳是造化间气所特钟,先生望岳,直算到未有岳以前,想见其胸中咄咄!割昏晓者,犹《史记》云:日月所相隐辟为光明也。一句写其从地发来,一句写其到天始尽。只十字,写岳遂尽。”突出了泰山目空一切的巍峨气势。
后两句为想象。“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山中的层层白云荡涤了心中的沟壑,心胸也不免为之宽广。此句描写山中景物的同时,从侧面再次突出了泰山之高。正因为山高,才能见到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山之高阔又何尝不是诗人此时的志向之高呢?“决眦入归鸟”这里使用了夸张的手法,李白与杜甫齐名,但他俩对于夸张手法的使用是截然不同的。李白的夸张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的夸张是带有奇幻色彩的,而杜甫的夸张更加接近现实。此句中的“决眦”意为睁大眼眶,仿佛要把眼睛瞪裂了。或许诗人是被眼前神奇秀丽、巍峨壮阔的泰山景色所迷,睁大眼睛似要把一切景色尽收眼底。倦鸟亦有归巢,时间已到了傍晚,诗人并未离去,还在观看泰山之景,可见泰山之景对诗人的吸引有多大。
诗人看到了泰山的景色后,便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会当”是唐朝人的口语,意为“一定要”,如“会须一饮三百杯”“会当一举绝风尘”等。他日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再次写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目空一切的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伟大心胸。“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登上泰山之后,仿佛天下都变小了,所以才激起了诗人“会当凌绝顶”的决心,这正是诗人敢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在观风景时如此,在追求理想的过程又何尝不是呢?年轻时的杜甫不仅有“狂”的气概,更是有“狂”的资本。
诗人于巍峨秀丽的泰山风景中表现出自己积极入世的思想,抒发心中的豪情,渴望有一天自己的仕途也能够像登泰山一样俯瞰天下。此诗虽然是诗人落第后而作,但诗人这个时候并不颓靡,年轻就是资本,一切都有从头再来的勇气。
二、“狂”的表现
年轻时候的杜甫是志向远大的、是狂傲的,或许那个时候的杜甫求志之心比泰山玉皇峰的山顶都高。“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人们经常用这句话来勉励自己多读书,但其实这只不过是杜甫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所学体会罢了。他真的下笔如有神助吗,起码他自己是这样认为的。“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骆宾王7岁能咏鹅,而杜甫在7岁时便能开口咏凤凰。两位诗人都是奇才,但从所咏之物来看,可能更倾向于杜甫的凤凰。因为鹅比较寻常,在生活中较为常见,凤凰却是出现在神话里的,是大多数人心向往之的。“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9岁时便如书法家一样,可作一手好字。“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小辈们他看不上,结交的都是一些老辈名儒。“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扬雄是汉赋四大家之一,杜甫却说他作的赋只有扬雄可以匹敌。谢灵运曾这样评价曹植:“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如果天下有才共为十斗,曹植为八斗,我为一斗,其余一斗天下人共同分之。杜甫却说他的诗篇可以与曹植亲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倘若我做了宰相,我要辅助皇帝成为尧舜那样的贤明君主,使政通人和、风俗淳厚。这是何等的目空一切!这是何等的狂傲!诗人在《望岳》中想要登临泰山、傲视天下,于气势雄伟的泰山之中抒发自己的伟大胸襟,这也是诗人追寻理想的真实写照——自信且狂傲。
三、“狂”的原因
杜甫年轻时虽然“狂”,但他有“狂”的资本与底气。原因有三:处于开元盛世,年轻气盛、博学多才,世家名族。
(一)开元盛世
杜甫处于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前期的繁华与后期的落魄注定了他后期的悲惨命运。但年轻时的杜甫还不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心中时刻布满忧愁的人。即使名落孙山,他也不曾气馁,转身便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大多数人漫游时都是往长安城里漫游,往达官贵人处漫游,企图求个一官半职,杜甫却是在真正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同各阶层人士交朋友。或许,时处盛唐,无外敌来袭,经济繁荣,国泰民安,无忧愁加身,读书人的理想总会实现,这也是杜甫坚信的。他相信,凭借自己的才华,做官根本不在话下。泰山雄伟的气势,他决心登顶的气势,又何尝不是盛唐的另一番真实性写照呢?
(二)年轻气盛、博学多才
《望岳》呈现的是一种豪迈气魄,读起来让人真正体会到了“目空一切”这个词的含义。这首诗是诗人落第后次年所作,但诗中却无半点颓靡之气,这也缘于诗人年轻气盛、博学多才的底气。从“诗圣”的称号足以见杜甫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之高,他在十几岁就已经在诗坛崭露头角,郑州刺史崔尚、豫州刺史魏启心曾褒奖杜甫的文才有似班固和扬雄,如此高的评价颇能说明杜甫文采超群。岐王李范也特别赏识杜甫的文才。“李邕求识面”,李邕是当时的大名士、著名的大书法家,杜甫却说李邕想见他一面,他都没有答应。“王翰愿卜邻”,连写出著名的《凉州词》的王翰都想要做他的邻居。同时,杜甫也是律诗发展的集大成者,年轻气盛又加上文采斐然,足以使杜甫有“狂”的资本,因为他始终坚信凭借自己的才华,还怕求不到一官半职吗?
(三)世家名族
杜甫出生于世家望族,是十分显赫、尊贵的。杜甫的十三世祖杜预是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祖父杜审言是唐朝著名诗人,为人狂傲,常以文章自负,并在唐高宗年间考中进士,曾担任国子监主簿,在文坛上有极大的影响。杜甫的母亲是博陵崔氏,在当时是天下第一望族。外婆是唐太宗的重孙女,外公的母亲是唐高祖李渊的孙女。可以说,杜甫的家族和大唐王朝关系非常密切。出生在名门望族,杜甫非常骄傲。杜甫家族崇尚奉儒守官、立功立言两大信条,所以也不难理解杜甫有着家国天下的理想。家族的繁荣给予了杜甫足够“狂”的资本。
四、结语
《望岳》一诗通过写泰山的博大、奇观,表现了一种博大、宏伟的境界,这也是杜甫心中的境界。从这首诗中不难看出,杜甫不是只会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年轻时的杜甫也有自己的理想,有“轻狂”的一面。
(贵州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王星星(1996—),女,贵州遵义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学科教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