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燕

作者: 周齐林

1

锯齿形的闪电划破漆黑的夜空,密集的雨水织成一道帘子。雨水透过瓦片的缝隙落在四个脸盆里,发出滴滴答答的响声,那声音回荡在年幼的我的睡梦里。房间里湿漉漉的。父亲和母亲忧心忡忡地看着屋外苍茫的雨夜,随后忙着把装满脸盆的水倒出屋外。直至天明时分,雨水才停歇下来,疲惫的母亲沉沉睡去。

1999年的这一幕时常回荡在我的脑海里,旧时的雨打湿了芜杂的记忆。

彼时,每逢暴雨,老屋就会严重漏雨。屋子岌岌可危,似乎随时有坍塌的危险。焦急的父亲踩着半旧的单车去亲戚家筹借了一些钱,加上家里的积蓄,最终买下了紧邻新农贸市场的一块地。母亲紧蹙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

空气中弥漫着春天的气息,多年后我依旧记得父母亲筹够买地基钱款的那天,一只燕子忽然飞入家门,盘旋了一阵,又飞了出去。在村里人眼里,燕子搭窝是吉祥的征兆。母亲见状满脸欣喜,她认定了燕子很快就会在家门前筑巢。燕子对筑巢之地要求极其严格,因此我半信半疑。次日清晨醒来,果然,燕子的叽叽、啾啾的婉转叫声在耳畔响起。我一骨碌爬起床,站在门前的水井旁,看见一只燕子正叼着一嘴的湿泥巴在屋檐下忙碌。“你们不要去打扰它们。”母亲确信燕子会给我家带来好运。

阳光洒落大地的日子,父母亲请来村里的师傅打地基,震耳欲聋的鞭炮声炸碎了寂静的天空。地基打好后次日,父亲扛着木工箱匆匆踏上了一生的征途。一百二十平的地基,五个房间,每个房间的地基都足有一米多深,母亲看着幽深的地基,陷入茫然中。婶婶建议花点钱请司机去禾水河边运十几车沙子,一两天时间就可把地基填平。母亲没同意。那个漫长的夏天,母亲每天带着我们哥俩往返于禾水河畔,从稀薄的夜色还未散去的清晨,一直忙到暮色降临。寂静的午后,烈日的炙烤下,母亲带着年幼的我们在禾水河边拉沙子。因天气酷热,劳累过度,我中暑晕倒,看着我抽搐的样子,母亲一脸惶恐。

我因中暑换来了一段时间的休息。那段时光,十三岁的我躲在清凉的阁楼上,拿着一只半旧的军用望远镜跟踪着燕子的行踪。燕子一袭黑衣,挥动着镰刀般的羽翼,从空中一掠而过,时而俯冲时而滑翔。干涸的鱼塘是它啄取建筑材料的最佳地点。我清晰地看见燕子把啄取的湿泥弄成丸子状,而后疾速衔回来,循环往复,直至筋疲力尽才栖落在一旁的树枝上喘息片刻。

燕子是优秀的建筑师,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它们碗口状的房子完工了。它们在巢内铺上羽毛和稻草。筋疲力尽的雄燕栖落在树上休息时,雌燕接过了接力棒。它们一唱一和,平淡的日子变得丰盈。

经过许久的忙碌,如屋檐下的燕子筑巢般一次次往返衔泥,家里的地基终于填满。那个晚霞满天的黄昏,晚风吹拂,汗流浃背的母亲站在填平的地基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夜色如潮水般降临,屋檐下的燕子偶尔发出啾啾的叫声。昏黄的灯光下,我清晰地看见几只老鼠沿着墙角疾速跑过。一只老鼠在燕子窝下徘徊了一阵,试着攀爬,结果肥硕的身体从墙上掉了下来。年幼的我终于领悟到燕子把房子建在高处的良苦用心。

燕子的窝搭好了,我家的新房子还只是填好了地基。下雨的夜晚,房间里传来母亲的叹息声。她站在窗前,怔怔地望着窗外绵延的雨。身着绿衣的乡村邮递员每个月月底会按时送来父亲邮寄回来的汇款单。母亲省吃俭用,把大部分汇款小心翼翼地存起来。父亲和母亲在卯着一股劲要早日把新房建起来。赶集的日子,母亲总会舍近求远,走另外一条小路去圩上。我家未来的新房就在那条小路旁。母亲每次路过,总要在地基上驻足良久,眼底满是憧憬。

从圩上赶集回来,看着捕虫归来的燕子喂食的一幕,年幼的我常会想起千里之外的父亲。

家燕的寿命是十年,它们需要在这个巢穴里终老。当雏燕成为准父亲或者准母亲,它们会学着记忆中父母的模样选一个好的位置搭建自己的房子,养育子女。当燕子逝去,曾经温暖的巢穴就变成空巢,在风吹雨打中日渐消亡。

四年后,父母亲终于在填好的地基上先盖好了一层的平房。

“这个房子是给你们哥俩以后结婚娶老婆用的。”母亲说道。彼时的我还不知道房子对于一个人意味着什么。

2

深秋时节,屋檐下的燕子踏上秋天的最后一趟班车开始了艰难的迁徙路。当年幼的我看到天空中成群的燕子集体往南飞时,莫名的伤感总是在心底涌荡开来,我总会想起身在异乡的父亲。仰望天空的燕子,我仿佛就看见了父亲。父亲已经两个月没来信了,不知他现在如何。家里已经穷得揭不开锅,母亲望眼欲穿,每天薄暮时分站在门前等待着邮递员的到来。

寒冬即将来临,虫子躲藏在隐蔽处瑟瑟发抖,喧闹的天空寂静无比。雪看似洁白无辜,却暗藏杀机,它偷偷把所有的粮食藏起来,让肥沃的大地变得一片荒芜。燕子需要迁徙到温暖多雨的地方来度过故乡的这场饥荒。燕子纤细的双足支撑不了它的体重,它不善于在冬天贫瘠的大地上觅食,离开是为了更好地归来,它只有冒着生命危险长途跋涉到远方寻找食物。

寒冷的冬天织就一张巨大的网,把天空中飞舞的昆虫一网打尽,只留下燕子忧伤绝望的身影。燕子惧怕雪的到来,它们在雪花还未降临前就已远走高飞。黑压压的燕群集体奔赴异乡,这悲壮的一幕让年幼的我感伤。看着燕子消失在天际,很快我又从伤感的情绪中抽离出来,因为我时刻在期盼着一场雪的降临。下雪了,意味着在外漂泊一年的父亲即将归来。雪是归来的召唤。我独自站在雪地里,踮起脚朝村口的那条小路不停张望着。雪地里寒风呼啸,我的心却十分暖和。对父亲的思念经历春夏秋三个季节后,在这个飘雪的季节疯长到极点,而所有的想法在父亲归来的那一刻春暖花开。寒冬因为父亲的归来变成了春天,而春天因为父亲的再次远行变成了冬天。

1999年,在寒风呼啸的工房里,父亲拿到工资时已是大年三十上午。父亲和其他同乡们迅疾涌向火车站,回到家已是大年初一凌晨三点。初一早上醒来,我发现床脚下有一双崭新的波司登鞋,是父亲特意给我买的。

燕子掌握着潮汐的规律,敏感的它们因季节的变化而迁徙。轻盈的燕子擅于飞翔,它是技艺精湛的飞行家,在云朵里自由穿行,时速可达120公里。经年的长途跋涉让燕子有着出众的飞翔能力,但它的双足却不断萎缩。上帝在关闭一扇窗时,总会暗暗打开另一扇窗。

我的母亲身患多年风湿性关节炎,手脚都肿得变了形,一遇下雨天或者寒冷的季节,她的膝盖骨就疼痛难忍,疼得额头上布满细密的虚汗。疾病让她加速苍老起来,脸上布满细密的皱纹,走起路来颤颤巍巍,仿佛年过八旬的老人。如今,属于母亲生命的冬天已经降临,人到暮年的她也如一只迁徙的家燕般,暂时远离温暖的老屋,来到亚热带的岭南东莞我定居的地方过冬。

燕子拖家带口开始了长途迁徙。温暖多雨的地方是它们长途跋涉的终点。有着春城之称的云南昆明,珠三角流域的岭南,亚热带海南岛,这些都是适合燕子过冬的地方。燕子不需要护照、签证,可以随时带着妻儿前往自己向往的地方。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各国,这里生态丰富的热带雨林气候区洗去了它们一身的疲惫。

每一次迁徙都意味着颠沛流离,只有燕子自己知道长途跋涉的艰辛和危机重重。拥有一双利爪的老鹰轻易就会撕破燕子的肚皮,上演血腥惊恐的一幕。面对暴风雨等极端天气,它们要是容易葬身大海,成为海鱼的晚餐。

那些漂泊的艰辛后来成为年迈的父亲回忆往事时嘴角边的一抹笑。2003年,身患子宫内膜癌的母亲在省城做完手术后不久,父亲扛着木工箱又踏上了南下的路。母亲的病让家里欠下许多债,父亲心事重重。几天后,昏黄的灯光下,母亲满脸泪痕地给父亲涂抹跌打损伤的药。原来父亲南下的路上遭遇黑车,为了护住手中仅剩的五百元,他被打得伤痕累累。父亲在信里报喜不报忧,他说他每次回家坐的是舒适的卧铺,一觉睡到终点站。只有母亲知道他买的是站票,一路站着回来的,实在困了就倚靠在车厢的过道里迷糊一阵。

房子建好了,嗷嗷待哺的燕子发出的鸣叫声令人揪心。燕子是忠于职守的捕快,优秀的飞行技巧和速度让它轻易就能捕捉到空中飞舞的虫子。看似娇柔的燕子却有着雄鹰般的视力。一对燕子夫妇喂养一窝幼雏,平均每小时喂15次,每天需要喂180次。数字剥离出事物的真相,燕子的捕虫能力令人咋舌,蚊子、果蝇、蝗虫、飞蛾等都是燕子的口粮。雏燕张大嘴巴,等待着父母的喂食。我在一只燕子身上看到为人父母的艰辛与不易。

经过二十多天的辛勤哺育,雏燕终于可以离开父母的庇护,展翅高飞,自己外出觅食了。漂泊是宿命,会飞意味着迁徙的开始。雏燕子还不知道长途迁徙的艰难,调皮的它们经常玩到天黑才回到温暖的巢穴,亦如年幼贪玩的我在母亲的一声声呼喊下,才踏着暮色归来。

2007年大学毕业后,我也如父亲般来到了工业区密集的南方,开始了一生的迁徙。

我渐渐体会到一只燕子长途迁徙的艰辛与无奈。燕子拖家带口,集体迁徙,一起面对苍茫的黑夜和暴风骤雨。相比于燕子,我形单影只,单枪匹马赶赴“战场”。

抵达东莞东火车站时已是凌晨三点。疲惫的我背着行李坐上了前往堂哥住处的公交车。公交车要穿越好几个镇区才能抵达堂哥所在的寮步富竹山。恍惚中我听见竹山二字,急忙下了车,下来才意识到下错站了。异乡的夜漆黑无比,不远处的犬吠声越来越近,一只黑狗疾速向我奔来,我浑身禁不住颤抖起来。惊恐之际,我疾速躲进了一旁密集的甘蔗林里。

许多个饥寒交迫的晚上,八元店、天桥边、水泥涵洞,都曾是我的栖息地。

温暖的冬天,当筋疲力尽的我在城市安定下来时,我总会去四处寻找燕子的身影。

喧嚣的城市不适合燕子筑巢,我四处寻觅,却看不到燕子的身影。我坐车来到郊区,终于在一栋衰老的民房前听到了燕子熟悉的鸣叫声。一个老人坐在屋前的板凳上,怔怔地望着远方,陷入沉默中。不远处是一口生满青苔的水井。老屋、水井、老人、燕子,构成一幅温馨的乡村图景。在长久的凝视里,我总以为这些来到东莞过冬的燕子来自故乡赣西那个偏远的乡村。

我对燕子的四处寻觅,映衬出我在城市的不安和疏离。

在东莞国药的大药房里,其实能经常看到燕子的身影。燕子以燕窝的形式出现在我眼前。燕窝在人们眼中是难得的补品。燕窝其实是金丝燕的窝,它们用唾液为主要原料筑成的杯状窝被人类掠夺过来加工成滋补品,贴上昂贵的标签。屋檐下的家燕因以泥巴和草根为筑巢主要原料而躲过一劫。

我体弱多病,经常会去国药大药房买药。一来二去,与店员阿萍成为了熟悉的朋友。阿萍得知我妻子顺利生产了女儿后,热情地向我推荐燕窝。“产后弄点燕窝炖红枣,身体恢复得快,买一盒吧。”阿萍的善意推荐让我无法拒绝。我最终花了大半个月的工资买下了一盒燕窝。

打开精致的盒子,里面放着四盏色泽乳白的燕窝。把燕窝轻放在手掌心,年幼时燕子在屋檐下筑巢的场景不由浮现在眼前。

3

经过长途跋涉的燕子顺利抵达多雨温热的南方,这里溪流哗哗流淌,树木尽情舒展腰肢,五彩斑斓的蝴蝶在半空中翩翩起舞,空气里湿漉漉的。这看似温馨宁静的丛林里危机四伏,毒蛇在草丛里悄无声息地滑行,硕大的老鼠疾速跑过。燕子需要在这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争夺生存的一席之地。

当春天来临时,它们变得焦躁不安起来,不如归去的声音在骨子深处不停响起。乡愁涌荡在它们,也涌荡在每个人的心田。

雪的降临意味着回家的日子越来越近,回家的号角已吹响。2007年年底,刚工作的我归心似箭,紧握着一张通过“黄牛”买来的火车票匆匆坐上了前往火车站的公交车。到火车站夜幕已完全降临,正准备进站时,广播里却传来车次停运的消息。那年南方遭遇特大雪灾,无数人滞留在火车站。心情沮丧至极的我在火车站的天桥底下熬了一夜,临近天明时,疲惫不堪的我又坐上了通往寮步汽车站的公交车。必须要回去过年,必须回。我在心底不停默念着这句话。一个半小时后,在汽车站,穿过黑压压的人群,我终于挤上了开往老家的大巴。熟悉的乡音回荡在车厢里,我仿佛回到了故乡。

迁徙是每只燕子的宿命,而返乡则是它们伴随终生的信仰。乡愁在一片片落满尘埃的羽毛上汇集,最终化成返乡后一声熟悉的啾啾声。

在巴掌大的村庄,留守的麻雀正翘首盼望着迁徙的燕子归来。就像我年过九旬的祖母和多病的母亲,她们守着空荡荡的房子,深陷在孤独的深渊里,日日竖起耳朵,探寻着我们归来的脚步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