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雨诗社诞生记

作者: 袁博

星星雨诗社,是信阳师范84级学生自发成立的文学社,自1985年成立以来,在学校成长了十余年。许多青年人在其中获得课堂外的知识,学会如何交流,如何提高文学素养,它是我们关于信阳师范的一个记忆符号。

信阳师范是一所百年老校,培养了白桦、叶楠等大作家,学校环境清幽,学习氛围浓厚,管理宽严并济,是青年成才的摇篮。一进校门就可以看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校训。信阳师范,校风正、教风端、学风浓,教给我们教书育人的本领,也教会我们做人的原则,还培养了我们高雅的兴趣和爱好。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是一个诗意盎然的时代,年轻人都狂热地热爱着诗歌。在陈世民、叶其文等老师的大力扶持下,82级学生们成立了开拓文学社。开拓,开拓,开拓理想,开拓未来,开拓文学之梦想!

1987年9月,我考入河南信阳师范学校,进入普师七班学习。入校第二年,我当选为84级学生会的宣传部部长,爱好文学的我在心里萌生了成立诗社的想法。我把想法向陈净老师、刘耀珠老师、学生科的吴少敏科长、84级辅导员艾丽珠作了汇报,老师们都表示将尽力提供最大的帮助。

当时,四川作协创办了《星星》诗刊。我就给诗社起名“星星雨”,让社员们在文学的滋养下茁壮成长,是我当时创建诗社的初心。

1985年10月15日,星星雨诗社正式成立了。我荣幸地被社员们推举为首任社长,副社长有潘杰、甘赟等,并聘请陈世民、叶其文、盛德友、刘耀珠等老师做顾问。

成立大会上,我们通过了星星雨诗社的章程,章程共五条。办社的宗旨是:活跃第二课堂,陶冶情操,探讨人生,从大家的实际出发,提高社员的诗歌欣赏和写作能力,鼓励社员到生活中去发现美和创造美。

星星雨诗社的社团成员,是通过自愿报名和考察相结合来确定的。在那个青春萌动的年代,大家对诗的热情和爱好超乎寻常,无以言表。一个星期左右,就有近三百名报名的社员,社员以84级学生为主,涵盖了上下五个级段。

诗社成立后,应广大社员的要求,我们在每周末都举办文学讲座。先是学校的陈世民、刘耀珠、史磊等老师当主讲老师,老师们分别给社员们普及一些基础知识:什么是现代新诗?新诗有哪些特点和写作手法?新诗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怎样写出具有时代气息的诗歌?

之后,诗社又请来了信阳的几位本地作家,陈有才、陈俊峰、陈创、周慧超等老师,与大家谈创作体会、介绍校园新诗有哪些特点等等,这些接地气的讲座让听课的社员们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星星雨诗社还和外面的文学社进行了联谊活动。我们请了信阳师院远方诗社的社长朱根亮、主编胡晓静;罗山青枝诗社的社长雪城、主编河夫;息县村柳诗社的主编杨炳麟等,到校和社员们进行面对面的研讨和交流。

诗社的素质教育功能在不断展现,诗社每周周末组织社员游览贤山、鸡公山、南湾湖,让组织者锻炼了组织协调能力。走进大自然,社员们获得了写诗的灵感,增强了集体合作意识,心灵受到了洗礼。

诗社办有油印社刊《星星雨》社刊,一学期一期,有特长的社员主动站出来,承担了编辑、美术设计、刻版等任务。第一期、第二期全部是刻印,第三期的封面进行了改进,序言是当时的四通打字机打印的。透着油墨之香的社刊一经面世,大家就像见到自己的新朋友一样,喜不自胜。

至今,我还存有一本1986年10月印刷的《星星雨》社刊。朋友戏说,这是那段激情岁月的历史见证,是信阳文学界的一件珍贵的“文物”。不过,这本社刊能穿越近四十年的历史,保存完好,也足见我对诗社的痴情。

社刊设有“星星苗圃”“最是乡情”“青春柳笛”“百花园”“雏声啼唱”“有朋自远方来”等十多个栏目,从侧面反映了信阳师范丰富多彩的生活。1986年10月这期有方刚、栗君、张娅、李政、崔书萍、周振华等五十多名社员上刊。

诗社社员们,或在《人民日报》报社、《河南日报》报社、河南广播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成为优秀的工作者,或在著名学府、行政部门成为中流砥柱,大家都有一颗旺盛生长的诗心,一直没有被岁月的风尘掩埋。他们保持着热爱生活的这颗可贵诗心,或许与星星雨诗社的启蒙与引导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

如今,有时见到那时的校友,有不少的同学还说:“我是从星星雨诗社起步的。”言语虽朴实,却道出了浓厚的深情。

据了解,诗社自成立以来,共创办了十余届,特别是陈盛祥、王强等继任社长,把诗社开办得有声有色,深受大家的赞誉。

如今,我已经毕业三十六年了,信阳师范也合并到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母校也再次获得了新生。星星雨诗社,是我们在信阳师范的一段难忘且骄傲的记忆。

也许这辈子,星星雨的社员都不可能再相聚在一起。但这一段美好的经历永远闪耀着质朴、纯净的光芒,是驱使我热爱生活和对文学追求的无穷动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星星雨诗社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上一篇: 我的读书故事
下一篇: 他们就是孩子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