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茶一味隐于市
作者: 王楠浙江湖州南浔的一条老街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站在一块刻着“一品茶馆”的乌木色牌匾下向里望去,老茶馆里人影错落,茶香袅袅。茶馆最里端的台子上站着一位穿马褂留胡须的说书先生,只见那醒木一拍,四座皆静。顷刻,说书人转了转手里的折扇。
诗曰:“醒木开合有乾坤,长扇开合话古今。凭君再论沧桑事,停舟驻马聚精神。”
今天要说的两位主人公,就与咱湖州的茶有关。诸位看官且细细品茶,听我说道说道。
时间回到唐朝开元二十一年(733),一位男婴被人遗弃在了水滨,万幸附近寺庙里的僧人智积大师将其收养。智积大师俗名姓陆,又不知这男婴身世,于是以陆为氏,取名陆羽。
陆羽年岁渐长,九岁那年,智积大师看他根器不凡,就教他学习佛教经典。不知道是这佛典对于九岁孩童来说过于深奥,还是智积法师过于严格,陆羽对佛法兴趣不大,反倒是喜欢诗文创作。放牛的时候,他常在牛背上学作诗文,甚至到了忘情的地步,时常因此受到责难。有词为证:“公执释典不屈,子执儒典不屈。公因矫怜无爱,历试贱务,扫寺地,洁僧厕,践泥圬墙,负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在这样严格的管束下,十三岁的时候,陆羽终于忍无可忍,逃离了寺院。但几年的寺庙生活并非一无所获,少年陆羽自幼为智积法师煮茶,为他后来的人生道路埋下伏笔。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暂且搁置不提。
话说陆羽这人其貌不扬,甚至可称丑陋,又口吃得厉害,离开寺院之后,按理应当找不到活计。没承想,他居然是个当丑角的好料,在戏班子干了一段时间后,他还写了剧本。后来在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市)演出的时候,这剧本竟受到竟陵太守的赏识。于是,太守亲自教他诗文,还介绍了一位夫子教他诗文。
然而好景不长,天宝十五载(756)夏,安禄山叛军进逼长安,唐玄宗逃往四川避难。二十四岁的陆羽只得加入难民逃亡行列,流落至吴兴,也就是今天的湖州。
正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逃难流浪的生活也会遇到转机。公元760年的一天,陆羽路过杼山一座名为妙喜寺的寺庙,想入室内讨口茶喝,却不料这一口下去,让他久久无法回神。陆羽感叹这茶的幽香,连忙追问这茶出自谁人之手。奉茶的小僧人答到,出自当今最出名的诗僧之一—皎然师父。原来这煮茶的师父也不是一般人,他是南朝刘宋著名诗人谢灵运之十世孙,出身于儒学世家,自幼刻苦学习,博览群书,最后皈依了佛门。陆羽这茶痴听后,立刻前去拜见,希望皎然能收他为徒。然而这一见,皎然居然也十分兴奋。原来在陆羽还在竟陵时,皎然就已经听闻了陆羽诗名而前往竟陵,想拜访陆羽,缔结友情,却恰巧因为陆羽外出而未能相识。此番得见,真是人生有缘。一位嗜茶的诗僧与嗜诗的茶圣相见,正是“高山流水遇知音”。这一年,陆羽时年二十四,皎然已年近四十,二人却是一见如故,立马结了忘年交。陆羽后来在《陆文学自传》中回忆:“洎至德初,秦人过江,子亦过江,与吴兴释皎然为缁素忘年之交。”皎然立刻热心安排这位年轻的诗朋茶友住下,使漂泊浪迹的陆羽在杼山妙喜寺安下身心。自此之后,二人亲如兄弟,情同手足,说茶论道,吟诗舞文。
重阳节这天,古人往往结伴而行登高饮酒。此时菊花盛开,正是菊花拌酒的时节。但是皎然与陆羽却是用菊花来拌茶的,二人认为菊拌茶更富有雅趣,而饮菊酒则是俗人之举。目前还没有发现更早的有关菊花茶的记载,很可能是他们的创举,如是,还应该在花茶的发展史上记上一功。
这皎然虽是一个出家的和尚,却是很重感情的人,当陆羽离开妙喜寺而在湖州城郊居住时,他因想念陆羽而经常跑下山去看望,也经常参加陆羽举行的聚会。皎然对陆羽的感情甚是深厚,如果不常举行集会,皎然便会亲自跑去拜访陆羽。如果恰巧陆羽外出,没见着人,皎然就会非常懊丧,还要写诗记事,有皎然《寻陆鸿渐不遇》诗为证:“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唐大历十年(775),陆羽去江苏等地考察茶事活动,皎然陪同前往。如若皎然不能同往,陆羽便会感到非常遗憾,写诗送别。有皎然《赋得夜雨滴空阶送陆羽归龙山》诗云:“闲阶夜雨滴,偏入别情中。断续清猿应,淋漓候馆空。气令烦虑散,时与早秋同。归客龙山道,东来杂好风。”
公元772年,湖州发生了一件大事。颜真卿由江西抚州调任湖州刺史。唐代湖州刺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每年春天都要督造贡茶,而颜真卿本人就是一个酷爱饮茶的文人,因此结交了本地一大批茶人诗友,经常举办茶宴、酒会,或泛舟太湖落溪之上。皎然与陆羽二人泛舟唱和,互为知音。
陆羽曾说自己“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而为人才辩,为性褊噪,多自用意,朋友规谏,豁然不惑。凡与人燕处,意有所适,不言而去。人或疑之,谓生多嗔”。但皎然却不放心上,还器重他“与人为信,虽冰雪千里,虎狼当道,不愆也”。
在近四十年的交往中,皎然与陆羽二人相互支持,相互理解,以诗相识,以茶为伴,二人都有一颗诗心、一身茶性。二人以茶悟道,皎然在文化史上第一次提出“茶道”以及“紫笋茶”,是中国茶道之祖,更奠定了湖州长兴顾渚山为“茶道之源”的地位;陆羽在皎然的帮助与支持下于湖州著成《茶经》并荐紫笋茶入贡,使顾渚山出产之紫笋茶闻名于世。二人对于茶和茶道的伟大贡献,可谓惠泽古今众生。
唉,可惜啊可惜啊!“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贞元元年(785),五十三岁的陆羽为追求茶道离开湖州移居信州上饶茶山,与皎然话别,不承想,这一别却是生离死别。贞元八年(793),陆羽再返湖州,熟悉老友已与世长辞。惊闻噩耗,陆羽悲痛不已,吟诗哀悼:“万木萧疏春节深,野服(一作照)浸寒瑟瑟身。杼山已作冬令意,风雨谁登三癸亭。禅隐初从皎然僧,斋堂时溢助茶馨。十载别离成永诀,归来黄叶蔽师坟。”情深意切,感人肺腑。后来,按陆羽遗愿,其墓与皎然比邻。
正所谓:皎然、陆羽,诗茶结缘;修禅、悟道,日月永鉴。
说书人合上转扇,熙攘的人声与鸣笛从茶馆门口再度泄了进来,茶客后知后觉呷了一口桌上的茶水,茶温未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