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窗灯火
作者: 柳亚舟落日的余晖在高楼林立的缝隙间消失了,栖息在都市的候鸟停止了一天的吵闹,飞回到自己精心筑起的巢。当橘黄的、白炽的灯光从楼群的每一扇窗亮起,那是匆匆赶路的行人,回归自己住所的栖息地。
回家的路有多远,漂泊在异地他乡,为了生活而奔波、忙碌。每当夜幕降临,都市的霓虹伴随公路上的车灯汇成光的海洋,点亮夜的沉寂,飘飞的思绪又把我带回到远离京城的小山村。
夕阳托起梦的翅膀,悄悄地躲到山的那一边,星星在天空中眨着俏皮的眼睛,一轮明月露出她娇美的脸庞,依山而建的茅草屋里便亮起了灯火,虽然微弱,但是很温暖。那是一盏老式的煤油灯,外形如细腰大肚的葫芦,上面是个形如张嘴蛤蟆的灯头,灯捻从形如蛤蟆的嘴里伸出来,将灯身里的煤油供给灯芯,使其点燃。灯身和灯座是陶瓷的,在灯身和灯座处连接着像耳朵一样的提手。
灯光下,我和弟弟们写着作业,父亲忙着他自己的事情,母亲则在旁边缝补我们破损的衣物或者织着毛衣。母亲每天都会早早起床,点燃煤油灯,为家人准备早饭。跳跃的火苗照亮了屋里的每一个角落。她的身影在厨房忙碌着,时而切菜,时而煮粥,每一个动作都是那么娴熟。那摇曳的灯火里,充满了母亲的爱,家的温暖。
到了1982年,父亲将三间草房翻修成四间用砖和石头混砌的泥瓦房。农村也拉上了电线,安装上了电灯,母亲再也不用点煤油灯生火做饭了。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煤油灯虽然逐渐被电灯所取代,它的光芒不再那么重要,但是作为一种照明工具,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给人们带来了光明和希望,同时见证了人类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也见证了人们生活的变迁。
如今,我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经常行走于城市和乡村,但我知道,不管我走到哪里,那扇窗里的灯火永远是我心中最明亮、最温暖的灯塔。它指引我前行,永远不迷失方向。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每每这个时候,只要心中有那扇窗、那盏灯火就足够了,因为那扇窗、那盏灯火是我永恒的力量和依靠,让我勇敢地面对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