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声阵阵润家风

作者: 耿淮

我生活的村子—龙口黄城菜园泊新村,毗邻牟黄公路,村子以明朝阁老范复粹和近代中原义士所献的柳条青而闻名胶东。我在自建平房的红大门上贴着一副春联:“根扎古黄长乐业,墨挥兰室醉敲诗。”联句由联家张树路老师为我量身撰赠,每每驻足观看,二十多年的坎坷风雨便浮现眼前……

我祖籍淮阳,受家学影响,自幼喜欢诗联。我原本是从天津大邱庄派驻到龙口工作的异乡之人,后来便定居于此。2003年,我因一篇在龙口报获奖的文章,结识了在附近居住的王淑芹、解连德、赵国栋、袁维国、辛国庆、张治强等文友,后来还有宗瑞生、赵术经、刘歌梅等。出于对楹联艺术的喜爱,大家经常聚在一起,拿着蔬菜做饭,分享着“楹联动态”和《楹联艺术》。

2024年年后,龙口报社的王亮老师出句赠我:“怀我唱酬老友,耿他诗意人生。”这既是对我的勉励和鞭策,也是对那段美好岁月的回忆。后来,由于解连德老师的楹联多次在全国斩获奖项,他计划出《雪梅堂联选》一书,约我到省联协刘太品老师和诗联文化出版社,研究和他同期出版我的诗文作品集,这也算是对我的诗文做了个小结。

再后来,解连德老师邀约《楹联艺术》封底版面之事,我自拟一联:“三亩菜园忧老圃,十里山色待诗人。”书家墨宝,连同龙口籍的战士作家高玉宝合影在《楹联艺术》上刊登以后,让我非常感动。我还抽空参加了楹联协会举办的“大新杯”和“烛光杯”等征联活动并获奖项,这让我更加喜爱楹联。于是,我经常领着我的孩子们诵读诗联,那甜美的朗诵声在房间里久久回响,那精美的联句悄然渗透他们心里。

去年年底龙口豫商召开年会,作为会长的我,请张树路老师修改联句:“聚众谋,且喜豫商展风采;守诚信,感恩龙口再出发。”联句被书家精心写成隶书大字,悬挂于屏幕两侧,赢得了很多参会企业家以及包括蓬莱、招远、莱州老乡的点赞收藏和拍照转发。

屈指算来,二十多年的春节,我和家人大都在平房度过。伴随着鞭炮声和孩子们的欢笑声,春联也成为我们家最美的“年夜饭”,寄托着对来年生活的憧憬,记录着一个平凡之家的喜怒哀乐。现选辑如下:

一年育子报春好,十载拼搏谋局新。

暂借黄城育儿女,且捧朝阳楫商海。

祥光绕第家门盛,好运文人事业兴。

耄耋椿萱康且乐,青春弟子孝而贤。

春风故里豫家山,明月情怀龙后裔。

夏日的菜园泊新村,红瓦灰墙,道路干净,我喜欢和邻居一同欣赏室内的楹联佳作。当年我出书时,协会领导、联友位仁田,以及吕纯年、周茂玄和良子老师赠我联句与书法墨宝“耿耿丹心报家国,铮铮风骨怀雅文”“耿耿星河镶日月,漪漪翰墨壮胸怀”“耿介识道义,诗文见情怀”“文山思立马,商海正弄潮”。这些联句被我视为珍品,精心装裱后悬挂于墙上。

时光荏苒,当年的很多联友一个个弃我远去。斯人远去,唯春联每年贴于门上从未间断。感谢协会和楹联文化,让我彻底改变了从经商到崇文的人生认知。自此,以文相伴,养竹种花,读书写字,淡泊名利。尽管我的楹联作品从未登大雅之堂,但那一副副春联,已植根于家风传承的血脉之中,影响着我们这个平凡之家的门风延续,并且让文风淳重的菜园泊村民对我高看一眼,让我在龙口几十年顺风顺水,广结人脉。

2019年,待我把沧桑往事整理成第二部散文作品集出版时,已鬓染霜华,子孙满堂。按照和出版社的约定,不许刊登其他文体,在即将付梓时,我思量再三,还是撤掉了我中意的两篇散文,添加上了四十副楹联作品,以表达我对楹联艺术的坚守和热爱。

春联满含沧桑韵,菜园留有淳朴风。傍晚,孙女放学来家,高兴地拿着她撰写的嵌有她父母名字的短联展示给我看:“新年创伟业,全家皆康乐。”欣慰的暖流涌上心头。

行文至此,感慨万千。岁月无恙,溢于外表;唯联有华,秀于内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