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作者: 冯琬婷
《老子》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百年以来,我们都将此句奉为圭臬,认为要想走遥远的路途,必须勇敢迈出第一步,一步一步,脚踏实地,抵达终点,而不是浮躁冒进,急功近利,浅尝辄止,以焦躁之心找寻捷径,也不是畏畏缩缩,止步不前,以佛系之心原地“躺平”,更不是终日幻想,自吹自擂,以盲目之心等待好运降临,一步登天。
诚然,好比合抱之巨木,最初的萌芽也不过寸长;九层之高台,最初的状态也仅仅只是一筐筐泥土;浩荡之大江大河,最初的源头也只是高原雪山上的涓涓细流,假设我们不积跬步,又如何抵达千里之外的远方呢?
追根溯源,这体现的是“延迟满足”这一心理学概念。延迟满足,即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是一种克服当前的欲望和困境而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以及在等待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为了完成一个长期的目标,我们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执着坚守,有“耄耋不改科研情”的恒心毅力,有“春蚕到死丝方尽”的赤子之心。
这类例子不胜枚举。彭士禄在漫天黄沙中锻造大国重器,坚持隐姓埋名三十年,终成“中国核潜艇之父”;吴天一院士坚持在高原扎根五十年,悬壶济世,救治上万名藏族同胞;顾诵芬院士坚持投身中国航空事业七十年,“冲天鹏翅阔”;语言学家王力一生笔耕不辍,耄耋之年仍坚持每天伏案八到十小时;学者叶嘉莹毕生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若无一步又一步的坚持,若没有日复一日的积累,他们怎能抵达千里之外的理想圣殿?可见,坚持是一种力量,能在你筋疲力尽时,支持你迈步向前;坚持是一种信仰,能让你在黑暗中不失去方向;坚持是一种方法,能让你在“山重水复”之地见到“柳暗花明”。
总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一种逆境中的坚守、热烈中的清醒、躁动中的自持、迷茫中的耕耘,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大道如砥,行者无疆”的信心,是“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的决心。
进一步思之,起步和过程一向曲折坎坷、风雨兼程,为此,青年们更要注意自己设置的终点,终极目标是否有价值。
有的人没有思考过人生的终点,自然也就没有前进的动力,只好虚无度日,“生活的大多数状态好比在光滑如镜的冰面上滑行,足下无尘,倏忽万里”。还有一些人在懵懂启程时,目标也许比较幼稚。所以,我们还要一路行走,一路动态调整,直至真正确立自己裨益终生的兴趣。斯蒂芬·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一书中说:“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最富创造力的壮年之时,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在千里万里的奔波中,比尔·盖茨筑电子科技之梦,失聪女孩江梦南圆医学之梦……希望我们也能找到自己的志向与兴趣,并愿意终生为此努力,让人生丰满而有希望。
“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不妨放下顾虑,丢掉幻想,大胆迈出第一步,开始你我的千里之行,领略“一览众山小”的壮阔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