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辨析关系中寻求美学瑰宝
作者: 董柃酉宗白华先生是中国现代哲学家、美学大师、诗人。《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一生最重要的美学论要汇编,词句充满诗意、优美迷人,是中国美学的经典。这部著作运用比较研究对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重要概念进行了阐释,阐述了美学思想,且涉及了中国古典艺术的各个门类及西方有代表性的艺术思想。书中宗白华先生提出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形式与内容,辨析非功利与令人愉悦在美中的关系,辨析客观判断与主观感受在美中的关系,辨析“空灵”与“充实”在美中的关系,这正是本文所论的重点。
法国著名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诚然,在物欲横流的现实世界中,高雅与低俗共舞,主观因素的混杂屏障了我们的客观判断。我们似乎很难发现美,也很难辨析美。有人说欣赏到天空缤纷的彩虹是美,有人说聆听到莫扎特的细腻音乐是美,有人还说读到张若虚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就能品到美……美是千姿百态的,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万千美的一种,人工的精雕细琢也是美的一种,但美也是难以辨别的,鱼目混珠的时候,我们会觉得人云亦云的就是美,主观偏向的就算美,我们很难做到真正地赏美,但在《美学散步》里,宗白华先生不但为我们的审美引路,还带领我们在辨析关系中寻求美学瑰宝。以下为美学中辨析关系的具体分析。
一、辨析非功利与令人愉悦在美中的关系
联系康德对美质的规定为:美是非关功利而令人愉悦的(非功利的愉悦感)。那么这个“而”究竟是因果关系还是并列关系呢?当解释为表因果关系时,更符合宗白华先生在《美学原理》中表达的思想:因为我们置身于功利、物质之外,所以我们感到快乐。因为我们在看待身边事物的时候不会陷入“成本”“得失”的桎梏,所以我们能发现真正的美,产生真正的快乐。正如散步,在漫无目的,无系统的时候,我们不需要关注需要走多少步,我们会浪费多少时间,我们会因为散步而给我们带来什么利益的时候,我们才能偶尔在路旁发现别样的鲜花,也可以在路上拾起自己感兴趣的燕石,欣赏到缓缓下落的夕阳,而感官体验给予了我们纯粹的快乐,也得以产生美形式的千万分之一。朱光潜先生也在《西方美学史》中提到“非功利而生愉悦”,因为无关功利而产生愉悦之感,现实生活中,我们因为获得外在标榜的荣誉而产生的开心,因为满足自己私欲时而感到的满足,这其实属于是快感,是一种即时性的感觉体验,是人生理的自然本能反应。而愉悦感则是存在于更深层次的维度,愉悦感不一定是要让人捧腹,让人开怀大笑,它是一种由内而发的情感,它甚至有时也不定会让我们直观感受到愉快。例如,我们随意拿起法国作家加缪写的《局外人》这本书,不求甚解、无目的地阅读,发现这本书读起来沉闷压抑,读完甚至感到难受感伤,那能说《局外人》没给我们带来愉悦感,没有美的存在吗?答案是否定的,直观感受产生的负面消极情绪带来更深层次的思考,从而内化为一种崇高的价值,即是愉悦感,而这愉悦感则是在非关功利的条件下产生的,因此有了因为非关功利而产生愉悦感,且这种理想式的因果关系也更为合乎康德的唯心主义的观点。
当然,抛开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的立场和其认为的纯粹美,转回现实生活中,“我们因为无关功利而获得快乐”听上去会感到些许虚无,所以有了第二种“而”是表并列,“非功利的愉悦感”,这是对愉悦感的一个修饰,是要求之要求,在大多对美的浅析与康德对审美概念解读相关的文章里,其解释则为美是非关功利且令人愉悦的,即美不仅是非关功利的,还是令人愉悦的,因为不是所有非关功利的事情都会让人产生愉悦之感,从而产生美感的,所以“非关功利”与“愉悦感”是部分重合在一起的两个元素,而美则是这两个元素的交集。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是借助于快感判断的,但反之凭借快感的判断不一定就是审美判断。例如,在我们看到一朵花时,如果是首先传递给我们的是愉悦感,那就是情感式的把握,是一种审美判断;但如果是花的具体内容,映入脑海的是花的香气、花的颜色、花的形状等,那就走向了快感判断。所以,这个角度更偏向并列关系。
因此,在辨析非关功利而令人愉悦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用辩证的思维去判断,其可以是因果关系,也可以是并列关系,因为美感和快感常融合在一起。
二、辨析客观判断与主观感受在美中的关系
在《美学散步》中,宗白华先生提到美感是一种客观的对象和存在。我们要进一步去认识美感,就要分析它的结构、形象、组成各部分。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美感要从谐和的规律、表现的内容和丰富的启示进行分析。比如,矿石商人青睐于矿石,不是因为他看到了多彩绮丽的瑰宝,也不是他真切地感受到了矿石的美的特性,而是他受主观因素影响,看到了矿石给自己带来的利益价值。郭六芳的《舟还长沙》也写出了自己跳脱出了朝夕相处的生活和家,从远处客观去观望它,才发现家在画中,融入一片美的形象里。因此,在欣赏自然之美的时候,我们要像一面镜子,只有我们忘掉自我,忘掉主观看法,忘掉情绪的波动、思维的起伏,我们才可做到柳宗元所言的“漱涤万物,牢笼百态”。
但是,我们的生活不光有自然之美的铺垫,也有精神之美的升华。比如,宋代文学家苏轼的《承天寺夜游》,那晚的月色美吗?月光皎洁无瑕吗?竹柏精神挺拔吗?作者无具体描写,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我们因这段精神知音的无限感慨仿佛接触到了美的力量,虽字面只字未提景色如何,但其无限丰富的内涵美让人联想。这是将美置身于心中,是其主观感受的形象化的表现形式,我们也因此得以感受精神美的震撼。这离不开主观感受的作用。诗人华兹沃斯说过:“一朵微小的花对于我可以唤起不能用眼泪表达出的那样深的思想。”但是,我们要深入美感体验,就需要我们主观心理方面去克服小己的私欲和利害计较,用客观判断去体悟美,用主观感受去创造出形象美,去呈现美的万千形式。
《美学散步》中开门见山便是这么一句美文,“散步是自由、不拘无束的行为,它的缺点是没有计划,没有系统。看重逻辑统一性的人会轻视它,讨厌它,但是在西方建立逻辑学的大师亚里士多德的学派把它唤作‘散步学派’,可见散步和逻辑并不是绝对不相容的。中国古代一位影响不小的哲学家—庄子,他好像整天是在山野里散步,观看着鹏鸟、小虫、蝴蝶、游鱼等,又在人间世里凝视一些奇形怪状的人:驼背、跛脚、四肢不全、心灵不正常的人,很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大天才达·芬奇在米兰街头散步时速写下来的一些‘戏画’,现在竟成为‘画院的奇葩’。庄子文章里所写的那些奇特人物大概就是后来唐、宋画家画罗汉时心目中的范本”。轻轻翻开了这薄薄的小册子,伴着宗白华先生在散步时低低的脚步声,就犹如进入了奇妙的国度中,我近乎麻痹的感官也开始了觉醒,忽然发觉在我们周围到处有美,到处洋溢着艺术的灵气与热情。我跟随宗白华先生疾徐有度的步伐,走进了中国美学。智士的隽言,往往使人回味无穷。诗与画的分界、艺术的虚与实、意境创造与性格的培养等一些晦涩的专业词句,到了宗白华先生手中都显得像小桥流水、高天流云一般,很容易使人理解。
从《美学散步》中我们发现数量最多的词汇是:宇宙、生命、艺术、美、灵魂、旋律、韵律、飞舞、音乐化、生命体验。这些词汇既说明了我国美术的语言至境,又显现出揭示者的生活至境。而维特根斯坦则认为:想象一门语言也便是想象了一门生命方式。同理,想象一门美术也便是选择了一门生命方式。因此,宗白华先生运用美学创造出属于中国的文学方式。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不同的生活方式,于是就有了不同的艺术。宗白华先生将西方文学与中国文学相融合,在他的作品里,将中华民族文艺的各方特点都展示了出来,让读者真正地感受到我国艺术至境的意义。
宗白华先生是一个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深得祖国艺术精华,更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他在与郭沫若的交流中说过:“我们心中不可没有诗意、诗境,但却不必定要做诗。”宗白华先生后来舍弃了诗情画意的写作,而专门钻研美学。
三、辨析“空灵”与“充实”在美中的关系
周济说:“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灵气的往来是物象呈现灵魂生命的时候,也是美感诞生的时候。这就好比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对物象造成距离。就比如卞之琳先生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通过两组具体物象构成的图景对调,构成了两幅美丽图景。再者被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王维,他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也在物象上给人一种远近交叠、灵动结合的画面美感。《断章》《鸟鸣涧》均是在距离化、间隔化的条件下产生的美景。可以见得物象上的距离感和间隔感在美感上的重要。“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精神上的“空”在美学上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断臂的维纳斯,庄严崇高的姿态,曼妙半裸的躯体,半落衣衫的含蓄构成了她的美,但让欣赏者精神共振之处是她独有的残缺之美,让人扼腕叹息,让人感动流泪,给予欣赏者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欣赏者也用自己的心灵和感受去想象填补这个万千形式的空白。
周济论空灵以后主张“求实,实则精力弥满。精力弥满则能赋情独深”。这里的实的美感,有内容创作的充实,一个文学作品、一幅画、一首诗,内容结构的充实是首要的,艺术精神的充实更是判断美感至关重要的一步。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作者全局在胸,运用富有逻辑性的情节内容和精妙灵巧的细节设置,将九百七十六个大大小小的人物联系在一起,紧紧围绕中心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不仅如此,还让我们看到作品的悲剧之美、人物之美、建筑之美、言辞之美……充实的内容结构与艺术精神是其在文艺美学上达到极高成就的重要原因。西方也有很多气象宏大、内容丰满的作品,而作家的现实阅历与心灵历程则是为画出浓墨重彩作品的颜料。欧洲社会的人物百态、社会风情及山水奇遇无不是作家多彩心路历程和丰富心灵的写照,堪称艺术宝库。
总而言之,在《美学散步》中,宗白华先生指出了美学的含义。在美学发展的历程中,很多学者提出过很多观点,比如“关系说”“美学观”和“审美关系论”。这些观点表面上相似,但是仍有很大的差别,需要认真辨析。美虽然有很多定义,但是很难确定。而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运用“虚”与“实”相结合的手法,诠释了美学和哲学的内涵,告诉大家美有很多种形态,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