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红楼梦》中诗词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作者: 王引
《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不论是在塑造人物方面还是宏篇叙事方面,抑或表情达意等方面,都呈现出高超的水平,是多少文人墨客学习的对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特别是对人物形象的描写,曹雪芹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果,尤其是将诗词引入古典小说中来刻画人物的方法,既是对中国优秀文化的继承,也是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红楼梦》中运用了大量的诗词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凸显人物性格。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诗词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占据了绝大一部分,多少文人墨客都选择用精巧的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思,表现自己的豪情壮志,表明自己的生命感悟,抒发自己的凄惨哀愁。通过一首首简短却又精巧构思的诗词,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诗人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会,甚至可以看到他们在不同时期的人生遭遇和情感变化,从而体会出他们的独特性格和特有品质,诗词成了他们寄托自己情感的最佳方式。尽管小说和诗词是完全不同的体裁,但是二者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在生活中和工作中对诗词有着独特的艺术鉴赏力和审美能力,国人对诗词的接受能力似乎也是与生俱来的,而且在多种文学体裁中要说哪一种包容性最强,那非诗歌莫属了,这也使得诗词可以和各种艺术形式进行完美的契合。正如别林斯基所说:“小说结合了一切其他类别的诗:既有作者对所描写事件感情的吐露—抒情诗,也有使人物更加鲜明而突出地表达自己的手段—戏剧因素。其他类的诗所不能容忍的旁白、议论和教训,在长篇和中篇小说里都有其合法的地位。”当然,在中国将诗词引入古典小说的情况不在少数。
需要注意的是,古典小说中的诗词并不是像唐诗宋词那样作为一个独立文体,而是借助唐诗宋词作为外壳进行包装,并不是独立于小说的文学样式,而是作为小说内容的一部分,是根据小说内容、情节和人物塑造的需要世俗化,一般是达不到唐诗宋词那样的高度的,是不能和唐诗宋词的质量来媲美的。比如,中国古典小说最初试图融入诗词,便是唐代的传奇小说—唐传奇。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这一变化首先体现在“唐人始有意为小说”,其次是内容的描写逐渐向现实生活靠拢,还有则是将诗加入小说中,这些诗自然是较为通俗易懂的,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的情节和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而宋代的小说在引入诗词时与唐传奇有所不同,大概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小说在每篇开讲前,以引子的形式出现在正文前,主要的作用是吸引读者和听众的注意力,这同时也限制了诗词的内容一定要通俗易懂;二是在一个故事叙述完成之后,用诗词进行总结概括,在《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这两部著名的章回体小说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曹雪芹在小说中对诗词的引入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相比,是跨越式的进步。在《三国演义》《水浒传》中,诗词只是出现在开头或结尾,只是一种外在的、结构上的融合,但是《红楼梦》冲破了这种约束,真正做到了小说故事情节和诗词的内在地、彻底地融合。这也揭示了诗词引入小说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同时,《红楼梦》中的诗词更加的精彩绝妙,广为流传。《红楼梦》在内容上运用了大量的诗词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凸显人物性格,这更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深化文章主旨;在结构上这些诗词也影响到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埋伏笔,进行铺垫。
一、《红楼梦》诗词对人物形象的刻画
将诗词引入到小说中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创作技巧之一,诗词凭借其超强的包容性和丰富性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展示出高超的用途。
《红楼梦》中描写林黛玉的样貌是出现在第三回,作者并没有从第三人称的角度出发对主角林黛玉的长相进行细致介绍,而是描述了贾宝玉第一次和林黛玉见面时的感觉:“似蹙非蹙”“两魇之愁”“病如西子”等,通过这些描写我们完全可以看出林黛玉的众多特点:面容姣好但满脸愁容,身形较小且体弱多病,机智聪慧又气质出众。这首诗不仅告诉读者林黛玉的内在美和外在美,还告诉我们林黛玉之前的一些遭遇和身体状态,使读者对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有一个整体宏观的了解和把握,还为下文林黛玉在贾府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进行了铺垫。
无独有偶,在第三回描写贾宝玉的形象时,除了作者以第三人称对贾宝玉的样子和穿着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同样还有他人诗词,文中诗句中用“似傻如狂”“草莽”“愚顽”“乖张”“纨绔”来描写贾宝玉,从世俗的角度来批判贾宝玉自寻烦恼,又傻又狂,不学无术,偏执顽劣,天天无所事事,不知刻苦读书,不想成为栋梁之材,报效国家,光宗耀祖。从当时的封建统治阶级来看,诗句中所描写的贾宝玉的缺点,对贾宝玉的批评确实是真实存在的。贾宝玉的父亲其实也是如此看待他的,天天“恨铁不成钢”,薛宝钗也是劝他多读些权威性的书,早日考取功名。但当我们继续往后读,我们会发现贾宝玉完全不是他们口中所说的如此不堪,贾宝玉就是一个不屑和那些沽名钓誉之徒为伍的人,他的叛逆思想是他身上的闪光点,也是作者所赞扬的。这些诗句在表面上看起来是对贾宝玉的批判和讥笑,但在本质上却是对他在这样的环境中仍能拥有这样的叛逆思想的赞扬。作者将这些诗句放在贾宝玉第一次和读者见面的地方,正话反说,便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贾宝玉这个人物,更好地领悟小说的主旨。
二、《红楼梦》诗词对人物性格的描写
《红楼梦》中也会出现一些以角色的名义来创作的诗词,特别是小说中的人物会经常参加一些宴会、诗会,或是因为一些事情有感而发进行赋诗等,这样的第一人称表达方式会加入角色的经历、感情、当下的思考,更加直观清楚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增加诗词的感染力。
林黛玉的父母都精通诗词,从小受到这种学术氛围浓郁的家庭环境的教育和影响,林黛玉的才能、学识都是极为优秀的。所以,在贾府的各种聚会上,林黛玉自然而然就展示出自己的出色才能,作了不少诗作。比如,《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中,在贾探春发起的海棠诗会上,林黛玉作了一首《咏白海棠》,这首诗用玉作为盆来栽培白海棠,来表现出花的高洁。除此之外,白海棠还有梨花的洁净和梅花的孤傲,同时在感情上是伤感的,结合起来,我们就可以看出,这高洁、孤傲并多愁善感的不正是林黛玉本人吗?从看花人写到花,再写回看花人,看花人和花之间有着紧密的感情连接,林黛玉在写白海棠时,赞美白海棠的外在高洁、白净,内在还有梅花的傲骨。诗中最后一句“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白海棠的形象其实就是林黛玉,自己从小在父母的呵护宠爱下长大,没有受到一点儿委屈。但是,现在父母双亡,自己孤身一人,别无他法,只能寄人篱下,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感受只能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出来,也是展现出林黛玉多愁善感、顾影自怜、清高孤傲的性格特征。
同样是在这个海棠诗会上,薛宝钗也作了一首《咏白海棠》,在这首诗中薛宝钗和林黛玉一样都是以花自喻,通过描写对花的珍爱,来表达出自己的珍重自矜。诗中更多的还是表现出自己和林黛玉的不同之处,通过“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对林黛玉多愁善感的调侃来衬托出自己优雅清淡、雍容华贵、大方得体、端庄稳重的性格特点。与贾宝玉和林黛玉不同,薛宝钗的思想举止、行为处事完全符合当时封建社会制度下的礼仪规范,她是可以因为社会规范或是伦理要求去做一些自己本不想做的事的人,会为了大家看起来和和睦睦而去讨好大家,不会标新立异,使自己看起来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
同样的时间、地点,做着同样的一件事,但是通过二人在描写海棠花时关注点和侧重点上的不同,给大家呈现出不同的诗篇。就是这种差异美,使我们对林黛玉和薛宝钗二人的内心和性格有了更加清晰、深刻的了解。
三、《红楼梦》诗词对人物命运的揭示
《红楼梦》故事纷繁,故事情节丰富,牵扯的事件较多,描写了各个阶级、各种性格的人物,其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四百多个,要是对这些人物详细介绍是不现实的,也不具有什么艺术性,所以作者肯定不可能像《水浒传》一样一一说清楚。就拿十二钗来说,在文中前四回,小说的主角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贾母、凤姐等等已经登场,要是将十二钗中的其他人物也这样花费大量笔墨去介绍,就过于冗赘了。在这里,作者创造性地利用贾宝玉的梦,通过诗词的方式去介绍十二钗中剩下的人物,这就是直到现在都广为流传的金陵十二钗的判词,这一形式不但极具艺术性,判词中的诗句也富有鉴赏性,特别是通过隐喻来暗示十二钗中人物的最终命运。比如,在判词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林黛玉的“玉带林中挂”,这句话的前三个字倒着读就是林黛玉的谐音,这样一看这句话只是点到了林黛玉,并没有在暗示她的命运到底如何,那是因为《红楼梦》中的十二钗判词是既有花又有诗的,每一则判词之前先是对一幅画的描述,林黛玉的判词相对应的画具体是这样的: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结合画我们可以知道刚刚说到的“挂”是有特指的,并不是随便挂在哪儿,而是挂在了枯木上,“枯”的本意是“失去水分”,一棵树要是失去了水分,那就是没有了生机,所以也就是通过这棵枯树来隐喻林黛玉,暗示林黛玉的命运只能是悲惨的结局。
在《红楼梦》中,隐喻手法的使用贯穿全文,而且涉及面也非常广,作者在人物取名、人物形象塑造、揭示人物命运以及故事情节中将隐喻这一技巧运用得炉火纯青,特别是对人物命运的揭示运用得更是游刃有余。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通过诗词隐喻对林黛玉命运的揭示。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命运是最受关注的,又因为曹雪芹先生的后四十回已找不到,后四十回由高鹗续书,因而林黛玉命运终结的原因也是较为有争议的。在小说中,和林黛玉的命运联系的比较紧密又比较著名的莫过于“黛玉葬花”。贾宝玉不忍看到满地的桃花被践踏,将桃花撒在了水池内,林黛玉看到了觉得花顺着水要是流到脏臭的地方,还是把花给糟践了,故此打算将满地的桃花扫干净装在绢袋里,然后用土将花掩埋起来,慢慢的花也就随着土化了。林黛玉和贾宝玉二人是惺惺相惜的,从对待花的这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贾府有很多人看起来都是非常珍惜花的,但当花真的被践踏的时候,只有他们注意到了。所以,林黛玉葬花时,林黛玉看到花谢便将自己的身世经历和遭遇带入进去了,把桃花的命运和自己的命运紧紧地联系了起来。花如此,属于自然规律,轻飘飘地飞落到地上,花期也就结束了,如此短暂。在自然界中,环境摧残着这些正绽放的、鲜艳的花朵。在现实社会中,林黛玉在这个只重视权力和金钱的封建大家庭中,轻则被嫉妒、造谣、诽谤,重则失去了自己最纯真的爱情和年轻的生命。林黛玉明明是一个活生生的、有名有分的、书香门第的大小姐,但在此时,在贾府,她自己一个人人微言轻,也满是不得已。更何况花有重开日,明年春天仍然绽放在枝头,会有更多的人来欣赏花的美。最可悲的是,今天花凋谢了,被来来往往的人践踏,还会有林黛玉和贾宝玉这样的人注意到,还会有林黛玉不忍心地来埋葬。但是,对林黛玉自己却无法掌握、预知自己的死亡时间,更不知道等到自己生命终结的时候,有没有人在意,谁会来将自己埋葬。
林黛玉一边葬花,一边越想越感慨,写下了著名的《葬花吟》,整首诗感情充沛,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她强烈又悲伤的情绪,诗中的“质本洁来还洁去”也是林黛玉对自己人格的要求,在这个钩心斗角的大家庭中,她是独一无二的,她在这样一个肮脏的社会中仍然敢于坚守着自己内心,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一朝春尽红颜老”,花儿凋谢,人也离开,这句话也是对林黛玉命薄如花这种人生命运的一种暗示。
一言以蔽之,诗词在《红楼梦》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确实是举足轻重的,《红楼梦》更是历久弥新,不同阶段、不同背景的人在读小说时都会有所受益。通过阅读《红楼梦》,我们可以详细地了解到“满纸荒唐言”的故事,感同身受地感受到“一把辛酸泪”的思想,也可以被小说中那些结合人物经历的诗词所感动和熏陶。《红楼梦》的研究高歌猛进,我们要加强对小说中诗词的研究,来进一步使读者对小说人物形象有更加深刻清晰的理解,对整个作品有宏观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