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内陆邦联”
作者: 邓晨
近日,法国的核电企业巨头欧安诺宣布上半年遭遇亏损,并归因于去年西非萨赫勒地区的国家尼日尔发生军事政变后,新政府采取反法立场所致。尼日尔是全球最重要的铀矿出产国之一,该国政变后,目前法国的铀矿来源只能依赖哈萨克斯坦。
尼日尔的邻国尼日利亚也有一条重要新闻,那就是壳牌石油集团(近年总部已从荷兰迁至英国)将把其在尼日利亚的陆上油气业务卖给复兴集团—一个由多个尼国企业组成的集团。多年来壳牌石油在尼日利亚造成的环境污染、贿赂腐败及人权等问题十分严重,出售这些陆上业务既可以摆脱引发批评的烫手山芋,同时壳牌还能继续保有利润最丰富的尼日利亚海上业务。
从这些变化上可以看出,在摆脱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源攫取上,尼日尔、尼日利亚都取得了一点小小的进展。不过,俄罗斯的国家原子能公司正在磋商获取开采权,这意味着俄国正在取代法国在尼日尔的影响力;而尼日利亚社会各界也在关注壳牌集团抛掉烫手山芋后,遗留的环境污染及社会损害等问题并未获得妥善补偿和解决。因此,尼日尔和尼日利亚两国其实并未真正摆脱资源遭控制的遗绪和阴影。
让我们将视野再拉远一点,尼日利亚和尼日尔两国近期都经历了政权更迭。去年,尼日利亚的总统大选由全体进步大会党的蒂努布当选新任总统;过了两个月,尼日尔发生政变,民选总统巴祖姆被总统卫队指挥官奇亚尼所取代。在尼日利亚,蒂努布取消燃料补贴、解除汇率管制等政策造成底层民众生计恶化,社会各界抗议声浪不断。奇亚尼当政的尼日尔虽然遭到外部制裁(例如蒂努布政府切断电力输送,使尼日尔陷入缺电,还提出要派兵干预),但目前似乎撑了下来,并与同样发生军事政变的邻国马里、布基纳法索进行合作,成立了称为“萨赫勒国家联盟”的邦联。
“萨赫勒国家联盟”的成立具有其正面意义。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族群、经济发展本就具有跨国性质,早在1970年三国就有在边界地区共同开发资源的利普塔科-古尔玛管理局。而近年来博科圣地、伊斯兰国等极端组织的活动也是跨国界的。如今能够超越殖民时代遗留下来的国界进行合作,对三国都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关键原因还是由于三国都同样发生政变,且具有相近的反西方立场,于是面对制裁时才能团结起来。
与萨赫勒国家联盟所对立的,是之前就已存在的跨国治理框架,例如已成立近50年、拥有15个会员国的西非共同体,以及2017年由欧美国家机构注资的国际发展倡议“萨赫勒联盟”。三国领导人批评西非共同体及萨赫勒联盟等组织都受到前殖民宗主国的控制,现在的新邦联旨在建立不同的局面。近来各邻国如乍得、多哥也有与新邦联合作的行动,而摩洛哥则提出愿为其提供出海港口—这个新邦联如果成为一个单一国家,将是世界面积最大的内陆国,但是却独独缺乏港口通向海洋。
军事政变并非最好的政权更迭方式,但在三国公民社会孱弱、经济资源经常受到发达国家控制的情形下,相对于总是陷入腐败利益漩涡的政客,军人成了最有能力发动政治变革的行动者。不过,假使军政府真的能够成为疗方,避不开的课题也仍将是如何避免强人政治的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