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指为什么很重要(散文)
作者: 萨尔海塔姆·什雷斯塔(尼泊尔)1.无名指为什么很重要
如果问年轻人无名指为什么很重要?得到的答复很可能是,因为结婚戒指戴在无名指啊。这当然也没有错,起源于西方的结婚戒指的习惯在世界很多地方流行,南亚也不例外。
南亚的一些民族无名指变得重要,不是因为结婚戒指的原因。他们把手上的五个手指头跟自己传统文化的五大元素学说联系起来,给每手指头都赋予了不同的意义。
五大元素学说古代南亚早就有,但一千多年前才被多种派别的密宗广泛应用到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仪式)中。拥有繁杂的仪式仪轨的密宗开始在宗教仪式中也开始应用五大元素学说。许多密宗仪式中少不了代表五大元素的东西,比如,铃声(空间)、灯(火)、香(空气)和圣水(水)等的使用。
除了这些直观的东西以外,在仪式中使用的其它法器和物质也有着象征意义。密宗师还把人手上的五个指头也视为五大元素的象征。按流行于加德满都山谷的密宗的理解,人的大拇指代表空间,食指代表空气,中指代表火,无名指代表地球(土)和小拇指代表水。
大拇指代表空间,空间又代表永久和永恒。在密宗仪式中要表达与时间有关的意思时就会使用大拇指,一般与祖先有关的仪式中使用大拇指以表示家族的连续性等。大拇指的这种意义在尼泊尔的法律手续得到应用,尼泊尔人画押的时候不用食指,而使用大拇指,意思是用大拇指画押其法律意义是永久的。
食指代表空气。古代南亚思想认为空气是还没有解脱或转世的祖先居住的空间,在某些方面与藏传佛教的中阴有相似之处。所以尼泊尔人祭拜祖先的时候献给祖先的圣水、黄粉等时使用食指。
中指代表火。在人间火是有破坏性甚至毁灭性的元素,所以在使用黑魔术谋害敌人的时候可能会用到中指,但平时在仪式中非常慎重使用中指。
无名指代表地球(土)。地球是人类居住的地方,也是人们不想离开的地方。所以在密宗仪式中针对其他人的就要使用无名指。密宗仪式中经常用的一个动作是在额头上点一些颜料,大部分是红色的,所以也被称为“点红”。用无名指给人在额头上点红是祝愿长期居留在地球上。同样用无名指给神像佛像点红是希望神和佛留在这里。
小拇指代表水。水不像火那么有刺激性,但仪式中小拇指使用得不多。无名指被沾上红粉的时候,如果还要点其它颜色的粉,这时有人会用到小拇指。
在仪式中用不同手指头来点红或献东西是五个手指象征意义的最基本的应用,在密宗手势中的应用就很复杂。
2.音乐和美食
音乐和美食都是属于享受的内容。其中食物,不管美不美,都是生活必需品,不进食人活不了。音乐不一样,一个人一辈子没有听到或不听音乐,照样可以活。
音乐和美食影响着人类的两种感官,美好的音乐和美好的食物都会给人带来快乐,这是二者的共同点。但在古代南亚文明中,这两者的发展程度非常不同。古代南亚的音乐理论很发达,表达方式十分丰富。这里有完整的古典音乐系统,除此以外,各地还有多种民间音乐。
在南亚,即使是普通人,对音乐的兴趣也很大。侵入或移民到南亚的一些民族,本来把音乐看成禁止的东西,后来也开始接受音乐,并且音乐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每个节日,音乐都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各种宗教寺庙,无论大小都有自己的乐队,每天早晚都在演奏音乐和唱圣歌。每年在不同的地方举行各类大型音乐会。
在南亚,从古代就有不少人和家族以音乐为职业。过去还分为很多小国的时候,每个小国的王宫里会有自己的音乐家,他们自古以来的社会地位都很高。目前虽然情况完全变了,但音乐家、歌唱家一样很受尊敬。
相对而言,古代南亚人对饮食的兴趣不高,现在也一样,他们即使天天吃着一样的东西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南亚食材其实也相当丰富,但因为他们对食物的要求不高,所以没有去“开发”许多食材,没有去研究烹饪技术。现在北印度也有几道拿得出的菜,但那些菜是属于其它文明的外族人带到印度的,而不是在当地自己发展而起。现在南亚尤其是印度北部,在烹饪方面明显有着其它文明的烙印。南亚人对烹饪、对美食不太感兴趣的另外一个表现是,整个南亚也没有一个像音乐家那样在社会上出名的大厨师。
古代南亚文明这种独特的现象背后,究其原因,我认为还是他们的人生态度。食物是人的生理需求,人有发达的味觉,能够很好地判断美味,但美味的感觉只有食物在嘴里的时候才有,停留的时间不会太长。因此美食只能成为短暂的享受,很难成为修行的一种方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寻求或创造修行方式的南亚人,在把味觉变成修行方式方面没有太成功。南亚许多地方饭后嚼的盘安或槟榔等香料也许是他们把味觉变成修行的一种尝试吧。
但是音乐不同,人们会很自然地被音乐所吸引。更重要的是欣赏音乐需要时间,音乐可以编辑得很长。这样音乐的创作、演奏、演唱或欣赏都可以成为修行,音乐给人留下的影响也比较持久。音乐的这些特点使它很容易成为修行的一种方式。在南亚把音乐当成修行的人确实不少。
3.真善美
三十多年前我第一次看着这三个字在一起的时候,感觉对这种表达方式很熟悉。然后我把这三个字一个一个对应地翻译成梵文,发现在梵文里有一样的表达方式,连顺序都是一样的,难怪我觉得如此熟悉。当时我对中国文化了解不深,不知道这种表达方式是从梵文到中文,还是从中文到梵文,或分别在两种语言中都是独立存在的。
后来我开始学习中国文化,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教义或关键词是“仁、义、德、礼、孝、忠、勇”等与个人道德行为有关的字眼,而不是像真、善、美这样的比较主观又不具体的形容词。而且在古代南亚和古代中国的各种交往史中,懂得梵文的古代中国人比懂得汉语的古代南亚人多得多。所以我开始认为,真善美这种表达方式起源于古代南亚,随着佛教从古代南亚来到了中国。
古代南亚释迦牟尼在世的奥义书时代已经开始形成真善美的思想,只是当时还没有用这三个单词来总结。在南亚流行真善美这个词组是第七第八世纪,也就是中国和南亚文化交流最频繁的年代之一。
古代南亚的一些有神论者把真善美看成神的特征,而且认为真、善和美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也就是“真”一定会是善和美的,“善”一定会是真和美的,同样“美”一定是真和善的。这个理论不一定能够说服所有人。
尽管如此,真善美这个词组在南亚仍然很流行,人们很喜爱。我认为真善美这个概念虽然来自一些宗教典籍,但它跟神和宗教并没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真善美这三者之间也没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真善美,是三个独立的概念,是三个不同方面的追求目标。一说到追求目标,有些人又会提出在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绝对的善和绝对的美,如何定为统一的追求目标?实际上对真善美的这种过度的辩论本身就违背了真善美的基本精神。
对真善美的理解是相对的,因人而异,每个人心中有判断真善美的标准。所以要求或劝人们按照自己的标准和理解去追求真善美,这才是真善美的最基本的精神。
真善美的追求对文艺创作者尤其重要。古代南亚因为创作者普遍接受追求真善美的理论,所以这里只产生了当地人认为的高雅的文学作品、壮观的建筑、动听的音乐和优美的舞蹈等。创作者从来没有仅为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和愤怒,仅表达自己的古怪想法而故意去创造不真、不善和不美的文学、建筑、音乐或舞蹈作品。
现在随着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真善美已经变得不是大部分创作者的追求目标,所以我们会经常碰到各种难以理解的文艺作品。
4.夜叉在尼泊尔
若干年前,我在翻译中国一篇古典小说的时候,看到一个生词“夜叉”。从上下文判断,我能确定那是一个骂女性的贬义词,但从字面上看,却又不像是个汉语言单词,所以我决定查词典。
原来夜叉这个单词,是来自梵文“Yaksha”的音译!我感到很奇怪,因为这个词在梵文里是一个中性词,是一个古代民族的名称,在中国竟然变成了骂人的词语。
我在尼泊尔语译文中,不敢用梵文的原来单词来代替夜叉这个词,因为那样不仅起不到“骂人”的作用,也会得罪把“夜叉”当成“半神”的尼泊尔人们。
学术界一般认为,当把《吠陀经》内容当做“圣文”的民族进入印度次大陆时,遇上了当地许多土著民族的抵抗,于是吠陀民族在自己的典籍中,直接把他们说成了“魔鬼”。根据时间和地点的不同,吠陀民族的典籍中出现了不同名称的“魔鬼”,有些对他们友好、没有与他们发生冲突的土著民族,吠陀人称他们为“半神”。所以“夜叉”一词,最初是对吠陀民族友好的民族称谓。
把自己看成最优秀、跟“神”一样高贵的吠陀民族,矮化甚至丑化其他民族的人的描述,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在南亚的早期宗教文学和民间文学里,其实“夜叉”一直是一个民族的名称。他们被描写成喜欢参加吠陀民族的庆典活动,是对吠陀文明比较向往的“半神”民族。只是后期的一些佛经和印度其他宗教典籍,把他们说成异类,可是,原始字词并没有魔鬼的意思。
从南亚的古代文献来看,“夜叉”是生活在南亚东北方向的黄种人,是现代人类学上所说黄种人的南亚亚型。尼泊尔东部、印度东北部仍然有些人姓“亚卡”,这个词就是源于梵文的“夜叉”。他们应该是古代夜叉的后裔,或可以说他们的祖先是夜叉的原型。
“夜叉”在尼泊尔,仍然是一个中性的名词。五百多年前统治整个加德满都山谷的马拉国王也叫这个名字。目前还有一些人叫这个名字。
“夜叉”这个古代民族的名称,为什么在汉语里变成了一个严重的贬义词,具体的过程需要进一步研究,但我想,一个文明圈里的某些物体、概念,到了另外一个文明圈后,变成完全不相同的东西,在文化人类学上,这样的例子应该有无数个吧。
“夜叉”在中国变成一种“魔鬼”,已经一千多年了,但一直与“夜叉”生活在一起的我们──尼泊尔人,却不知道这个事实,这是个有趣的发现。
5.加德满都的龙
一提到龙,全世界的华人都会想到中国。中国人、华人都是龙的子孙、龙的传人。所以很多人(主要是华人)认为,龙是华夏文明特有的事物和现象,只要有龙的地方,一定是华夏文明。但我发现,即使我们不提西方的“Dragon”(龙),这种想法也不完全正确。加德满都文明、文化不属于华夏文明,但这里也有龙!
不同地方的龙的形状和特点不完全相同。中国人对龙的研究比较深,所以对龙的形状的描述非常详细,如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现在中国一些学者,想为龙的形象“申请专利”,也就是说,外型特征不符合的就不能称为龙,所以对于西方把中国的龙译成Dragon,他们感到非常恼火,建议今后不能把中国的龙叫成Dragon,因为两者外型和特点都不一样。
这样一说我开始有点担心,我说加德满都也有龙,有的学者对此可能也会有意见。其实加德满都人对龙的研究不深,这里的龙总是与雨水、云和闪电有关。天上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快要下雨的时候,龙才有可能出现和降临到人间。因为龙的这个特点,没有龙文化的印度文明,想把龙和闪电之间划等号。但加德满都人认为这是不对的,这里认为,龙的出现和降临必须在有闪电或闪电中发生。但又不是每次闪电龙都会出现,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会出现一次。所以龙降临是件非常稀罕和恐怖的事情。
经过多少代人的经验和丰富的想象,加德满都人对龙有了一些传统的认识。这里认为龙是一种巨大的能量的化身,而且往往是一种破坏性的能量。根据他们降临时“留下的痕迹”,加德满都人把龙分为三类:
一是火龙,降临的地方会忽然起火;二是斧龙,则会留下像斧头劈开一样的裂痕;三是鸡龙,凡到过的地方,会像一个巨大的公鸡抓过一样,出现很深的条纹。
作为自然界的现象,加德满都说的龙,世界各地都可能出现,南亚也会出现。但其他地方没有龙的概念,而加德满都有,这是为什么?龙是怎么到的尼泊尔呢?
我认为,龙应该是随着语言来到加德满都的。这里的文明、文化虽然属于南亚印度文明圈,但加德满都原住民的语言尼瓦尔语则属于汉藏语系。因为汉语里有龙,藏语里也有龙,所以尼瓦尔语里也就有了龙。尼瓦尔语里龙的发音是“摩勒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