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春紫电风照霜(专栏)

作者: 耿立

功夫,两个字,一横一竖,错的,倒下喽,只有站着的人才有资格讲话。

——题记

一、弱者的伦理

咏春拳是女人拳,示人柔弱,对手容易忽略,这就是最夺命之处。徐皓峰说咏春拳是刺客拳,是因为这刺客是女人,是弱者,人们容易把她忽视,那些做刺客的,少有人高马大张牙舞爪的,老人、小孩、残疾者、体弱者,这是最适合刺客的人选。

而关于咏春拳创拳的源头,传说都指向女性。咏春拳的传播谱系,从梁赞宗师在佛山传拳开始清晰,而源头,有各种传说。其一,咏春拳始创于福建,是女子严咏春见蛇鹤相争,继而感悟创拳,然后传其丈夫,再到粤剧的红船戏班;再就是创拳的也是女子,但不是严咏春,而是法号五枚师太的少林女弟子。因少林寺被清廷所毁避难来到大凉山,见蛇鹤相争,随后结合白鹤拳的拳技,以女性生理结构为基础创拳。叶问有《咏春拳源流》一文,文字不长,作为史料,理清自己传拳谱系,给后人一个精神源头,一个记忆和敬畏,知道自己的拳术从哪里来,这是一种根脉。我们存此,让人从宗师叶问的笔下了解咏春拳,虽然后人有对这段文字进行修订考证,但作为一种原始的记忆,这文字的价值,还是十分巨大的:

先祖严咏春氏,原籍为广东,少而聪颖,行动矫捷,磊落有丈夫气,许字福建盐商梁博俦。未几母殁。父严二事被诬,几陷于狱,因是远徙川滇边区,居于大凉山下,以卖豆腐为生,此清代康熙年间事也。其时河南省嵩山少林派,武风甚盛,招清廷忌,派兵围捕,攻而不下。适有新科状元陈文维者,邀宠献议,设法勾通寺僧马宁儿等,四处纵火,里应外合,少林寺被毁,僧徒四散。由是五枚法师与至善禅师、白眉禅师、冯道德、苗显等五人亦分途出走。而五枚止于大凉山(又名栖霞山)白鹤观。每日下如市,因与严二父女贸易,渐且作稔熟。

时先师年已及笄,有当地土霸涎其姿色,恃势逼婚。父女二人日有忧色,为五枚法师洞悉其由。因怜其遇,许以传技保身,使该土霸俟能除梁氏婚约后始赋于归。由是即随五枚返山日悉勤修苦炼。技成,乃约土霸比武,卒将土霸击倒。自此五枚云游四方,频行殷殷诫以严守宗风,等婚后发扬武术,同佐反清复明大业。综合过去事迹,知咏春派拳术,实宗于五枚法师也。

先祖师既婚,首传技于夫婿梁博俦,其后梁博俦传梁兰桂,梁兰桂传黄华宝。黄华宝为红船中人,与梁二娣为伍。恰至善禅师混迹红船中为“煲头”,将绝技六点半棍传与梁二娣。而华宝与二娣以共事红船之故,因得日夕观摩,互相传习,补短截长,混成一体。从而咏春拳之有六点半棍者,盖有由也。遂至梁二娣传技于佛山名医梁赞先生,梁赞深得其奥,达于化境。远近武士慕名来请与较者辄为败,由是声名鹊起。后来梁赞传于陈华顺。而问与师兄吴小鲁、吴仲素、陈汝棉、雷汝济等师事陈华顺迄今已数十年。是则吾侪之于咏春派拳术一脉相承,其来有自。数典不忘乃祖,饮水应念其源,自宜有以纪念先祖孕育之恩。抑亦所以维系我同门侪辈也,缓拟发起组织咏联谊会焉。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想同门师友定有同情也。我武唯扬,胥焉有赖此耶。

“数典不忘乃祖,饮水应念其源”,从五枚师太到严咏春到梁博俦,然后是粤剧红船时代,再到佛山名医梁赞,然后开花散叶。宗师叶问的这段记载,文字典雅,梁赞等人物故事生动,好似小说,但这却是咏春拳血脉源头,也是扑朔迷离的创拳源头,这也多是南北拳种起源的经典模式,就像我们传说的民族起源女娲抟土造人一样,这是一种寄托,是一种精神的叙事。咏春拳还有几个传说,但不管怎样的传说,这咏春拳的源头都指向一个神秘的女性,也指向蛇与鹤的自然启蒙与启发,借助自然意象的奥妙,来一仿生学意义的象形取意。

咏春拳外在表现是拳意轻灵,阴柔底子,动静相间,以刚辅之。静为柔,咏春的静即是取鹤之立势,像是迥立天外,咏春的动则是取蛇之机警,蛇鹤相克也相生,以鹤制蛇,以补鹤。

从蛇的意象上,感悟拳法,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咏春拳,咏春拳外形意拳经也有:“蛇有拨草之能,缠绕之巧,行走曲折,伸缩自如,能绕能蟠,能柔能刚。有击首尾应,击尾首应,击身时首尾相应。”“竹子打蛇随棍上”民间的俗谚更是说出蛇的特点,咏春拳把步法称为“游龙步”,龙蛇一也,这游龙步就是踏着“之”字形线路的曲线运动。蛇的缠绕在咏春拳里多有变化,其中伏手法蛇形,就如蛇静待于枝上,寻机而发。咏春拳诀云:“来留去送,甩手直冲。”伏手制敌之桥,如敌撤退,我伏手即可以变拳追入,是为“甩手直冲”的先伏后发。蛇之缠绕之能,螺旋曲线运动不断变换力点,让对手难以捉摸劲路,可以起到很好的控制作用。

鹤意象主要是弹抖劲法,鹤有扑翼之功,主要是瞬间的速度能量。鹤的体态轻盈,但双翅扑动却能带来强大的上升动力,让它飞翔远举;咏春拳师法鹤的,正是以轻盈的肢体产生的高速度、大能量,取的是寸劲。咏春拳不崇尚蛮力,崇尚意念和瞬间的爆发。几位近代的咏春大师大都身材偏瘦,如阮奇山、叶问,叶问只是一米六多的个头,他们气质儒雅,如文弱书生,却能精于技击,真有几分浊世云间鹤影之姿!

武者犯禁,《大清律例》有“游手好闲之流,演习拳棒,教人及投师学习,又舞棍遍游街市射利惑民者,枷号一个月”的记载。但也因为这大清的律条,一些武术家为了保护自己,把这拳那拳的起源,就云山雾罩神话起来,于是民间武术传授就神神秘秘在深夜里教和学。那些武术师傅干的活是“夜藏行”,而粤人谓习武技者为“食夜粥”。

那些习武者,在晚上练武之后,身体耗费极大,这时,喝上一碗师母熬的夜粥,那一身的疲惫就烟消云散。

咏春拳,在创拳的时候,是基于女性的安身立命。一个男权社会的旧时中国,女人始终处于弱势,那些阴苛的男性文化除掉钳制女性精神,还施行肢体控制,让女人缠足,蹒跚行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满足男人的病态审美,施行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控制。那时的女性,无论生理身体还是力量,都是在男人话语下柔弱不堪的存在,但咏春拳的女性创拳者,把这种男性叙事,或者文化开始改写。可以说,这是一种弱者的伦理,也是弱者的正义,让柔弱的女子安身立命,以弱胜强,以小击大,保全自己,绝地反击。

我们看咏春里的对敌策略中也无不充满“弱”的话语方式。踢裆、插眼、封喉诸此之类强手对峙不屑行之事,成了咏春拳的中线理论“击必中、中必摧”的首要进攻目标;为实现后发先至,弥补己方力量速度的不足,专攻“薄弱关节”也成为其“打手就是消手”的心法口诀;待敌之时的形体“示弱”,为“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的克敌之时,施加了心理战术,瞒天过海。

咏春拳散发着的女性气质,是示弱,咏春拳的起手(起势)动作,看起来给人一种简单无用之感,通过看似无用的动作让对方放松警惕,但主动弱化的背后便是通过“示弱”来隐蔽其进攻的意识,从而以“弱者”的表象蒙蔽对方,正如《武人琴音》中韩瑜师傅所谈到:

咏春拳的起势是两手腕交叉做翻肘动作,其实这是一种隐蔽性的打法,在北方拳种中叫“袖手”。就是说,一看敌强我弱,处境危险,便把两手插在袖筒里,自己把手困住,装出“束手就擒”的姿态,让人以为没防备,实则你一靠近,他就翻肘打你。

这是弱者思维的拳,弱者抵抗的拳,也是智者思维的拳。是老子说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强弱是可以转化的,咏春拳是弱者的盾牌。“知其强,守其弱”“知其雄,守其雌”,其实这个世界,在大多数的时空里,很多的弱者都是选择忍气吞声,但是弱者必须反抗,作恶者自会有所收敛。

咏春拳不像北方的拳那样男子汉气质,大开大合,在徐皓峰的小说《师傅》里,中华民国时,咏春拳师傅陈识到武馆最多的天津传拳。陈识本广州富裕之家出身,因年少体弱,为治病练了咏春拳,每日挥刀五百下,三十多年不间断。后因乱世兵变家道中落,就凭着功夫做保镖、当警察、护送去南洋的货船。后来他觉得浑身的拳法后继无人也寂寂无名,感到愧对祖师,为了扬名,也为了传承,就到了天津。为了站住脚,他拜访北方武林的大佬郑山傲。

两年前一次“九龙降羊城”的北拳南下,郑山傲是九龙之首。陈识托人引荐,以晚辈身份,向郑山傲展示了咏春拳。咏春拳只有三个套路,一皆简短,快打不足一分钟。他打的是咏春拳的第一套拳“小念头”,打了一半,郑山傲便不再看,低头喝茶,会见就此结束。

南拳不入郑山傲法眼,引荐人倍感无趣,陈识则心中有数,不再出家门。第三天,等来了郑山傲孤身夜访,他入门便问:“八卦掌的东西,你怎么会?”公之于世的八卦掌,是走转不停的拳术,而内部则以静立久站来训练,与咏春拳“小念头”要领一致:两脚内八字站立,大腿有缓缓夹意。

人体是天然的卸力系统,拳头的击打力再大,也会被肌肉弹开,最多把人打得皮开肉绽。而经过站法训练,拳头可产生透力,透过骨肉震伤内脏。这一站,在八卦掌叫“夹马桩”,在咏春拳叫“二字钳羊马”。

真人面前不说假话。咏春拳的第三套拳叫“标指”,伤敌眼目的毒招,不能对外演练,有“标指不出门”的戒律,陈识也打给郑山傲看了。郑山傲变了脸色,因为跟八卦掌的“金丝抹眉”同理。“金丝抹眉”是郑山傲师傅留给他的绝招,只用过两次,赚下一世威名。

郑山傲感慨:“年轻时习八卦掌,有个疑问,如此高妙之术,难道只有我家祖师一人悟到?但看了三十年,今天才看到。果真‘天道不独秘’,南方也有人悟到。”

拳理是相通的,这虽是小说家言,但里面对咏春功夫的评价是十分到位的。咏春拳有毒招,这恰恰是弱者最容易采取的招数,这是弱者伦理的必然招数。

弱者的反抗,也是社会应有的伦理。

二、这是佛山

明清时期的佛山是岭南水旱大码头,也是天南地北广货集散地。它铸造的铁锅,曾被吴承恩写进《西游记》,孙悟空钻进牛魔王的肚皮里大喊“我拿广锅把你这妖怪煮成杂碎!”

这个能把妖怪煮成牛杂的“广锅”就是地道的佛山造,当时的佛山铸造可是天下第一。

佛山是财富的要冲,“合西北二江之流,从外省来者皆问途于此。富贾殷商,货物辐辏。”英国伦敦图书馆珍本藏书至今藏有禅山怡文堂印行的《佛山街略》,这是当时中外人士到佛山的必备攻略,它记录了佛山全盛时的地理交通、主要街道、出售之货品、粤海关与有影响的外省会馆和行业会馆所在、各地客商聚居处以及佛山附近15个墟市的日期、路径,还附有“各行暗语”“较秤法”“听人还价法”。这就是道光版的佛山购物和观光,贸易往来的百宝图,我们分享其中的一二,感受一下当年:

汾水正埠 上有接官亭,大小文武官员赴任,下属皆在此迎接。对岸文昌、鹰嘴二沙,有广州、粤海二关税(馆)。发卖鲜果、咸鱼、糖等等物。

接官亭 佛山同知黄老爷建。亭前水分三江,东通顺德、香山等处,西通三水、四会,又往西、北二江,北通省城、石龙等程。亭后路开三枝(支),而至祖庙一洞。

这是当时佛山的汾水码头和接官亭,我们再看一二街道,感受一下佛山繁华。

福禄里 找换金珠、宝石,卖苏杭书籍、冬帽、绒领、锦被、金花、缝针、柬帖、黄白红纸、锡箔、金箔、色袜。通街直铺,多有三百余店,俱卖京省巨客之货。西有街二,一曰福新街,染年红、纸扎,通出潘涌里,一曰福兴街,卖金线、鞋帽,通出公正坊。南往金线街,卖金箔、金张、信帽、枝花、纸盒、染纸,亦通出行仁里——

真君庙前街 卖新衣、鞋袜,南通大基头。卖咸虾、炭香,有汛,出登云桥。

猪栏 各处生猪聚此发卖。

东胜街 卖戏盔,有班馆,若戏船下乡演戏不能承接,故设馆代之。

琼花会馆 俱泊戏船,每逢天贶,各班集众酬恩,或三四班会同唱演,或七八班合演不等,极甚兴闹——

简单引述了《佛山街略》的几条,你就知道了明清时佛山的繁华。那时的河道里,每天泊满了南北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船舶,日有千帆拱照,夜有万点明灯。彼时的佛山,“百货山积,凡稀缺之物,会城( 广州) 所未备者,无不取给于此。”“四万商贾萃于斯,实岭南一大都会”,佛山城内有622条街巷,户口十余万家。1838年,18个省在此设立会馆,也有西洋英吉利法兰西金发碧眼的鬼佬在此来往经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