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做大人出花园

作者: 耿立

关于成人礼,就要说到有一年,在潮汕文化博物馆里见到一个有意思的批(信),发现一个陌生的名词:出花园。这是潮汕的一处风景?一个物理的时空?询问当地的朋友,引得哄堂大笑。

这是一封1935年南洋华侨寄广东潮安的侨批,她委托家乡的夫兄在新春为其留守在家里的儿子举行出花园习俗仪式:

美炎兄台如晤:

启者,兹因愚婶别兄以来亦已数载,想近来兄台镓植想亦好否?合家定卜平安,此天之赐也。

新春小犬俊杰十五岁出花园,望兄台照应是幸。

外付上洋银陆元,查收勿误。

十二月初七日愚婶刘氏

还有一封1952年住在马来西亚的婆婆给潮汕的儿媳云英的家书,是孙子要出花园,她随批寄来了10元港币,20世纪50年代初,一张一元的港币,可以吃一顿圣诞大餐,10元港币,有很强的购买力,足够一个孩子出花园的费用。

云英贤媳收知:

前接来书,知孙儿在今年要出花园。

闻之甚为慰,于今诸孙逐渐长成,不久也能自立了。

镇木孙儿愚尝屡次去函星洲探问其消息,然而终不得要领,唯闻人言现在外生活浪漫,放纵不拘。三姑教训不但不听,反而不登其门了。顺此告知。

若愚前存之物,布匹物件仍在,可自由用之。

老愚婶其家人目下生活如何?

炎忠嫂其家人目下生活如何?请代(问)候之。

今逢便机,寄来港币10元,供孙儿出花园之用。

专此,祝好。

妈亲林氏字

1952.5.18

这是当年五月份来的侨批,辗转多日才能到达潮汕地区,要给孙儿办出花园的时间,就是选在当年的农历七月初七。

在晚清民国,很多潮汕人漂洋过海,到南洋谋生,人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潮汕人,在海外的潮汕人3000多万,遍布泰国、柬埔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潮汕人到的地方,潮汕的文化也到了。他们把家乡的神和风俗也带去了,即使到了海外的祖母、母亲,也忘不了给家乡的孙子儿子辈“出花园”。于是就有了这样的侨批。

在潮汕,家里有男孩和女孩的,到了虚龄十五,要有个成人礼,替孩子操办一场隆重仪式,就叫“出花园”。

从古至今的潮汕地域,天地之间弥漫的空气里,有诸多的神明和老爷,牵扯很多庄重的仪式节点,初一拜,十五拜,敬畏其间,肃穆其间,是信仰,是生活,大家与这些节点、神明彼此相融,获得一种敬重生活的仪轨和目的。丢勒说:“在神身上,人描述了自己。”大家在这种氛围里生活,与神明互依靠,互供奉,人需要一种精神的存在,神界也需要人世的香烟牲醴。

我本中原人,中原地区旧的传统文化的遗存,目前是很少见到少年成人的仪式,大家把这种所谓的成年,延后简化成了结婚为成人。我小时候常听到大人的一句话,就是村里谁谁成人娶媳妇了,谁谁成人出嫁了,成人就成了结婚,婚礼就是成人礼。

记得,我初中时候,十二三岁的春夜,刚睡下,就听到另一个胡同贤娃的拍门声。贤娃是在平原外深山褶皱当兵退役的人,按乡间辈分,应是喊我这小爷爷,但只因年龄的悬殊,贤娃把我当成一个刚读初中,裆里还没长毛的少年。

夜色里,贤娃一脸的喜色,明天他要成人娶亲,平原深处的风俗,讲究娶亲前的一夜,要“压床”,男方家庭喊一男孩“压床”,求吉祥。洞房前夜的床是不能空的,那床的底下还须放上枣和花生、栗子。一般压床要找龙啊,虎啊,马啊属相的孩子,这是大属相,压得住邪气。春夜里,我便从家中的床转换到了贤娃的新房,睡在了他的床上,那床上铺盖全是新的被褥,一叠一叠的粗布被子褥子床单里,透着棉花的香和雨水与青草的味道。

在洞房里,贤娃不和我说话,在同一屋檐下,盖着同一条被子,他的脚不时触动我的下巴,而我的脚只能蹬到他腰部鼓鼓的地方。这是乡下极美的月夜,四周静静的。窗棂上的那个“囍”字在月光下,迷迷蒙蒙的一片,浮动着酡红……

第二天,成人的鞭炮声里,从送嫁人手里得到一个糖做的麦面“火烧”,火烧的中心处,是一圆点,红红的朱砂印记,像昨夜的月亮。

我也见到了新娘,这时的新娘是开过脸的,也盘了头,十分的俊俏。

结婚,成人女性的头发要挽簪,大姑娘是不需要挽的。挽了簪,以后就不再是一个小孩子了,就入了大人列,行为举止就远离了稚气。再是女性要改容绞脸,也叫“开脸”。姑娘在出嫁前都要进行“开脸”仪式,请村里年长的有经验的婶子大娘操持,把额头、鬓角上的细绒汗毛拔掉,空出一派的明艳。《红楼梦》第十六回就有:“名唤香菱的,竟与薛大傻子作了房里人,开了脸,越发出挑的标致了。”

开脸是个技术活,要先用痱子粉抹在女孩脸上,也有用滑石粉或红薯淀粉的,然后找根棉线,对折挽成相交的8字形。用牙和左手固定拉紧两端的线头,右手拇食两指一张一合,与咬着线的嘴和左手右手互动,8字形的线在额头鬓角就拉来扯去,这线就如一把剪刀,直到细绒汗毛斩草除根。其实这种绞脸的习俗,在潮汕的出花园里也有存在。

我故乡的成人礼,仪式感可是拉满了弓。婚礼的当天,天不亮,接亲的队伍就出发,讲究出东门进西门,必须在天亮前赶到新娘家,然后在晨光熹微的时刻,唢呐鞭炮里,把新媳妇迎进家门。

过去农耕时代娶亲,富裕的人家赶马车骡车、带响器班子(唢呐)开道,一般家庭套辆牛车,骑只毛驴。响器班子在前面吹吹打打,营造气氛,后紧跟着的是迎亲的车马,车马牛车上乘坐着新郎新娘,或者新郎牵绳新娘骑驴,新娘新郎的后面是女方送嫁妆的队伍,用扁担抬着柜子立橱桌椅,哩哩啦啦,相隔很远。

新娘出门,要哭嫁。头上盖着喜布蒙头红,送嫁的要有娘家的一个男孩抱着一只公鸡,遇到桥,新娘还要撒几枚铜钱,留下买路钱。然后新娘进家,讲究鞋不沾地,新郎官要从车上或花轿上抱下新娘。

成人仪式感最强的是吉日良辰已到的拜堂。启乐。鸣炮。新郎新娘前立香案,一如木偶,被执事的人吆来呼去,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夫妻对拜,进入洞房。

入洞房前,送嫁的娘家人要到新房挂门帘,门帘就挂在客厅通往内室的门外。门帘,是姑娘在娘家手工做的,上面描龙绣凤,最能展示新人的心灵手巧。娘家人用红色的门帘竿把门帘穿好,挂在门外,然后用门帘钩把门帘的一角挂起,隔着门帘向洞房行个礼,作个揖,挂门帘就算完成了。

挂好门帘,亮箱大戏开演。大姑娘小媳妇,婶子大娘,左邻右舍,半个庄子的女性,都挤在洞房欣赏新娘子的女红。新娘子这时满含羞涩地拿出钥匙打开箱子、柜子,好像是百宝箱亮宝。那些女红,包括桌围子、床围子、绣花鞋与鞋垫、给新郎纳的新鞋子,还有被褥铺盖,有八铺八盖的,有十铺十盖的,这是新娘的高光时刻,手艺最能征服人。

当然,最激动人的是挑喜布红盖头。新郎新娘入洞房后,在女迎送客的指挥下,新郎拿起秤杆挑起新娘的红盖头,挑起盖头蒙头红,好一个玉凤配金龙,然后将秤放在高处。

把婚礼当成成人礼的,还有台湾的一些地方,《台湾省通志》记载:“男冠女笄之礼,多于婚嫁时行之。婿于迎亲前数日,卜吉而冠,则亲属尊长中多福者为实。至期,婿坐上堂,置冠礼鲜衣于竹筛,以香熏之,谓祓不祥。宾三梳婿而加之冠。即冠,首拜祖先,次拜父母,父蘸以酒,申诫辞。是时女亦行笄礼,挽发作结,以笄弼之。礼如前仪,唯实用童子,母为蘸酒,教以敬奉舅姑尊长之礼,谓之‘敬茶’。即毕,设筵以饯。凡冠笄之礼,俗为上头。”

这起源于周代的冠笄之礼,容我后面补叙,但这礼数后来越来越简化,人们偷懒是不争的事实,繁琐也是令人烦的,但它核心的价值与理念还在,传递孝悌,追怀祖先,自立成人,获得婚配权。

在潮汕地区,关于出花园,凡是家有十五岁男孩女孩的,那定是家里大人十分慎重对待的事。

现在的孩子十五岁,大多处于叛逆的年龄段,而过去,十五从军征,特别是清朝之前,男孩十五岁,要把原先的总角(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解散,扎成一束,表示要服兵役了。秦朝男子十五岁就要“傅籍”(登记户籍),成为正式公民,随时要被征调入伍。一个成年男子,一生需要服两年兵役,一年在郡县,边进行军事训练边维护地方治安;一年到首都或边疆,做“卫士”,或者做“戍卒”。在古代,十五岁是成年人了,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过去,女子在十三四岁就婚配了,潮汕就有“抱着孩子出花园”的现象,女子早婚,到十五岁出花园,就抱着孩子一起参加这个仪式。

而现在,十四五岁的男孩女孩,正是处于青春叛逆期,而这时的出花园,正如一口幽暗的井,看似波澜不兴,其实各有玄机。出花园之路,是个人的精神成长之路,既是孩子的,也是大人自己的。

古人十分重视成人礼,它标志着一个人进入了成年,不再用孩童的眼光对待,成丁成人了,要走出家庭,承担一定的责任与义务。这类的仪式,在世界上许多民族都存在。过去很多的民族都认为,人在成年以前并没有获得真正的生命,只有经过了成人礼的仪式,人才真正获得了生命,成年礼就是人的第二次诞生。

成人仪式对受礼者而言,是一次具有象征意义的社会角色转变,意味着获得了一个社会的身份与认证。露丝·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中说道:“成年礼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对儿童作为成年人的新的资格的认可。”成人礼是一个台阶,一个门槛,跨过了它,就成为一名成年人。参与社会活动,得到家庭和社会认可,获得社会身份及相应的权利。

中国古代,男人的成人礼叫冠礼,女子的成人礼叫笄礼。《说苑》里有:“冠者所以别成人也,修德束躬以自申饬,所以检其邪心,守其正意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属其心,故君子成人,必冠带以行事,弃幼少嬉戏惰慢之心,而衎衎于进德修业之志。”从古至今成人礼都是社会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人生礼仪之一。

先说说男子冠礼。《礼记》云“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古人讲“男子二十,冠而字”,男子二十岁时需加冠取字,以示成年。

在举行冠礼的过程中有许多的繁琐而须周详肃穆对待的事。首先要占筮确定行冠礼的日期,选谁做加冠的主宾,然后主家还要于冠礼前两日邀请主宾和一位赞冠者,告知参加冠礼的宾客。加冠当日,早晨起来,主家要在庙堂之中准备好一应的礼器和酒筵。然后随着所有参加成年仪式的亲戚、执礼之人陆续到来,主家于门外亲迎宾客和赞者,三揖三让,然后升堂。接着大家各就各位,仪式开始。首先由主宾和赞者为冠者行三加冠之礼,初加黑布冠,再加皮弁,后加爵弁。每一次加冠,都要由宾者为冠者加冠、致祝词,三次加冠以后,主宾酌醴予冠者。加冠毕,冠者要去拜见母亲。然后冠者返回,由宾者为其命字,并致祝词。最后主家要用酒筵招待宾者和赞者,然后送宾,并派人给宾客送俎肉,一整套的成年礼就结束了。

在这个庄重繁复的成年仪式中,冠者在祖先和族亲乡贤的见证下,体验完成一套专为自己设计的仪式环节,亲身感受到了成年所被赋予的诸多权利和责任,实现了显性的仪容改变和隐性的心灵变化。仪式之后,冠者就以一种新的身份重新回到群体之中,这时其作为一个成人,享有了参与家族和国家政治事务的权利、结婚生子传宗接代的权利。

冠之礼的加冠是整个仪式的中心环节。受礼者须经过三次加冠,换三次衣服。每一次加冠之前,负责加冠的主宾须向新人发表祝词。第一次加冠祝词曰:“初次戴上黑布冠。去掉你年幼的志趣,依顺你成人的德性。长寿又吉祥,是你的福。”第二次冠为皮弁,祝词说:“吉祥的时辰,再戴上你的皮弁冠。使你的仪表举止稳重,使你的德性美好谨慎。长寿万年,永久享受无尽的福祉。”第三次所加之冠为最尊贵,是为爵弁。祝词曰:“在吉祥的年月,你的黑布冠、皮弁冠和爵弁冠全部都戴上了。亲戚都在场,成就你的德行。寿考无疆,承受上天赐予你的吉祥。”

加冠之后,主宾再为冠者慎重命字,并给予祝福。我私下觉得冠之礼的命字环节十分重要,因为古人成人后,到社会上,是不能直呼其名的,必须用字来称呼,必须用号来称呼,这是我们文化传统里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

上一篇: 此岸(散文)
下一篇: 笼鹰词(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