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为知之

作者: 一凡

1

鲁国卞邑,青龙山自东向西绵延几十里,苍翠葱茏,风光旖旎。

山下,一年四季泉水汩汩,汇而成群,名曰泉林。

置身泉林,仿佛世外桃源,湖光山色,美不胜收,此处乃泗水源头,孔子的母亲颜徵在就葬在这里。

公元前524年春天,27岁的孔子和几个弟子一起,溯泗水而上,来给母亲扫墓。

下山时,孔子走在前面,众弟子随后。

突然,不知何处飞来一块石子,正好打在孔子的头上,顿时鲜血直流。

众人还没反应过来,伴随着一声大叫,一个大汉伴挡在了路中间:“嗨!什么人?胆敢践踏我家主人的田地?”只见他头戴公鸡翎帽,身披野猪皮袍,拔出长刀作势就砍。

众弟子慌忙躲避,只有孔子一人站着不动。

大汉见状哈哈大笑:“哈哈哈!除了你这个大个儿,其余都是怕死鬼!”(《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身长九尺有六寸。约合现在1.91米。)

孔子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一个人保护自己的身体,珍惜生命,这和贪生怕死有什么关系呢?”

大汉说:“你不怕死吗?”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大汉说:“唉!有意思,你说的是个什么道?这么神奇?早上明白晚上死了也值?能不能说给我听听?”

孔子说:“道是讲给知礼者听的!”

大汉慌忙施礼说:“仲由刚才失礼了,请先生莫怪!”

“仲由?你就是卞邑‘百里负米’的那个仲由吗?”

“正是在下!”

2

仲由(前542-前480), 姓仲,名由,字子路,因曾为季孙氏家臣,又称季路,春秋时期鲁国卞邑(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人。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

少年时的子路家境并不好,所以吃过不少苦,很早就参加了重体力劳动。子路由于力大无穷,头脑灵活,忠于职守且懂得知恩图报,被鲁国贵族季氏看中,收留在身边做贴身卫士,跟着季氏走南闯北,也算见过世面。

子路第一次来到季氏家族,第一次吃到香喷喷的米饭,顿时双眼泪奔,他想到了远在百里之外的父母,他们常年吃糠咽菜,哪吃过这么好的米饭啊!于是,子路借钱买米,请假回家。

为了节省费用,子路背着米袋,步行一百多里地回到家。看着父母吃上了米饭,子路高兴得手舞足蹈热泪盈眶!

直到多年之后,子路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还是常常怀念故去的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有这样的机会呢?”

(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

子路“百里负米”的故事后来被编入《二十四孝》,成为万人传颂的典范。其实这个事在当时就广为人知了,所以孔子知道他。

孔子说:“幸会幸会!我是孔丘,今天带学生来给我母亲扫墓,荒冢多年,不辨路径,多有打扰!”说罢深施一礼,“如果没造成其他损失,我们就告辞了!”

子路说:“别急忙走啊!”

孔子说:“还有什么吩咐?”

“你刚才说的那个什么‘道’,你还没给我说说呢!”

“医不叩门,师不顺路,道不轻传!”

“那我现在就拜你为师!”说罢,子路跪下就磕头。

“别别别!我是轻易不收徒的。”

“您要是不收,我就不起来了!”子路说,“您是孔夫子,我在曲阜的时候就知道您了!刚才在远处看,我还以为是我最恨的那个人来了呢,因为您和他长得很像,所以才对您有大不敬,多有冒犯!”

孔子知道,子路说的那个人叫阳虎,也是季氏家臣。阳虎性格刚强、做事果敢,作战也十分勇猛,得到了季氏的信赖,但阳虎也有阴险毒辣的一面,比如后来阳虎控制了“三桓”,继而又把持了鲁国朝政,开春秋时期“陪臣执国命”的先河。(《春秋左传正义》:是盗谓阳虎也。 鲍文子:夫阳虎有宠於季氏,而将杀季孙,以不利鲁国,而求容焉。亲富不亲仁,君焉用之?《韩非子》:虎善窃人国政。)

孔子和阳虎外貌确实很像(吴楚:如阳虎貌似孔子,若徒取其貌之似,则阳虎亦大圣人矣!孰知其为大奸大恶也乎?),以至于多年以后,孔子周游列国被困于匡,也是因为被匡地人错认为是阳虎而惹的祸。(《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甚至“子畏于匡”被认为是孔子周游列国遭遇的仅次于“困于陈蔡”的第二大难,这个事在《论语》中也有多处记载。(《论语·子罕》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先进》: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孔子说:“原来如此!你既然想学君子之道,那拜师可是要正式仪式的噢!名不正则言不顺!”

子路说:“那我现在就按照您的要求,行拜师大礼!”

孔子说:“好吧!”

于是,子路因陋就简,青石为台,草杆做香,对孔子三拜九叩,正式成为孔门弟子。

3

子路贫苦出身,大字识不了几个,加之入学孔门属于“超龄学生”(子路只比孔子小9岁),“礼乐射御书数”六门功课,多半都显得笨头笨脑跟不上,所以,一时不知道该朝哪个方向努力。

对于一介武夫来说,不让他舞刀使剑,反而让他习字学礼练乐,无异于让张飞绣花,没几天,子路就憋不住了。

子路找到孔子,说:“夫子啊!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作竹箭,可穿犀草。如此说来,还要搞那些多余的劳什子作甚?”

孔子说:“竹竿要配羽毛,箭头要经过反复打磨,那样才会射得更远更准;做学问就像配箭羽磨箭镞,道理是一样的。”

(子路曰:“南山有竹,不輮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何学之为?”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不益深乎?”《孔子家语》)

“知道了!”子路噘着嘴,一知半解地退下了。心想,既然夫子说了,那就学学那些无用的劳什子呗!

于是,子路买了瑟架,偷偷地练了起来,心想:哪天练好了,给夫子一个惊喜。

子路虽然是粗人,但并不是笨人,没多长时间,这瑟便鼓得有模有样了。

有一天,子路把瑟架到了学堂上,像模像样地鼓了起来,引得同学们一阵阵喝彩。

这时,孔子进来了,众人“唰”地闪出来一道缝,只见孔子非常生气地说:“子路,你嘚瑟个啥?竟敢跑到我们学校里来玩乐器?这是你显摆的地方吗?”

其他同学本来还陶醉在子路的瑟声里,听孔子这么一说,立马开始群体嘲笑子路,这给子路闹得脸不知往哪放!

孔子又说:其他人你们起什么哄?就你们那水平,给子路提鞋都嫌你们手指头粗。子路鼓瑟的水平那是相当不错的,开个培训班搞个直播啥的肯定没问题,能达到业余十级的水平还不止,只是离专业水平还有一点距离而已!你们该哪凉快哪凉快去!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论语·先进》)

子路被彻底给搞蒙了,这到底是批评呢还是表扬呢?

4

事后,孔子把子路叫到办公室,说了那句千古流传的话: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对于这句话,历代解读各不一样,我认为:原因都出在对“知”和“之”这两个字的解读上。

甲骨文“知”的写法,右边一个“矢”,代表射箭的能力;左边是一个“干”,代表狩猎的能力。干是一种武器,其实就是一根带叉的粗壮树枝,类似于今天保安使用的那种不锈钢叉子。

古人猎捕大型野物时,先用弓箭把猎物射倒,再用“干”把猎物卡住,然后用绳子去捆,这样配合才能确保狩猎安全。这一系列动作要众人配合默契才能完成,这就需要用“口”(号令)来传达信息协同作战,这个叫作“知”。

另一种说法,谈论、传授行猎或作战的经验叫作“知”,相当于今天的语数理化+社会实践。

在远古时代,弯弓使箭是成年人必备的技能,因为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狩猎和保护领地,所以,懂得这些技术要点就是“知”;而那些总结为系统经验并传授给他人的,就叫作“智”。因此,“知”也是“智”的本字,在古文中,两者互为通假字。

简单地说,从别人那里获得经验叫作“知”,能总结经验并传授给他人叫作“智”。

再看“之”字的甲骨文,这个符号代表“脚丫”,“脚丫”下面画一道横线就是“之”,表示脚踏在地平线上。

什么意思呢?

地平线代表起点,脚踏在地平线上,就是从起点出发到某地去的意思。比如《史记·项羽本纪》:之沛公军。就是“到沛公的军营里去”的意思。

因此,“知之为”就是从“知”到“为”那里去,换句话说“知”的目的就是“为”,或者说你的所学所悟都应该是为了达到“为”(也就是社会实践)这个目的。

第二个“知”是“智”的通假字,“知之”就是“智之”,也就是通过不断的实践验证达到“智”的状态。

“知之为智之”的意思是:努力做到从“知”到“为”的转化,达到知行合一,这才能找到正确的路径,从而通向智慧的巅峰。

孔子说:子路啊,告诉你什么才叫作真正的智慧吧!你要记住,恪守君子之道,并且不断反思修正自己,做到从“知”到“为”的转化,达到知行合一,这才是智慧的做法;否则,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就叫不智,这才是我说的真正的智慧啊!

子路听完略有所悟:夫子这话是给我点明了方向啊!从此以后,不应该再去执着于一招一式的技,任何事情只有做到随事感悟,知行合一,才能接近真正的智慧啊!

子路还是非常有慧根的!人的慧根有时不在于你识多少字、读多少书,而在于“学”和“习”是否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同时,达到“智慧巅峰”的路径也有很多,读书写字只是其中一种,所以,子路大字不识一箩筐仍旧位列“孔门十哲”,慧能一字不识也可以成为禅宗祖师。

5

子路虽然悟性高,但由于识字不多,读书也不多,所以,当脑子中“灵光”闪现的时候,就得赶紧问或者答,否则,灵光就会一闪而过,所以子路经常会“率尔”问曰或答曰,好像说话不过脑子,显得有些鲁莽,然而,正是由于他的善“问”,才弥补了先天的不足。

对待子路的提问,孔子总是循循善诱,尽量用子路能听得懂的话来回答,这就是因材施教。

比如,有一次子路问: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是完美的人呢?

孔子回答说,一个完美的人需要具备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清心寡欲、卞庄子的勇敢和冉求的多才多艺,这样的人才是完美的。但是生活中完美的人也不需要非得一个个对标,只需要在看到钱财利益的时候能够想到义,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不去退缩,甚至是不惜牺牲生命,约定的事情和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守信,能够做到以上几点的就可以称为一个完美的人了。

《论语·宪问》: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完美并非遥不可及,能够将众多普通人完全能够做得到的一些标准集合起来,就可以成为一个完美的人,由此可见,孔子所设定的理想是非常现实的,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海市蜃楼。

孔子经常会与弟子们谈理想谈志向,子路每次都抢先发言,接过孔夫子的话茬。子路的发言却都是讲自己多么勇武,其次就是教别人如何变得勇敢,如何打架和打仗,等等,时常惹得孔夫子很尴尬很生气,有时气得孔子直言骂他:“好勇过我,无所取材”“野哉由也”!嫌他鲁莽和不谦虚。但孔子也很明白子路的为人,子路曾经也说过:“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子路可能不是一个儒雅型的君子,但他是一个耿直勇敢的性情中人,他坚持自己心中的正义。

上一篇: 《经典70后》序
下一篇: 鲁卡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