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器

作者: 一凡

1

鲁国,曲阜,郊外,大雪纷飞,黑蒙蒙的柏树林,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柏树林下,一间简陋的茅草房内,透出暖暖的红光,在红光弥漫的黑暗里,传来阵阵吟唱声,飘飘渺渺,时断时续!

“北风其喈,雨雪其霏。惠而好我,携手同归……”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我姑酌彼兕觥,唯以不永伤……”

……

室内,子贡、曾参、子夏、子张、有若、宰予、冉求、闵子骞等人,在相互道别。

子贡的酒杯高高举起:“夫子的学问,如万仞宫墙;夫子的德行,如日月般光芒!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说罢,子贡已是满眼泪光。

此刻,他想起了三年前,夫子弥留的那一刻。

夫子紧紧地抓住子贡的手:“赐啊!你怎么来得那么晚啊!”

子贡一时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两眼直直地看着夫子。

这两年,多重沉重的打击,已经使夫子面容枯槁,身心俱疲。

就在此前的两年时间里,孔子唯一的儿子孔鲤和最喜爱的学生颜渊相继去世,已年过七十的孔子在颜渊去世时大病了一场。生病期间,子路一直陪伴在他身旁,然而,子路随后也因为卷入宫廷内斗,而被敌人乱刀砍为肉酱,让夫子痛不欲生,觉得自己的人生也将要走到尽头,于是,赶紧召远在卫国为相的子贡回来。

帖子发出去以后,孔子整天倚门瞩望,今天,终于盼回了子贡!

孔子不禁低声吟唱起来: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

子贡听完,已是“五内俱催,无言而泣”。

七天后,孔子离开了人间。

每每想到这里,子贡总觉得内心有愧,这么多年来,陪伴他老人家的时间确实太少了。

明天,三年守孝期满,大家就要各奔东西了!子贡暗自决定,再在墓前陪伴夫子三年。

2

公元前495年,25岁的子贡拜孔子为师。

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出身于商人家庭,20余岁继承祖业开始经商,由于经营的是“国际业务”,所以,并没有像子路、颜回那样一直跟随在孔子身旁,而是经常到各国进行政商活动。

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子贡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子贡在孔子那里学习,离开后到卫国做官,又利用卖贵买贱的方法在曹国和鲁国之间经商……子贡的派头很大,乘坐四马并辔齐头牵引的车子,携带着束帛厚礼去访问、馈赠诸侯,所到之处,国君与他只行宾主之礼,不行君臣之礼。

从这里看,子贡既善于经商又精于为官,甚至还和国君称兄道弟,既富又贵的同时还没忘记经常去孔子那里打个卡充充电,这别说是在古代,就是放在今天也都是妥妥地属于“成功人士”!

因此,刚开始的时候,子贡的心态是飘的,最初的想法,无非是想在“国际名人讲堂”镀镀金,类似于今天的商界精英到“某某大学”进修个E-MBA。

据东汉思想家王充的《论衡·讲瑞》记载:“子贡事孔子一年,自谓过孔子;二年自谓与孔子同;三年自知不及孔子。当一年二年之时,未知孔子圣也,三年之后,然乃知之。”

这段话表明,子贡一开始拜孔子为师的时候,感到孔子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三年之后才慢慢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子贡是如何改变了自己对孔子的认知呢?

3

据《吕氏春秋·察微篇》记载:“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

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这段话的大体意思是:鲁国颁布了这样一条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其他诸侯国见到自己国家的子民沦为奴隶,可以自己先垫钱将他们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回到鲁国后,政府会从国库里面拿出大笔钱作为赎人的奖金。

有一次,子贡赎回一个沦为奴隶的鲁国人,但他却拒绝接受奖金。在子贡看来,一是自己不缺这点钱;二是为老师的母国赎人,应该帮鲁国节省这一笔开支;三是救人是做善事,不应该求回报。

孔子知道了却很生气,训斥子贡说:你觉得你很有钱是不是?你觉得不要国家的奖励,你的品德就高尚了是不是?君子做事,重在改变社会风气,引导老百姓向善,并不是为了秀你个人的私德。现在,鲁国富人少而穷人多,根据法律拿应得的酬金,这并不有损于你的品行;而你不拿酬金,那么从此以后,谁还会再为沦为奴隶的同胞赎身呢?

在孔子看来,子贡虽然做了好事,帮助了他人,但他把原本的道德标准提高了,并不是所有人都像子贡这样有钱,这就让道德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世人会为了保全自己,同时又不受道德谴责,选择视而不见。这样的做法从国家的发展来看是不利的。

其实,良好的道德是既不损伤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如果道德成为奢侈品,反而会让人们因无法企及而选择离道德更远。

子贡拜孔子为师的时候,正是孔子周游列国的第三年,一路上遭遇种种困难,而多次遇难,都是子贡跑来解围。而且,孔子周游列国,一众人等的开支费用,子贡是主要的经济支持者。

然而,孔子并没有因为子贡提供了大量的钱财赞助而减少对子贡的批评,因为,圣人畏“道”,众生畏“财”。

在孔子眼里,行君子之道才是每个学生的终极目标,对谁批评得越多,就说明对谁要求得越严,对谁要求越严,就说明谁离君子之道越近。

4

细读《论语》,发现子贡出现了43次,是孔子学生当中“出镜率”最高的,没有之一,而且多数都是挨批评!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也许子贡商人出身,讲究效率,做事总是想找捷径,寻求“秘笈”或者“标准答案”,可孔子一直都是让大家去“悟”,比如关于“道”这个问题,始终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于是子贡就问:“夫子啊!您的学问有没有简便方法,一个字或者一句话就能让我们奉行终身的呢?”

孔子说:“你是不是想说为‘恕’之道啊?记住,不要以自己的意愿去揣度别人!要知道,己之蜜糖彼之砒霜啊!”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说:我不要别人把意志强加于我,也不想把我的意志强加于别人。

这就好比原始森林中的大象,不吃别的动物,别的动物也不敢吃它。

孔子说:子贡,你做不到!

孔子说的是社会现实:你可以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但你怎么能保证别人不把他的意志强加给你呢?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孔子早就讲过,那就是“吾道一以贯之”,可是,“一”是什么?应该怎么去“贯”?孔子没有讲具体方法,这也是子贡和其他弟子困惑的地方。

什么是“一”呢?

《说文解字》: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翻译成白话:“一”就是开天辟地之初、万物形成之始,道立于一体化的浑沌,然后造化分出天地,化成万物。

由此看来,“一”是“天之道”,是大道,是符合大自然规律的道,而“人之道”是理念,理念难免有局限性,有时甚至是违背自然规律的。

5

子贡还是有一些小毛病的!

《论语·学而》:子贡问曰:“富而无骄,贫而无谄,何如?”孔子曰:“可也;不如贫而乐道,富而好礼。”

子贡问孔子,富贵之人不因为自己的富贵而骄傲自得,贫穷之人也不会因为贫穷而向他人讨好献媚,老师觉得这样的为人之道怎么样?

孔子回答说,这是恪守自己的道德本分,是可以的,但却比不上贫穷而乐于求道,富贵而又好礼的人。

子贡是商人出身的儒生,他立足实际,从社会现实出发,也或许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提出人们应该保持本分,不趋炎附势,不骄矜自得,并征求孔子的意见,问这样的人生追求怎么样。

孔子对子贡是了解的,明白子贡现在是“物质文明”已经极大地丰富了,将要追求精神世界的满足,其实,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是不论贫穷或者富有的,人人都有这个资格和潜力。

子贡的这点小心思孔子是清楚的,所以,每当子贡的小想法稍一露头就会被孔子敲打回去。

《论语·宪问》: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方”是“谤”的通假字,“方人”就是背后议论别人的是非长短,用司马迁评价子贡的话说就是“喜扬人之美,不能匿人之过”,也就是说子贡喜好评价人,却也心思单纯。

其实,司马迁对子贡是有所偏爱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共写了77位弟子,比传说的72位贤人还多了5位,全篇总共5000多字,而子贡独占1753字,再加上《货殖列传》和《孔子世家》中对子贡的描述,整篇《史记》对子贡的描写达到了4000多字。

孔子对子贡可没那么客气,他不屑于子贡的这种行为,直接开怼:端木赐,就你好是吧!背后里议论别人的是非长短,我可没那闲工夫!

“夫我则不暇。”夫子之言,一语中的!专心做好自己的事情,已经会感到光阴飞逝,时不我待,哪里还会有余暇对别人说长道短呢?

子贡的悟性是极高的,在孔子的点拨中不断地进步,举一反三,后来提出了君子如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些想法,得到了孔子的认可和称赞。

子贡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认识到了夫子的伟大,并成为夫子之道的宣传者和捍卫者。

《论语·子张》记载: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陈子禽是孔子的弟子陈亢。在《论语》中我们看到他曾经有两次问话,一次是问伯鱼,伯鱼就是孔子的儿子,陈亢问:“你爹有没有给你开小灶?(子亦有异闻乎?)”一次是问子贡,说“您只不过是谦恭而已,仲尼怎么能够贤过你呢?”(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因此杨逢彬说:“从他径称孔子为‘仲尼’而不称‘夫子’来看,至少此时还不是孔子的学生。”(《新注新译》)

这么看,子禽的水平确实不怎么样,所以对孔老夫子的境界不明了。他认为子贡贤于孔子,主要是被子贡的口才所折服。

子贡确实很能说,吐语如珠,辩才无碍,大家都对他非常敬佩。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记载,“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而且《淮南子·人间训》也记载,人或问孔子曰:“子贡何如人也?”曰:“辩人也,丘弗如也”。孔子也自认为自己的口才确实不如子贡。

但是,一个人的境界不是看他的口才来判断,而是看他真正的见地。

听了别人的赞叹,子贡并没有飘飘然,而是在纠正子禽: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子贡知道子禽说这些话,就像自己当年对孔子的认知一样,属于还没入门的那一类,根本认不清孔子的道德学问,所以才说出那种荒唐话。

于是,子贡教导子禽说:“孔老夫子的高度是普通人无法企及的,就像青天不可以用梯子爬上去一样。我怎么能跟夫子相比呢?”

6

公元前484年,也就是孔子周游列国的第十三个年头,齐国当权者田常突然进攻鲁国。

田常是谁?为什么突然进攻鲁国?

田常原不姓田,他的先祖是陈国的公子完。

公元前707年,陈国宫廷爆发政变,国君不断被杀,更换频繁。公子完无意于君位的争夺,为了躲避杀身之祸,于公元前672年投奔齐国,齐桓公把公子完封到“田”这个地方,所以,公子完改“陈”为“田”,他的后代就都姓田了。

上一篇: 豪气云天
下一篇: 蔡加尼克效应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