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说真话需要陈述动机的时候
作者: 穆涛一个撒谎者被抓住把柄,需要交代清楚为什么时,是难堪的,弄不好会身败名裂。而说真话,被要求陈述动机的时候,后果比难堪严重多了,身败名裂是稀松平常的事,颈上人头能否保住都要托老天爷的福。
中国大历史里,这样的人和事俯拾皆是。
汉代有一个文化人物,以说实话、说真话见长,却是平安一生,基本上福禄两全,这个人叫东方朔。东方朔所服务的上家,可不是脾气好的皇帝,而是汉武帝刘彻。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任用过十三位丞相,其中有七位不得善终,或被处死,或被赐自尽。
东方朔是一位值得研究和探讨的文化个例。
以一步险棋出头
《史记》这部书,把东方朔纳入《滑稽列传》,并不是司马迁的初衷。
司马迁比东方朔年长二十岁左右,基本是同代人。同代人之间不作正传,是中国史书写作的一个不成文的传统,原因是不方便下定论。司马迁在《滑稽列传》里只写了三个人,春秋时期的淳于髡和优孟,秦朝时的优旃。司马迁去世后,不知什么原因,《史记》散失《武帝本纪》《礼书》等十余篇文献,由稍后的经学大家褚少孙寻访名家,搜寻史料补缀完善而成。褚少孙在《滑稽列传》原有三位人物的基础上,又补写了六章,并作出专门说明,“褚先生曰:臣幸得以经术为郎,而好读外家传语。窃不逊让,复作故事滑稽之语六章,编之于左。可以览观扬意,以示后世好事者读之,以游心骇耳,以附益上方太史公之三章。”(《史记·滑稽列传》)
《史记》中的东方朔传,在褚少孙补写的六章之内。
班固在《汉书》中,给东方朔独立作传,而且篇幅较长,应该是对他特立独行性格的重视,他对东方朔的史评是“诙达多端,不名一行,应谐似优,不穷似智,正谏似直,秽德似隐”。(《汉书·东方朔传》)
褚少孙是汉成帝时期的经学博士,距东方朔的生活时代较近,他记写东方朔多以传闻记事。班固是东汉初年人,以史据资料述人。认识东方朔,把《汉书》和《史记》结合着看,人物更清晰全面一些。
东方朔是山东滨州惠民县人,西汉时称平原郡厌次县。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刘彻即皇帝位。当年十月诏令:“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汉书·武帝纪》)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遴选人才,由丞相到地方首长齐抓共管,“中二千石”是中央部委领导,“二千石”是郡守(省)级领导,“诸侯相”是诸侯国的丞相。东方朔被平原郡推举入朝,来到都城长安这一年,他二十二岁。
这一批人才由卫尉(九卿之一)属下的公车司马令统一节制,称“待诏公车”,意思是等待皇帝诏命的专家。“待诏公车”的第一份差使,是向皇帝做自我介绍,并把对国家治理的谏言写成册书上奏,称“公车上书”。汉武帝刘彻亲自批阅这些册书,事实上这是他广泛听取治国意见的一种方式,是汉武帝发明的中国式的政治民主。因为皇帝的重视,每一位待诏都是费尽心神撰写册书。
东方朔的上书最为显著,多达“三千奏牍”。当时纸张还没有发明出来,牍是写字用的竹简,或木片,相当于稿纸。每一页牍片大约可容下三十余字,三千奏牍,约九万余言。公车令派两名工作人员抬着东方朔的上书进宫的,汉武帝耗时两个月才读完。“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仅然能胜之。人主从上方读之,止,辄乙其处,读之二月乃尽。”(《史记·滑稽列传》)这段话中,记述了汉武帝读奏的认真细节,从最上面一页读起,需要停下来时,则在相应之处做一个记号,“人主从上方读之,止,辄乙其处”。就这样,两个月终于读完。
东方朔的“鸿篇巨制”并没有引起汉武帝的重视,《史记》中没有说明原因,班固在《汉书》中摘引了其中一段自我介绍的话,算是揭开了谜团。问题出在东方朔的文风不实在,过于粉饰自己,“朔文辞不逊,高自称誉”。(《汉书·东方朔传》)
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阵之具,钲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又常服子路之言。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臣朔昧死再拜以闻。
——《汉书·东方朔传》
东方朔的“高自称誉”让自己吃到了苦果,很长时间被闲置。史书中没有交代时间,用的是“久之”这个词,或许是一年,或许是两年。东方朔坐不住了,为了得到汉武帝的重视,他铤而走险,做了一件很出格的事情。棋手但凡下险棋,一定是到了迫不得已的时候,拼一下最后的输赢。
东方朔使出的这一颗惊险棋子,让他赢得了政治生命。
汉武帝有一个“皇家艺术表演团”,成员全部是侏儒,这些人也是郎官待遇,与“待诏公车”一样,月俸一囊粟,钱二百四十,东方朔对此颇有微词。这一天,他走进艺术团工作室,吓唬侏儒们说:“你们这些人大祸临头了,皇上认为你们于朝廷无益,耕田力作不及旁人,身处官位不能治民,从军上战场不能杀敌,于国于民没有一点用处,白白浪费衣服粮食,皇上今天要把你们全部杀掉。”侏儒们被这番话吓傻了,哭泣不止。东方朔接着说:“皇上过一会儿要从这里经过,你们快叩头请求免死吧。”汉武帝经过的时候,见这些人跪在路边,哭成一片。弄清原委之后,着人宣来东方朔,严肃责问这样做的理由。
朔绐驺朱儒,曰:“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军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欲尽杀若曹。”朱儒大恐,啼泣。朔教曰:“上即过,叩头请罪。”居有顷,闻上过,朱儒皆号泣顿首。上问:“何为?”对曰:“东方朔言上欲尽诛臣等。”上知朔多端,召问朔:“何恐朱儒为?”
——《汉书·东方朔传》
东方朔为自己说的话陈述动机的时候到了。
对曰:“臣朔生亦言,死亦言。朱儒长三尺余,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臣朔长九尺余,亦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朱儒饱欲死,臣朔饥欲死。臣言可用,幸异其礼;不可用,罢之,无令但索长安米。”上大笑,因使待诏金马门,稍得亲近。
——《汉书·东方朔传》
东方朔的回答,都是积压在心底的实话,因而自带三分理直气壮。但机智有趣,诙谐守度,一下子拉近了汉武帝与他的心理距离。
臣东方朔活着这么说,死也这么说。这些侏儒身高三尺,月俸一袋粟,钱二百四十。我身高九尺,也是一袋粟,钱二百四十。侏儒能撑死,我能饿死。如果皇上认为我可用,请提高我的生活待遇。如果不可用,请放我回家,不要让我在此白白浪费长安城的粮食。
东方朔的话讲得很巧妙,只是拿自己的身高和收入与侏儒比较。但弦外之音是,我是以“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特诏入宫的国家人才,却与倡优同等待遇,这就是皇帝的人才政策吗?还有一点挺重要,只说提高生活待遇,“幸异其礼”,没说提拔的话。跟皇帝直接要官,基本不会有好下场。
汉武帝开始喜欢他了。东方朔自此之后升职“待诏金马门”,这是一步有实质价值的跨越升迁。公车署在理论上是皇帝的文化参谋团队,却是在外围,连面见皇帝的机会几乎都没有。金马门署是内廷承值,是近侍,类似于机要秘书。“金马门者,宦署门也,门傍有铜马,故谓之曰金马门”。(《史记·滑稽列传》)
隔空猜物
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让东方朔在汉武帝心中有了重要位置。
汉代宫廷中流行一种高手之间的智力游戏,融奇门心法和占卜数理于一炉。这种游戏是专业级别的,普通人玩不了,古代称为射覆,用今天的话讲,叫隔空猜物。射覆是古代星占术“大六壬”中最深奥的一种,“六壬以射覆为先锋,奇门以克应为微妙”。基本方法是用盂、盆、罐一类器具,覆盖住一种物体,星象师运用八卦和五行原理隔空辨识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死活等。汉武帝对这种游戏很着迷,并且别出心裁,不断增加难度。让一个人待在一间屋子,星象师在另一间屋子,隔空说出人的性别、衣着、颜色、站立或坐卧、年长或年幼。或在墙的那一边摆放一盆植物,星象师在墙这边,说出植物的名称、几茎几枝、花开几朵。
《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也写到射覆,但已衍化为筵席间的行酒令。曹雪芹借宝钗的嘴,说出了古今的差异:“宝钗笑道:‘把个酒令的祖宗拈出来。射覆从古有的,如今失了传,这是后人纂的,比一切的令都难。’”
这一天,汉武帝召集多位宫廷星象师在一起射覆。预先把一只壁虎(守宫)藏在盆盂之下,把所有星象师都难住了,没有一个人射中。东方朔在一旁自荐说:“我研究过《易经》,请允许我试试吧。”于是以蓍草布置卦象,之后禀奏说:“臣以为是龙,却无角,是蛇又有足,擅长在墙壁上跂跂而行,脉脉而视。此物不是壁虎,就是蜥蜴。”汉武帝说:“善。”于是赐帛十匹。接下来又射覆多次,连续射中,每次均获赐帛缯。
上尝使诸数家射覆,置守宫盂下,射之,皆不能中。朔自赞曰:“臣尝受《易》,请射之。”乃别蓍布卦而对曰:“臣以为龙又无角,谓之为蛇又有足,跂跂脉脉善缘壁,是非守宫即蜥蜴。”上曰:“善。”赐帛十匹。复使射他物,连中,辄赐帛。
——《汉书·东方朔传》
守宫是壁虎的一种,颜色玄青,体态巧小,是古代宫廷中的隐秘豢养之物,用以验证宫女的贞洁。据传说,此物的身体长到一定阶段,便在食物中混搭配以朱砂,渐渐朱砂增量,直至完全以朱砂为食,小壁虎们就中朱砂毒而终其生命了。肢体经过密闭阴干,不能受光亮,之后研磨成粉,称为守宫砂。女子入宫的最初几天,须接受一系列体检,贞洁是其中一项,检验合格,在其手臂的某个穴位以守宫砂涂点成痣,称守宫痣,相当于盖了一个已检验的章子。以后一旦有了男女交娱之事,守宫痣则自行消失。这个说法,只是民间风闻,未见史料记载,属于小说家言,也不知道靠谱不靠谱。
射覆事件之后,东方朔就常侍汉武帝左右了。
三件天大的事
东方朔的了不起之处,是直言上谏汉武帝的三件私事。天子的私事,比公事都要紧,真真是天大的事。
第一件,力阻修建皇家园林上林苑。
汉武帝刘彻十六岁即位,雄心勃勃,当年就面向全国征召数百位“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入宫,组建成自己的文化参谋团队。这批人也称“贤良文学”。汉代的文学一词跟今天的含义不太一样。今天的人,把文章或小说、诗歌写成规模了,就称文学家。汉代的含义是以文成学,既饱学又见解出众的人。即位之初的刘彻自知羽翼待丰,此时也受制于皇太后,国家政务之事跟大臣们一样,须“奏事东宫”,因而收敛锋芒。但他韬光养晦的方式是积极的,一是“微行”,二是“狩猎”。
微行就是微服出访,做民意调查。从西安周围现存的池阳宫、黄山宫、长杨宫、宜春宫四处遗址来看,汉武帝当年把长安城周边的四个县——三原、兴平、周至、长安基本都走遍了,“北至池阳,西至黄山,南猎长杨,东游宜春”,这四个行宫,都是刘彻当年“微行”的驻跸之处。
每年八九月间,是汉武帝的狩猎季,但此时也是秋作物的成熟时节,汉武帝狩猎的地方在终南山脚下,正是因为醉心于狩猎,第一件私事就被引发出来了。
汉武帝狩猎也是微服,不敢暴露天子身份,“常称平阳侯”。虽然是微服,但毕竟是皇帝出行,随员以及猎友众多,“与侍中、常侍、武骑,及待诏陇西北地良家子能骑射者,”约几百人的队伍,夜里八点半从宫中出发,“漏下十刻乃出”,次日早晨到达终南山下,在庄稼地稻田中纵马追逐鹿、野猪、狐狸、兔子,还有过与熊肉搏的经历。“旦明,入山下驰射鹿豕狐兔,手格熊罴,驰骛禾稼稻粳之地”。
关于“漏下十刻”这个出发的时间点,需要做一点解释。古人夜漏计时,从黄昏六点开始,每个时辰八刻,相当于每小时四刻,每刻十五分。以此计算,“漏下十刻”为夜里八点三十分。
中国古人计时讲时辰,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以后,称中式计时为大时,西式为小时,大时一昼夜十二,小时一昼夜二十四。
如此规模的狩猎,践踏毁坏了大量农田以及待熟的庄稼,进而激起民愤。老百姓集体上访,“民皆号呼骂詈,相聚会,自言鄠杜(今西安市鄠邑区)令”。县令赶到现场,也不知内情,慑于狩猎的大场面,请求谒见平阳侯,但遭到外围警卫侍从的傲慢拒绝。县令大怒,拘捕了几名“非法分子”,审讯时见到宫廷内侍物品,才知道狩猎者是汉武帝,拘捕的几名侍卫验明身份后被释放。“令往,欲谒平阳侯,诸骑欲击鞭之,令大怒,使吏呵止,猎者数骑见留,乃示以乘舆物,久之乃得去。”县令不敢怠慢,将此事逐级紧急上报至丞相。丞相首先安排加强沿途安全保卫工作,之后又几经调整,做出了制度性决定,将阿房宫以南、周至县以东、宜春宫以西的三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登记造册,规划建设上林苑。“举籍阿城以南,盩厔以东,宜春以西,提封顷亩,及其贾直,欲除以为上林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