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与现实纠缠下的荒诞

作者: 杨林鸿

读康坎的小说,你会发现他在力图摆脱小说创作的传统模式,行文更加自由、恣肆。在他的小说中你读不到那些中规中矩的东西,却有一种年轻作者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康坎无所顾忌,但却是真诚的,笔端流淌着对生活、对人生、对社会的理解和阐释。他的胸怀是敞开的,他的小说就像一座没有围墙的花园,一种神秘感吸引着你走进去,花园的花未必多么奇特,但是,你能从里面嗅到和其他花园不同的信息。康坎的短篇小说《从饥饿艺术家到清源山野人》(刊于《作品》杂志2023年第4期),就给了我这样的感觉。

康坎把卡夫卡的手稿及其小说《从饥饿艺术家到清源山野人》和“我”去清源山探寻野人这毫不相关的故事,利用自己的丰富想象,用荒诞的梦与现实的纠缠和敏锐的思辨色彩,穿针引线,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独特的小说世界。康坎试图用小说这一形式来传递他的人生观和哲学观。我们能从他的文字中读到他内心想要表达的情怀和腔调。他对世事的看法就存在于字里行间。如:“凌晨被一团任意拼凑而成、毫无道理的梦搅得说不上滋味;醒来时才感到神魂颠倒。”“这项任务的伟大与荒诞注定了探秘过程必然也是近乎伟大与荒诞的”“我日复一日地在得意、兴奋与近乎狂热中出门,又日复一日地在疲惫、猜疑与自怨自艾中回到房间。”“我因发烧而惊醒,明白自己的野心在梦中原形毕露。与其说,我对那份百年弥足珍贵的手稿朝思暮想,不如说余勒导师的期待更使我不甘就此失败。我渴望做英雄。”“夜晚实际上并没有这么恐怖,使它显得恐怖的同样是阴影、重复、庞杂、不谐调、我的不熟悉与胆小。”……这些耐人品味的句子富有哲学意味,更有思辨的色彩。这在一个年轻作者的文本中出现,真是难能可贵。也许,作者的年轻会让他的哲学观和世界观不成熟,但他的积极探索是富有成效的。

人生就是一种探秘的过程,比如找工作、失业、碰壁、爱情、婚姻、家庭等,比如成长、衰老、孤独、伤感、抑郁、痛苦等,比如自由、美好、谎言、欺骗、丑陋等。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必经的。我们都要独自承担岁月在心灵和身体上的刻痕。康坎用一腔沸腾的热血,写就了自己眼中和心灵里的青春以及青春中的挣扎与无奈。

读康坎的小说,有一种快意的感觉。他说出了自己想表达的思想,说出了年轻人想说而没有说出的话。没有左顾右盼,没有瞻前顾后。也许他内心是孤独的,所以他就写出了他的感觉。在孤独中我行我素。“我”对清源山野人的探索,其实就是一个人生挑战的过程,挑战着现实中的秩序和小心翼翼遵守的生活规范。“我”宁愿失去安全感,也要做出不同凡响的事情,目的无非是要发现自我、反省人生、重塑生命。探寻的过程,历经风险,但是却实现了价值。小说从外国的“饥饿艺术家”到中国的“清源山野人”,跨度久远,所处的环境各异,但是命运的处境却是一样的:与社会格格不入或被社会孤立。换句话,就是他们都是孤独的,被异化的个体。与其说是一部小说,不如说是作者对人生的探索与阐释。作者以这样的文本,为我们展现了“我”的探索世界的过程。那些荒谬的梦,那些不堪的现实,那些摆脱不了的纠缠,是作者对这个世界的失望和无助。

康坎的《从饥饿艺术家到清源山野人》是跳跃性思维。从一件事跳到不关联的事,合情合理,毫不突兀。语言的张力,以及不时冒出的精彩的哲理句子,总是让人不由自主深陷其中。康坎依靠富有思辨力的文字,传递他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哲学理念。“寓言的创造总是先于对其寓言的理解,故事本身或许比故事的命意更为重要。”这是康坎对这部小说的最后总结,更是他对世界、对人生的阐释。我们有理由相信,康坎会以此基础,构建出一幅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小说风景,这幅风景值得我们去看、去探索、去品味,去研究。

责编:周希言

上一篇: 长生不老的人活成了一条狗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