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谷会盟
作者: 一凡[按]有人说,夹谷会盟是孔子的高光时刻,我看未必。如果从世俗的角度看,孔子五十多岁的时候,一年之内由“素身”完成了仕途上的“三级跳”,从中都的地方长官直升卿位,出任大司寇,继而主持夹谷会盟,这的确是孔子一生中唯一一次获命为卿的履历,也是他与平治天下的政治抱负贴得最近的“高光时刻”。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也说,齐景公发起这次会盟是因为惧怕孔子重用于鲁,对齐国构成威胁。但是,真实的历史却远没有这么简单。这是一次牵涉两个超级大国、五方外交利益的复杂政治事件,那么“夹谷会盟”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泰山为五岳之长,傲然屹立于广袤的华北平原之东,她北接济南,东连淄川,南带曲阜,绵延数百里,是古代齐鲁两国天然的国界屏障。
顺着泰山余脉一路向东,群山起伏,层峦叠嶂,山崖上的古城墙遗址依稀可见。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却可纵马驰骋,这里是淄博博山和济南莱芜的交界处,也是齐鲁两国的交界处。
山下有一座古村,村内石板路通畅,石墙俨然,古朴之风犹存。一条小河从村中穿过,岸垛口南侧不远处,一座“夹谷会盟遗址”牌坊映入眼帘,孔子石像雕塑矗立面前。
这里就是“夹谷村”。
“夹谷村”地处莱芜至新泰通道的咽喉地带,是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其东南面有笔架山,西北面有龟寨山,东北方有大盘顶,形成了“进可攻,退可守”的天然屏障。
据《东周列国志》记载,“齐鲁夹谷会盟处”的地点在当时的“齐鲁界上,夹谷山前”。
清代《续修莱芜县志》中发现了“旧志谓县治西南三十里,连新泰县之夹谷峪,春秋定公十年,公会齐侯于夹谷,即此”的记载。
此处无疑就是2500多年前齐鲁两国“夹谷会盟”的旧址了!
1
强大的齐国为什么突然之间要和比较弱小的鲁国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呢?
这事要回溯到两国会盟的六十多年前来看。
在上一篇《偪阳效应》中我们讲到,公元前 563 年,晋悼公召集宋、鲁、卫、曹、莒、滕、薛、杞、小邾国的国君以及齐国世子,与吴王寿梦在柤集会。
也就是说,六十多年前晋国一支独大,是名副其实的“春秋霸主”,齐鲁宋卫等国都是晋国的“小弟”。
“春秋霸主”是咋回事?
简单地说,“春秋霸主”就是诸侯之长,有点类似于“国际轮值主席”,但比“轮值主席”管得更宽,权力更大。
权力有多大呢?
大到直接以周天子的名义号令诸侯,也就是“尊天子以令诸侯”。
那,周天子愿意吗?
或者说成为霸主需不需要周天子的承认呢?
“周天子”本来就是华夏共主,是所有诸侯国臣民的精神领袖,怎么混到这种地步了呢?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首都从镐京(今西安)东迁到了洛阳,历史进入东周时代。
由于西周时期持续内乱,再加上外族入侵,原本强大的西周逐渐没落,到周平王时期,镐京已经待不下去了,不得不把首都东迁到洛阳,这样,就使得王室直接控制的区域范围急剧缩小,已经没有足够的财力来养活庞大的军队,虽然还是各诸侯国臣民的精神领袖,但没有了精良的军队,也就没有了实际的掌控权。
打个比方,一个班的班主任病了,学校暂时又没有多余的老师来替代,只好让老师带病工作,老师精气神不足,全班调皮捣蛋的学生由谁来管呢?那就选一个能镇得住的班长来管吧!这个班长就相当于“春秋霸主”。
“霸”听起来好像蛮不讲理的样子,其实,“霸主”最初应该是“伯主”,“伯”就是兄弟间的老大嘛!大家互相之间是平等的。但后来这个“班长”越来越蛮横,“伯主”就逐渐音变成“霸主”了。
由于“霸主”的地位越来越高,实惠也越来越大,所以,人人都想来当这个霸主。
第一个真正的“霸主”就是齐桓公,他执政期间重用管鲍,强军富民,九盟诸侯,三平晋乱,平复卫国,驱逐戎狄,确实替周天子“操碎了心”,在历史上也赢得了不错的口碑。
齐桓公去世后,“霸主”的地位就落到了晋国,晋文公成为新任的霸主。
晋文公之后,楚国想替代晋国成为新任霸主,因而,晋和楚之间就产生了矛盾,这才有了“偪阳之战”(虽然不是主要战役,但却有着重要意义)。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62年,也就是“偪阳之战”发生的第二年,鲁国世卿季武子就联合孟孙氏、叔孙氏两家瓜分了鲁国公室的军队,与自家的私兵混编,把国家的武装力量变成了卿族的私产。
季孙氏的行为妥妥的就是“僭越”,但是,“尊天子以令诸侯”的晋国却视而不见,这里面肯定有道道,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晋国霸主要么是吃了别人的好处,要么就是实力不行,管不了,虚为霸主。
最大的可能是,在“逼阳之战”中季孙氏和晋悼公达成了某种共识,才使得季氏敢于为所欲为。
到了公元前537年,以季氏为首的“三桓”又进一步侵吞了鲁国公室的郊遂之地。季氏独得一半儿,孟孙氏和叔孙氏各拿到了四分之一。(四分公室,季氏择二,二子各一,皆尽征之,而贡于公——《左传·昭公五年传》。)
到了这个地步,鲁君不但彻底丧失了军政大权,甚至在经济上也必须仰赖“三桓”的贡给方能勉强维持。在位的鲁昭公既不甘心沦为三桓的傀儡,又苦于公室虚耗,无兵无粮,不得已,只能在公元前517年使出“借刀杀人”之计。
鲁昭公集合了对季氏宗主季平子心怀不满的季氏庶孽以及郈孙氏、臧孙氏的力量来反击三桓对鲁国公室的压迫,结果却惨遭三桓联手驱逐,“一国之主”不得不四处“政治避难”。
公元前510年,流亡在外的鲁昭公因病去世,他的弟弟公子宋被立为新君,这就是鲁定公。
鲁定公也不甘心成为三桓的傀儡,所以,只能在隐忍中寻找机会。
公元前502年,鲁定公锁定了孔子。
司马迁说,鲁定公非常器重孔子,对他表现出了极大的信任。公元前502年这一年内,鲁定公就让孔子完成了仕途上的“三级跳”,从中都的地方长官直升卿位,出任大司寇。[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春,及齐平。夏,齐大夫黎鉏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乃使告鲁为好会,于夹谷——《史记·孔子世家》。]
司马迁还说,孔子在鲁国受到重用的消息,引起了齐国的恐慌。为了预防鲁国在孔子的治理下日渐强大,齐国大夫黎鉏建议齐景公向鲁国发出夹谷会盟的邀请。
《史记》中的这种说法,乍一看好像没有问题,但仔细想一想又觉得有些不妥:鲁定公重用孔子,明显是对着三桓来的,最应该引起恐慌的应该是三桓才对啊?怎么会引起八竿子才勉强能打得着的齐国恐慌呢?
这其中会不会还另有原因呢?
2
齐国“恐慌”的,并不是孔子的上位,而是另有原因。
齐桓公(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去世之后,他的几个儿子为了争夺王位,打得不可开交,使得齐国内乱几十年,民不聊生,国力衰落,齐桓公所创立的霸业告终。
齐国内乱一直持续到齐景公即位,才算安定下来。
齐景公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需要重点介绍一下。
齐景公(前547年—前490年在位)执政时间长达58年,是齐国国君中在位时间最长的。
齐景公既精通治国之道,又懂得贪图享乐。作为君主,他不愿放弃其中的任何一个,与此相应,他的身边就必有不同的两批大臣,一批是治国之臣,一批是享乐之臣,齐景公也和历史上许多有为君主一样,深谙治国用人之道。齐景公在位的58年间,国情相对稳定,国力得以恢复。
但是,齐景公绝对不想只当一个平庸的享乐之王,他也想像他的先祖齐桓公那样,建立起齐国的万世霸业,而且这个想法在他即位之初就在大脑中回荡,他是一个不甘人下的野心家。
据《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
齐侯、卫侯、郑伯如晋,朝嗣君也。公如晋,至河,乃复。取郠之役,莒人诉于晋,晋有平公之丧,未之治也,故辞公。公子遂如晋……晋侯以齐侯宴,中行穆子相。投壶,晋侯先,穆子曰:“有酒如淮,有肉如坻,寡君中此,为诸侯师。”中之。齐侯举矢,曰:“有酒如渑,有肉如陵。寡人中此,与君代兴。”亦中之。
“昭公十二年”是哪一年?
“昭公十二年”是指鲁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这是齐景公即位的第十八年。
上面这一段大体意思是说:
公元前530年,齐、卫、郑、鲁四国国君相约前去晋国,对新任元首晋昭公表示祝贺,结果,晋国对齐、卫、郑三国国君表示欢迎,而独不准鲁昭公入境,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在两年之前,也就是公元前532年,鲁国伐莒,攻占了“郠”这个地方。晋国认为,鲁伐莒国属于“不义之战”,作为霸主,要代表周天子对鲁国进行惩戒,拒绝鲁昭公入境算是“薄惩”一下。
看来,“霸主”还是有个性的。
接下来,晋昭公大摆筵席,对齐、卫、郑三国国君表示热烈欢迎。
宴会进行到高潮,是大家玩投壶游戏。
什么是“投壶”呢?
投壶是从先秦时期一直延续至清末的中国传统礼仪和宴饮游戏,投壶礼来源于射礼。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宴请宾客时的礼仪之一就是请客人射箭。那时,成年男子不会射箭被视为耻辱,主人请客人射箭,客人是不能推辞的。后来,有的客人确实不会射箭,就用箭投酒壶代替。久而久之,投壶就代替了射箭,成为宴饮时的一种游戏。
晋国主持投壶仪式的相礼是晋卿荀吴(史称中行穆子),他唱完《投壶辞》说:“如果能投中,就祝愿我晋国能够长期为诸侯之主。”(寡君中此,为诸侯师。)
结果,晋昭公果然投中了,座席上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轮到齐景公投壶了,只见他手持羽毛箭,口中唱道:“霸主轮流坐,明日到我家!”(寡人中此,与君代兴。)
众人听后,满脸愕然。
大家都看得明白,经过景公十八年的治理,齐国的国家治安基本恢复了正常,国力正在蒸蒸日上,因此,齐景公说话就有点飘了,或者说,齐景公根本没把晋昭公这棵嫩葱放在眼里,就是想要挑战一下带头大哥的地位。
齐景公之所以敢说这个话,是因为他看到了晋国内部存在着极大的矛盾,也就说现在的晋昭公徒有其表,根本就压不住权力争夺的内流涌动。
此时的晋国,实权由六卿把持,六卿即范氏、中行氏、智氏和韩、赵、魏三家。事实也是如此,后来六卿互撕,剩下韩、赵、魏三家,再后来就是三家分晋,这些都是后话。
齐景公这趟没有白来,一眼就看穿了晋国内部的矛盾。
但是,齐景公高兴得还为时过早。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此时的晋国毕竟还是“万乘之国”,齐景公想要盖过晋国,还须等待时日。
3
齐景公终于等来了他的机会!
公元前506年春,蔡国国君蔡昭侯向晋国哭诉冤情,请求晋国召集会盟,联兵伐楚。
蔡昭侯为什么会向晋国“哭诉冤情”呢?
事情是这样的:三年前,蔡国国君蔡昭侯带着两个玉佩和两件裘皮大衣到楚国访问,他把其中的一个玉佩和一件裘皮大衣奉献给了楚昭王。
楚昭王穿着这件裘皮大衣,戴着玉佩,热情招待蔡昭侯。蔡昭侯也穿戴着同款的裘皮大衣和玉佩接受宴请。楚国令尹(相当于宰相)子常看着眼馋,向蔡昭侯索要裘皮大衣和玉佩。
蔡昭侯舍不得给,结果被子常扣留在楚国三年。
堂堂一国国君被扣在了楚国成为阶下囚,蔡昭侯肯定咽不下这口气。晋国不是“霸主”吗?有什么不平之事肯定要请霸主出来主持公道啦!
其实,在春秋大国中,楚国一直是晋国争霸的主要对手,可是,由于连遭几轮王室内讧,国力耗散,因此,奸臣当道也就在所难免。楚国令尹子常不光是虐待蔡昭侯,其他许多小国如陈、顿、黄、胡等,也都不同程度地遭受过子常的索贿和羞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