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贺知章

作者: 彭玉平

若论名气之大,唐代诗人中排在第一位的应该是李白。贺知章的名气要小一点,但他的那首著名的《回乡偶书》,大家一定很熟悉。诗歌是这样写的: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诗歌说我很小就离开了老家,在外面闯荡江湖,年龄很大了才退休回到家乡。我说的虽然还是满口的家乡话,但出去时是个青春少年,回来时已经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了。乡里的小孩子平时见来见去的都是几个熟人,如今忽然见到一个不认识的老爷爷,就问他是哪里来的客人,要到谁家去呢?贺知章当然知道自己可不是家乡的客人,而是主人回来了,但对儿童的这一番问话,还是觉得很有感慨,真是时光匆匆,所以信笔就写下来这首诗歌。

与李白相比,贺知章在唐代诗人中的地位,那真的不算高,但如果要论具体作品的影响,贺知章的这首《回乡偶书》,在唐诗中也完全称得上是鼎鼎大名的作品了。

贺知章生于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天宝三年(744)去世,如果按照虚岁来算的话,贺知章活了86岁,在唐代诗人中绝对是高寿的了。《回乡偶书》这首诗写于什么时候呢?就是写于天宝三年,也就是贺知章去世的这一年,这一年同时也是他退休的一年,实际上他退休没多久就去世了。

贺知章的老家在现在浙江的绍兴,当地的景点中即有“贺知章故居”。他回到老家,小孩子不认识他,但他熟悉村边的镜湖,所以他又写下了“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回乡二首》之二)两句诗。数十年在外面任职,家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那清清的镜湖水,还是老样子,看着亲切。现在闻名遐迩的绍兴黄酒,据说当初就是用镜湖水酿造的。

贺知章资格很老,他是老牌的进士,在武则天证圣元年(695)考上进士,又长期在唐玄宗身边任职,除了陪同皇帝饮酒赋诗,当时国内外的一些重大政治问题,唐玄宗也经常征求他的意见,属于典型的“近臣”。你想如果不是近臣,也不会到86岁才退休。而且贺知章的退休也是在他一再提出申请后才被批准的,可见他在唐玄宗眼里的重要性。

这么重要的人,退休就不是一个普通的事情,而是一个“事件”了。一个盛大的送行酒会当然不能少,而且这酒会由皇帝来召集,来的官员级别之高数量之多,大家可以想象了。因为贺知章也是当时闻名于世的诗人,所以,唐玄宗也倡议大家赋诗相送,唐玄宗自己带头写了一首《送贺知章归四明》,最后两句是“独有青门饯,群英怅别深”,青门是当时大摆筵席的地方,具体来说应该是指唐代长安东门外面的长乐坡,诗歌把与贺知章依依惜别的情谊写得非常深厚。

这个“群英”肯定是很多人了,其中就有李白。李白不仅参加了当时的饯别酒宴,而且写了一首《送贺监归四明应制》。看到“应制”两个字,我们就知道这是唐玄宗的命题作文了。这诗写得怎么样?老实说,不怎么样。但最后两句写得还可以,他说:“借问欲栖珠树鹤,何年却向帝城飞。”什么叫“珠树”呢?就是传说生长在昆仑山仙境中的树,那是千古不死之树;“帝城”当然是说唐代的都城长安了。这诗一方面祝愿贺知章如栖居在珠树上的仙鹤一样,长生不老,另一方面更期待贺知章有朝一日再次回到京城。

你说贺知章都86岁了,李白居然还期待他重回京城。如果没有特别深厚的感情,这样的话会感觉有点虚假。但李白可不是一个愿意说假话的人,像李白这样的人,让他说假话,简直就是让他受罪。换句话说,那个说假话的李白一定是个假李白。

我们现在了解的情况是:李白除了写了这首“应制”诗为贺知章送行,私下还单独送了贺知章一程,送到哪里呢?阴盘驿,这地方在长安东边五六十里路开外了。现在的李白诗集中有一首《送贺宾客归越》,据说唐写本把这诗歌题目写成《阴盘驿送贺监归越》。你说,李白既参加了唐玄宗召集的长乐坡饯行,写了专门的应制诗,又私下送了几十里路,看来李白与贺知章的关系真是铁得很。我刚才说李白为贺知章送行的应制诗写得很一般。但这次送到阴盘驿后写的《送贺宾客归越》,我觉得写得很有李白诗独特的风采。诗歌是这样写的:

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

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这个镜湖是绍兴标志性的景观,前面我们说到贺知章回去写的诗就有“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可见李白是很懂贺知章的心事的,他想你贺知章回到老家,在波光粼粼的镜湖上驾舟出游,那种畅快劲,我不在现场都能想象得到的。

这首诗后两句是用了一个关于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典故。王羲之也是现在的绍兴人,绍兴以前叫山阴。根据何法盛《晋中兴书》的记载,说山阴当地有个道士很会养鹅,而且一养就是一大群。有一天王羲之看到一大群摇摇晃晃的鹅走过来,流露出很兴奋的神情。道士倒也机灵,就对王羲之说:“您如果能帮我写一部《黄庭经》,我这一群鹅就全送给你。”你说写字对王羲之来说算什么呢?王羲之笑着说:“这好办,可不许反悔!”王羲之很快挥笔就把一部《黄庭经》写完交给了这个道士,然后把一群鹅用笼子装好都拿回去了。这故事里说的是一个道士,《黄庭经》又是一部道家经典。李白显然要按照贺知章的思想兴趣去写了。因为李白很清楚,贺知章要求退休的理由就是要去做一个道士。据《新唐书》的贺知章传,说他在退休前,曾经大病了一场,梦里到了天帝居住的地方,这一梦就是好几天,几天后终于醒过来,贺知章隐隐感觉这应该是天帝对他的召唤了,所以再次跟唐玄宗说:“我希望能做个道士,回到家乡去,请恩准。”贺知章提退休的事情不是一次两次,唐玄宗这次觉得这么大年纪了,再执意挽留,好像也不人道,所以就同意了,并把贺知章的老宅改为“千秋观”,满足了贺知章要做一个道士的愿望。

你看,这李白给贺知章写的诗,字字句句都是贴着贺知章的心事去写的。我们是不是一直觉得李白是高傲的人?那个眼高于顶、目空一切的李白,那个“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一般狂傲的李白,才是我们印象中好像已经定型的李白。这么狂傲的李白为什么一面对贺知章就那么柔顺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要看一首李白的另外一首诗,那是在贺知章去世三年(747)之后写的,题目叫《对酒忆贺监》,诗歌有两首,第一首如下: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今为松下尘。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四明是山名,据说此山的峰有四个洞穴,如接天上日月之光,所以称为四明山,这山就在绍兴。贺知章曾经自号“四明狂客”,而“季真”是他的字,所以开头两句就写出了贺知章的籍贯以及文采风流的狂士形象。“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就是说两人初次见面,贺知章认为李白那么超凡脱俗,一点也不像俗世中的人,倒好像是从天上被贬谪到人间的神仙似的。他们认识以后,经常在一起喝酒、聊天、写诗,但现在贺知章已经去世,化为松树下的一抔黄土了。如今在当年贺知章“金龟换酒”的地方,想起这一切,一时情感涌动,泪水湿透了手巾。你看这李白不是一般的感动伤心,而是那种动了真情的伤心。

伤心的原因诗歌里隐隐约约写了一些,如贺知章称他为谪仙人,曾经“金龟换酒”等等。其实李白在这首诗前还写了一段小序,读了这个小序,我们可能理解得更清晰一些。序言说:

太子宾客贺公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因解金龟换酒为乐。没后对酒,怅然有怀,而作是诗。

太子宾客是贺知章曾经的官职,属于正三品,官阶比较高。紫极宫是道观名,也就是老子庙。唐代信奉道教,所以奉老子为道教始祖,天宝二年(743),朝廷下诏书,除了西京和东京的老子庙各有称呼,西京长安的叫“太清宫”,东京洛阳的叫“太微宫”,其他地方上的老子庙统一改为“紫极宫”。李白可能是为了突出贺知章的道教情怀以及李白与贺知章两人的道教因缘,所以专门把“紫极宫”强调了出来。

但我觉得李白的说法可能有故意掩饰的痕迹,里面有许多语焉不详的地方。我觉得孟棨《本事诗》的记载好像更可信一些。我们来看孟棨怎么说:

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

为什么我觉得孟棨的记载靠谱一些呢?至少有下面几个原因:

第一,李白与贺知章在紫极宫初次见面的可能性极小。李白当时虽在江湖诗名不小,但初到长安,也不可能受到多大关注,所以独自居住在旅馆中的可能性很大。

第二,贺知章是诗人,诗人总是偏爱诗人,所以“首访”的可能性很大。首访不首访看上去只是一个时间先后问题,但对于尚处于被冷落阶段又满怀着理想的李白来说,首访仿佛是他到长安后遇到的第一缕阳光。

第三,贺知章称李白为“谪仙”的原因与李白为人为诗的风姿特异有关。贺知章去拜访李白,当然先见到人,一看李白这人就气度不凡,跟普通人很不一样,心里肯定就有了别样的感觉。再读李白的《蜀道难》,那是一边读一边赞赏,其实就是认为《蜀道难》是仙人仙作。《蜀道难》是李白的名作,一开头就气势不凡:“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李白在长安写给入蜀朋友的诗歌,一方面写了蜀地奇峻的山势,另一方面写了蜀道的艰难和险恶,把历史、现实与神话交错在一起写,确实写得极有气势。贺知章要看李白的诗歌,李白拿出这一篇,当然是自己很得意的作品了。难怪贺知章还没读完,就已经反复赞叹了。我们现在当然知道在中国诗歌史上,贺知章的名气没有李白大,可在当时,贺知章的名气要远在李白之上的。而且贺知章生于659年,李白生于701年,两人年纪相差40多岁,一个资深前辈如此称赞自己,李白肯定是非常非常感动的。

第四,“金龟换酒”既是一种激情,更是一种高度认同。可能贺知章去旅馆看李白,当时并没有太多想法,大概听说李白是个很特别的人,所以贺知章要去见见,没想到李白的特别超出了贺知章的想象。贺知章可能临行匆忙,身边也没带钱,但见了李白这个人,读了李白这首诗,已经除了喝酒,他想不出更好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激动之情了,所以只好把身上佩带的金龟解下来,拿到酒店里去换酒喝,而且是“期不间日”,也就是好多天连续喝。可以看出李白的横空出世,给贺知章带来了怎样激动的感情。

第五,贺知章把李白推荐给唐玄宗,从此李白开始了翰林供奉的生涯。翰林供奉虽然并不是翰林院的正式官员,但至少给李白带来了希望。借助贺知章强大的声望和地位,李白终于迎来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春天。贺知章当然知道李白的愿望,有人说《蜀道难》要表达的主题很可能是仕途艰难。如果贺知章果然读出了这一层意思,以贺知章对李白的极度赏识,肯定会大力荐举的。两唐书都说因为贺知章的推荐,唐玄宗在金銮殿上召见李白,并在一起用餐时,唐玄宗把李白面前的羹汤亲手调匀,看来贺知章的推荐也确实起了作用。

很显然,贺知章的首访、称赏、推荐,这一系列的行为深深感动了李白。虽然李白后来在翰林院的日子并不顺畅,而且因为得罪了高力士等一帮人,最后也不得不主动要求离开,但贺知章对他的知遇之恩是深深留在记忆里了。也因此,当贺知章要退休回老家时,李白才那么动情地写诗、送行,又在贺知章去世三年后写诗缅怀两人当初的相遇及共同度过的一段难忘岁月。

我们习惯了飘逸不群的李白形象,其实你了解一下李白的生平经历,就知道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曾经付出了多少努力,也经受了多少白眼甚至鄙视。譬如他年轻时在重庆,曾经拜访当时的渝州刺史李邕。而这个李邕据说是一个很骄傲的人,他根本容不下这个比他还骄傲的李白,所以对于李白不拘礼俗、高谈阔论的个性无法接受。李白感受到被李邕轻视的耻辱,所以在与李邕临别时专门写了一首《上李邕》在诗中,他除了把自己比喻为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之外,也对李邕的傲慢进行了回击。诗歌后四句说:

时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