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谁的人生

作者: 胡岚

小说《我是扮演者》(原载于2022年第4期《作品》杂志)中,作家鲍十借艺人孟千夫离世留下的手记,以元叙述的方式,回顾他一生中饰演的角色,在虚实交替中演绎出人情世态与性格命运。

手记中孟千夫记录了他对所扮演的角色的分析、理解与感悟,小说也因之命名为《我是扮演者》。小说中除了孟千夫扮演的第一个角色,有明确的时间1983年3月27日外,其余年代均作模糊处理,但却都能对应到历史上似曾相识的重大事件。手记中记录着他对角色的理解与感悟。在每个独立的影片之后又佐以编者考证,对应观照孟千夫的现实生活,虚拟的电影与真实的人生或交织或平行。孟千夫在影片中所饰的不同角色是他人的生活,银幕上的人生与现实的生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

影片《帝国轶事》中孟千夫扮演帝王一角,影片中的帝王在历史上没有对应的具体人物,但所反映的官场丑陋却具有普遍现象,活脱脱一部官场现形记。这是一个令人分裂的角色,正如他在手记中所说,“扮演这个人物,我的良心很不安”。《天国往事》中孟千夫扮演的是一位农民起义军,以旁观的视角,冷静地看着诸王的人生起伏。这些人曾经“威名赫赫,但同时很多弱点都暴露出来,骨子里的弱点,相当卑劣,生活腐败不堪,思想极端狭隘,不思大事,搞阴谋,耍诡计,玩权术,装腔作势,小人得志”。这两部戏,使得孟千夫在电影事业上有了很大提升。但他的肉体与精神已经出现双重问题,病情严重。或可说,孟千夫的抑郁症其实从这时就开始了。“身体一度瘦到只有50公斤上下,瘦得整个人就像一根麻秆,脸色苍白如纸。”在另一部关于信念的电影中,孟千夫饰演民国时期的知识青年肖沐阳,通过肖沐阳的成长,孟千夫感受到一个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影片中肖沐阳在追求理想和信念的过程中死去,悲剧的结局引发了他的思考。在电影中孟千夫成功塑造了一个知识青年形象并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此后片约大增。此片获得了七项提名奖,但实际上却并未获奖。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影片中所扮演的角色均与本人的生活阅历、体验有关,现实的生活有时又是艺术的投影。《一个和七个》中孟千夫饰演一个从唯唯诺诺的被斗地主,到沦为持枪杀人的凶手,从之前唯求自保,到主动杀人,一个人身上所呈现的人性复杂,让人深思。电影《林间月光》以一个忧伤的、唯美的爱情故事,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及人们情感的变化。情窦初开的十五岁小女生,所体验的艺术世界与现实差距之间,可望而不可即的感情随之而来的流言、绯闻,剧中扮演者与现实人生孰能分清。孟千夫在艺术上创造了一个个难忘的人物,电影人生与现实人生却又迥然有别。人生的高光时刻转瞬即逝,失眠,抑郁,病痛,自杀,虚拟与真实,他者与自我,孰是孰非。小说凝练的寓意让人难忘。

如果说之前的影片,反映的都是过去一个较远时期或者说历史上的事情,后来的两部电影《努力生活》与《没有幸存者》却与当下现实相关。《努力生活》中的卡车司机的流调报告,无法不让人联想到近三年的疫情。《没有幸存者》直指当下时代人们的冷漠与自私。命运不会偏爱谁,没有谁是孤立存在的,没有谁是一个孤立的岛屿,时代的沉疴没有谁能够幸免。

小说以虚拟与现实的追述记述了孟千夫的生平,可谓一部视角独特的元小说。在这部小说中,孟千夫的手记是虚构的,编者考证部分为小说创作过程中,对孟千夫参与现实生活中的补叙,交代他在拍摄影片的同一时期的生活状况与真实生活。戏如人生,人生如戏。从配角到主角,从他者的人生到自己的人生,孟千夫在影片中入戏太深,在现实与虚拟中穿行,常不自知,戏中人物惨烈的人生对其生活也有着不同的冲击,最后孟千夫因抑郁自杀未尝没有这方面的原因。艺术与生活,真实与虚幻,到底谁是谁的扮演者,谁是谁的人生?命运的沉浮,生活的诸多变化,作家鲍十从容游弋在虚拟与现实中,写出了诸多现实的痼疾沉疴,小说中的多向性指向亦令人深思。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