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反腐倡廉的小小说
作者: 余清平近期,读了小小说《0471的报告》(刊载于《作品》杂志2022年第1期),作者是广东青年作家刘帆。笔者认为,本篇作品切入口虽小,但蕴含的热量很大,让笔者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
一个成熟的作者,写任何题材,其作品传递给读者的必须要有新鲜感,这种新鲜感,是暗藏于作品中的一种物质,这种物质于阅读中或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读者的阅读快感,因此,作品的成功与否,与这有很大的关联。
《0471的报告》,这篇初看似抓敌特分子的作品,笔者阅读完毕才恍然大悟,这更是一篇反腐倡廉的作品。作品以两条线前行,到结尾,忽然才明白,明线是虚晃一枪,暗线所折射出的含义才是作品所要交代精妙之处。
反腐倡廉是一个恒久的问题,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或一个时代。读过很多反腐倡廉的小小说,其间不乏精品,但多数令人的阅读情绪达不到阅读快感高潮的顶点,因此,珍品稀缺,多是在一个小框框里挖掘。可是,一个被圈禁的有限的地方,任作者如何挖掘,作品的宽度、深度都是有限的,只有跳出这圈禁,其作品的雄霸才令读者叹为观止。小小说《0471的报告》就是这么一篇反腐倡廉的作品。
笔者读过刘帆不少小小说。刘帆不仅工于诗歌,更善于运用诗歌语言写小说,因此,他的小小说语言读起来朗朗上口。比如他的《孝》《长生井》,作品像一匹绸缎一般柔软无限,诗情无限。而这篇《0471的报告》,却一改他往日的特点,故事饱满,情节翻番,情感深厚。这一点,颇值得读者称道。一个作家要善于运用多种技巧,这样更能令自己笔下倾泻出的小说多彩多姿。
小小说的精到之处,是作品的文学味道依靠故事情节去推动。故事情节则是靠人物的丰满度和情节的饱满度诠释。人物的丰满度、饱满度是靠作品细节去支撑。细节决定作品的丰满,故事情节则决定作品的框架及走向。一篇珍品小小说要有气场,气场是作品的文学形象。也就是说作者写的时候要有写作感觉,到了读者那里,阅读的时候更得要有阅读感觉,否则,小小说就会食之无味,读不下去。刘帆深谙其理。
《0471的报告》跨度大,因此,作品的切入角度就得深思熟虑,否则,会是篇半生不熟的半成品。作品讲述了这么一个历史故事(任何历史故事必须贴近当代,必须具有时代性,借古说今):新中国成立之初,一切百废待兴,但敌特分子也很猖狂活跃,伺机暗杀新中国的高级干部。身居高位的刘青山、张子善被敌特机关国民党保密局盯上,定为暗杀目标。特务机关将这次行动代号设为0471,并特地招募刘婉香作为这次行动的执行者。
小小说行文到此,若按部就班叙述,作品就会落套、平庸。作品里,特务刘婉香的言谈举止是一个普通农民,但是,经过国民党保密局特务培训后,他变得十分奸诈狡猾,然而,他的六次暗杀行动虽机关算尽,罪恶策划也终究未能实现。到了他第七次策划时,刘青山、张子善的结果令他大为吃惊,因为,两个人落入法网,被判了死刑。原来两人是贪腐的首要分子,贪腐、吸毒,十恶不赦,他们将自己送入了坟墓。作品通过对特务刘婉香的一次次暗杀行动的叙述,反射刘青山、张子善的一步步坠落。
不得不说,《0471的报告》是一篇小小说,更是一篇现代史记,反映出廉洁是每一个干部所必须坚持的操守,廉洁对于一个干部、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这就是这篇小小说成功之处,更是一篇精妙佳作所必须具备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