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汉中藤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振兴
作者: 李大庆
摘 要:把传承传统手工艺和解决民生问题结合起来,将非遗保护传承发展和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将文化产业做成民生工程,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从而赋能乡村振兴。将汉中藤编等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开发汉中特色旅游纪念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培育生产基地,让非遗在乡村振兴中绽放光彩。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振兴;汉中藤编;文旅融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摆在突出位置,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焕发新的生机活力。2023年7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汉中考察调研时讲道:“汉中藤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久负盛名,要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更好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汉中要加强藤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促进文旅商交体养全面融合,打造千亿级旅游产业群,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把非遗的保护传承发展和乡村振兴紧密结合,
发展壮大特色产业
我们可以把发展传统手工艺和解决民生问题结合起来,把非遗的传承发展和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一般人们认为文化产业主要聚集在城市里,而且多与创意和前沿科技等新兴业态相关。但从全国范围来看,我们就会发现,民间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的生长空间都在广大农村,是以农民为创作和生产主体的。因此,在具有相关资源的农村,发展传统手工艺生产和打造非遗小镇乡村旅游等产业,有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实现文化富民,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同时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汉中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有“三编”工艺(藤编、棕编、竹编)、刺绣工艺(城固的架花,镇巴的挑花、游花、扎花、绣花,宁强羌绣)、傩戏木刻彩绘面具、社火脸谱、剪纸及留坝县的花木手杖等。
汉中藤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南郑区对藤编产业进行重点培养,成立藤编企业和藤编产业协会,积极探索“非遗+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推进藤编传统工艺传承和产业振兴。藤编产品畅销海内外,年产值已达3200多万元,编织户人均年纯收入达13500余元,助力上百户贫困户脱贫,让人们实现家门口就业。可观的收入也使当地年轻人不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而是选择回乡就业,农村留守妇女较多,藤编也为她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她们农忙时下地干农活,闲暇时在家加工藤编,同时还能把家里的老人和小孩照顾好。
汉中藤编、羌绣等非遗已初具规模化,迎来了传统手工艺产业的新生。非遗产业的发展事实表明,在乡村振兴中加强手工艺培训,就地发展以手工艺为主的农村文化产业,不仅有助于农民增收致富,具有突出的民生意义,而且与农村文化、经济和乡土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利于激发农民的创造活力,以发展传统手工艺促进乡村振兴。今天,这种充满乡土气息的手工艺又有了新的时代内容,发展以传统手工艺为主的农村文化产业成为一种新的内涵式发展方式。
二、促进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开发特色旅游
纪念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我们可以将藤编、木版年画、羌绣、苗绣等非遗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开发成汉中特色旅游纪念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一)提升藤编等非遗产品的文化品位
旅游纪念品纪念的是旅游地的文化特色。有针对性地开发设计具有汉中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使旅游纪念品真正成为旅游目的地的形象代言物。开发此项产品的意义在于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让藤编等非遗产品成为特殊的商品,进而产生更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艺术院校和科研部门助力非遗产品创意设计
我们要依托专业人才长久以来对非遗的学术关注和创造性保护传承实践,聘请业界有影响力的工艺美术师指导农村编织艺人对产品进行研发,采用新工艺和现代技术设计打造传统产品。要紧跟市场需求,引导手工艺从业人员对藤编产品的造型、制作工艺及加工手段进行改良和创新设计,比如将竹编、藤编等工艺品做得小一些,制成不同造型的、符合时代审美的产品,成为旅游者喜爱的便于携带的旅游纪念品。
(三)着力发展特色旅游纪念品
应有专门机构帮助企业对手工艺产品市场销售进行跟踪研究,探讨发展动向与趋势,有导向性地进行产品设计开发与营销。同时,我们还要培训更多传承人,搭建展示展销平台,组建更多市场主体,组织有关专家深入企业基层调研,出谋划策,帮助企业找到与旅游行业的结合点,从而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特色旅游纪念品。
三、培育生产基地,做大藤编产业
(一)培育藤编生产基地
“三编”工艺产品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很多人投入工作,这是一个很大的就业市场。手工艺品不需要高精尖的技术及设备的支持,家庭作坊、个体手工作坊就能进行加工与生产。因此,我们可以引进经营管理人才,注重电商平台的开发利用,拓宽销售渠道,做大藤编产业。一个乡镇形成一个主要产业,产业带动乡镇经济发展,从而充分发挥城乡市场与生产的不同作用和功能。
(二)政府、学校共同探讨三态互生的发展理念
当地政府因地制宜,与专业艺术院校合作,就非遗保护传承创新和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展开合作,共同探讨“自然生态、文化形态、产业业态”三态和谐共依、相互促进的发展理念。在此基础上,基于乡村发展模式进行传统手工艺向现代化转型尝试。
(三)专业艺术院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乡镇现代化转型研究教学实践基地
实践基地助力汉中非遗开发系列产品,实现非遗产品提档升级。实践基地采取开办非遗集市等一系列举措,为汉中非遗创新性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校、地共同培养青年非遗传承人与设计师,为产业后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院校与专家为非遗企业提供产业发展方向指导,提升创新能力,为整个业态注入强大动力。
四、利用非遗和民间民俗资源优势
开发文化旅游产品
目前,乡村旅游在全国旅游中的占比为33%,而传统手工艺是乡村旅游及研学产业的重要增长点。我们可以发挥藤编、刺绣等传统手工技艺和乡村民俗风情原始、质朴的特点,将其纳入乡村振兴和生态农业体系中,进一步形成新农村发展新格局。
(一)“非遗+旅游”融合发展已是大势所趋
如今,人们出游显然已经不再满足于看山看水,而是要感受旅游目的地不同形式的文化与风俗,体验当地居民不一样的生活方式。近年来,非遗保护传承意识不断深入人心,包含非遗元素的旅游产品和线路也不断涌现。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最适宜进行旅游开发,越来越多的游客在旅游中了解非遗、学习非遗技艺,甚至参与非遗表演、制作艺术品。“非遗+旅游”使传统民间技艺在旅游活动中得到传播和弘扬,同时也极大提升了当地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非遗使古镇游、乡村游跳出同质化
具有非遗特色的小镇是古镇游、乡村游跳出同质化的重要“法宝”。古镇游、乡村游有了非遗的加持,便有了更多“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气息。如西乡的传统制茶技艺、龙江的草龙舞、镇巴的薅秧歌、南郑的黄官藤编等非遗项目,可以与旅游深度融合,从而焕发出新的活力。
(三)开发非遗演艺项目
具有汉中地方特色的汉调桄桄、苗舞、端公戏和杂艺习俗都可开发为古镇游、乡村游、观光农业的演艺项目。除了常见的舞台表演等活动,项目还可以设计即兴表演、巡游表演或者旅游者可参与的互动活动,既能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强调主题的鲜明,又注重旅游者的参与性和体验性,从而达到吸引旅游者、延长其游览时间的目的。
(陕西理工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