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2024年第2期

百花

百花2024年第2期

月刊 文学小说

简介

《百花》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公开发行的优秀期刊,百花杂志社是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主管,陕西省文化馆主办,并获中国优秀期刊奖

目录

卷首语 | 馋年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如这首诗般,儿时的我特别馋年,毕竟过年就代表好日子

创作者工作室 | 何处春归

昨日又降温了,羽绒服也抵挡不住刺骨的寒意。天气预报隔日有雪,果然今日晨起时,天灰蒙蒙的,打眼一扫窗外,地已经湿了。路面上没有积雪,看起来倒像是下了场雨,我欲推窗细瞧,刚开了点缝儿,冷空气就蹿了进来,让

创作者工作室 | 读东坡

长安的雨,下了一天一夜,还没有要停的样子。傍晚,灯火闪烁,归家的人们不顾雨线斜穿,携伞疾走。遇雨,同行皆狼狈。突然想起一位大文豪曾经泰然自若地说过:“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那时天空乌云密布、大雨滂沱

创作者工作室 | 秋雨

秋雨滴诉着委屈,春雨点新芽,夏雨势如竹,冬雨蓄期盼,单单,雨落秋愁,须和枯荷相看,无言须泠然入檐底,无趣须满裙摆的泥点,无措须得撑开一把油纸伞,被风轻颤,无人与共,小巷口往右,人家夜灯正浓,不单单,雨

创作者工作室 | 轮回

大概是旧识,在许多个世纪之前。那个黄昏下着淅沥小雨,无人在路上。在朦胧的雾气里,你挥手道我们会再见的,在往后的春天里。那时的我不知,往后有多远。而你如约而至,在一个繁星点点的夜里。时间抹去了你前世的记

创作者工作室 | 回到那棵歌唱的树上(外三首)

雷声为鼓风雨为琴我铿锵的歌声在时间的流水中搏击回到那棵歌唱的树上云朵,落日,信鸽,雪花还有那弯月牙儿都在歌唱我们相互应和互相致意在静默中用心歌唱我们的沉默振聋发聩只有知音才能听得到这奇妙的歌声可是疲惫

创作者工作室 | 孤独(外四首)

走上台阶坐下成为窗景寒冷在我的体内产生了地震像一位老腔歌手啃咬空气无人走进我的秘密或走出路人回头谈论冬天如冻伤的鱼嘴向身体外部发出呼救窗内看雨水面上的风凝步而立使天空动情而下起雨来窗内漆黑,我跟随着一

创作者工作室 | 游天竺山记

天竺山,也叫天柱山。取名天竺山,与佛教有关,《山阳县初志》(1694年)记载:“全山实名天竺,古西域僧经此地而名之也。”唐贞观三年(629),慧远禅师杖锡天竺山,造云盖寺,登台说法。所谓天柱山,是因峰

创作者工作室 | 郑宗林剪纸作品欣赏

郑宗林,1954年2月生于岐山县枣林镇郑家村,小学高级教师,现已退休。其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三秦文化研究会陕西剪纸委员会副主席、宝鸡市十大工匠。他的剪纸作品在国内300多家

创作者工作室 | 韩旭东版画作品欣赏

韩旭东,1989年出生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艺术博士,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专任教师。作品信息:西安美术学院2023年度校级科研项目项目负责人:韩旭东项目类别:艺术创作项目项目名称:《赤色的匠心》系列石版画创

创作者工作室 | 臧继旭油画作品欣赏

臧继旭,女,1998年3月出生,籍贯河北保定,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硕士研究生,师从陈君魏教授,作品《祠堂》在美育立德行·绚丽年华获一等奖,作品《旅》入选万象春华——“庆三八”美术与设计作品展。

创作者工作室 | 向往

叶会剑/词&nbsp &nbsp 李雪梅 张松/曲充满希望地清晨的阳光露出了笑脸,呼吸新鲜空气又是新的一天,春天的活力在向你召唤,我们拼搏努力向往美好明天。生活的距离有苦也有甜,执着追求完美勇敢努力向

文化发展研究 | 基于参数化技术的客制化家居产品设计

摘 要:随着人们个性化需求的不断增加,传统的家居设计方法在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方面受到一定限制,参数化设计作为一种创新的设计方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对小型灯具设计案例进行分析,探讨传统设

文化发展研究 | 多元文化视域下音乐教学及评价的实践

摘 要:在“五育并举”的大背景下,美育教育如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就中小学合唱团而言,在训练及评价过程中实施主体多元化、内容多维化、方法多样化的多元化训练评价模式,可以促进学生

文化发展研究 | 古诗词对推动川酒文化传播的策略研究

摘 要:四川白酒产业在发展中不断充实自身,形成了独特的川酒文化。川酒文化不仅包含饮酒习俗、酒器文化,而且还有酿造技术、工匠精神等。酒与诗有着深厚的渊源,自古以来就有众多赞叹白酒的诗词,也有大量诗人借酒

文化发展研究 | 艺术歌曲《大江东去》的演唱分析

摘 要:文章对《大江东去》的词、曲、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手法进行分析,表现古诗词和音乐两者之间的完美融合。本文按照文化为语境、音乐为现象的认知思路,对艺术歌曲《大江东去》进行了聚焦。在演唱方面,阐述了

文化发展研究 | 浅议革命纪念馆宣教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革命纪念馆是承载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它不仅仅是展示历史的地方,更是宣扬革命精神、传递红色文化的重要平台,革命纪念馆的宣教工作尤为重要。本文重点阐述了革命纪念馆宣教工作的意义和宣教实践

文化发展研究 | 清至民国时期土地买卖习惯探究

摘 要:中国传统社会是高度发达的“契约式”社会,民间社会的大部分经济活动多以契约形式表现出来。清至民国时期,桂林地区土地交易频繁,契约文书也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格式和内容,详细记录了桂林地区土地交易的过程

文化发展研究 | 陕西关中民居石刻艺术更迭与传承研究

摘 要:陕西关中位于黄河流域,素有“八百里秦川”的美誉,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使关中形成了丰富的传统民居建筑,也孕育了关中民居特有的建筑文化。民居建筑中的石刻艺术正是在这种特定的

文化发展研究 | 中国钢琴作品艺术特点研究

摘 要:中国钢琴音乐作为一种艺术现象和音乐体裁已有百余年历史,我国的钢琴艺术家在吸取欧洲钢琴艺术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创新性的思维开创了一种崭新的音乐风格,在世界音乐史上大放异彩。本文认为,中国钢琴作品

文化发展研究 | 佛山塔坡庙会的习俗与文化略谈

摘 要:庙会是一种传统的文化习俗,承载着当地的民俗文化记忆。塔坡庙所在的塔坡是佛山得名之地,塔坡庙会是佛山最具传统的民俗节庆活动之一。本文主要考察佛山塔坡庙会的形成、习俗等情况,对塔坡庙会的概况、仪式

文化发展研究 | 语用视角下话语标记“不是”的功能探究

摘 要:话语标记在言语行为的实施过程中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以达到说话人所希望达到的语用目的。本文从语用学视角出发,探讨北方方言中的话语标记“不是”在互动交际中所起到的人际功能和篇章功能。经分析,“不是

文化发展研究 | 《伤逝》中的爱情悲剧再思考

摘 要:《伤逝》作为鲁迅创作的唯一一篇爱情小说,较早反省“五四”思想启蒙运动对青年人的影响。小说最后以主人公一伤一逝的悲剧结局解读涓生对子君“自恋性的爱”是二人爱情悲剧的根本原因,女性没有得到真正解放

文化发展研究 | 年俗文化中“家文化”精神内核探析

摘 要:春节是我们国家最为古老而盛大的节日,蕴藏着丰富的年俗文化内涵。传统年俗文化具有强仪式感、休闲娱乐和注重伦理的特点。国人心中的“年味”主要是指“家文化”价值内核,其实践特征为:在形式上,实现以家

非遗大视野 | 中国皮影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摘 要:皮影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但在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皮影现状令人担忧。传统皮影跟现代审美脱节,因此推进皮影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全国各地

非遗大视野 | 口述史视域下粤西国家级非遗舞蹈研究

摘 要:本文以口述史视域为出发点,深入研究粤西地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以湛江地区的傩舞与人龙舞为案例展开探讨。本文通过对口述史进行搜集与整理,详细还原了湛江地区傩舞与人龙舞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

公共文化建设 | 文化共“容” 数聚云端

摘 要: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及各地公共文化云平台的重新改版上线,使数字资源更加清晰有序地服务群众。陕西省公共文化云容纳了群文系统全种类文化数字资源,跨时空、全天候云上服务广大人民群众,丰富了群众文化艺术

公共文化建设 | 文化小康再行动

一、案例背景自党中央发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令后,安康市汉滨区文化工作者针对“怎样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主动提出把“最后一公里”变成“最后一厘米”“最美一公里”。文化机构和文化工作者选择

公共文化建设 | 小舞台大作为 聚民心促振兴

一、案例背景白水县“百姓大舞台‘禾’我‘艺’起来”文艺团于2023年2月在原白水县尧禾移民安置点文艺宣传队的基础上扩大成立,旨在加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创新文化惠民方式,持续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文艺团

公共文化建设 | 依托传统节日 打造文化佳肴

一、案例背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饱含着华夏儿女最根深蒂固的思乡情怀。每逢节日,外出的游子千里归家,家中的老人放下手中的活,这些农村特有的生活习惯,既是乡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丰富乡村文化供给创造了条件。为

公共文化建设 |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重构与创新

一、案例背景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的引领。铜川市王益区在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引入理事会理念,建设乡村文化大院,完善乡村文化治理体系,推动村民文化自治,重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激发村民文化传承意识和文化

公共文化建设 | 安塞腰鼓在创新发展中助力乡村振兴

一、案例背景安塞腰鼓历史悠久,是流传在安塞境内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艺术核心、艺术风格和艺术体系。其艺术性集中体现在能劲、狠劲、蛮劲、猛劲、虎劲和牛劲之“六劲”上,威猛刚烈、彪悍威武

调查和研究 | 何为故乡

摘 要:本文从人类学的视角介入,对20世纪60年代初迁入塔城先锋村的支边青年及其亲属进行调查,分析了该群体“迁入—适应—发展”的过程以及他们对何为自己故乡的看法,最终得出结论:支边青年和他们的亲属对故

文化要闻 | 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动态

◎全省动态:举办“欢欢喜喜过大年”元宵节系列主题活动(通讯员:杨佩华)2月24日,陕西省文化馆、陕西省非遗保护中心举办“欢欢喜喜过大年”元宵节系列主题活动,丰富节日供给,深化文旅融合。陕西省文化馆曲江

文化要闻 | 公共文化工作动态

◎全省动态:欢欢喜喜过大年——陕西省文化馆开展“我们的中国梦 文化进万家”2024年迎新春送祝福送温暖活动(本刊记者:李舒婷)欢欢喜喜过大年,翰墨飘香迎新春。为全面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营造热烈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