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传承社火文化 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作者: 任洁 薛新媛

创新传承社火文化  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0

一、案例背景

宝鸡市陈仓区是周秦文化发祥地之一。千百年来孕育出的陈仓社火,在民间艺人世代传承下,成为这一方水土的精神符号,2006年陈仓社火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陈仓区坚持守正创新,在保持传统社火特色的基础上,主动顺应新时代乡村振兴潮流,着力推动陈仓社火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陈仓社火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更加灿烂的时代光芒,成为享誉全国、走向海外的文化品牌。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创新性发展,陈仓社火“火出圈”

传统的陈仓社火以民间神话传说和戏剧故事为题材,通过一个或一组人物表现一个故事,表演者以固定的造型完成整个游行过程,属于典型的造型艺术、静默艺术。为适应舞台表演的需求,提升社火文化的持久吸引力,陈仓区以区剧团为基础成立宝鸡民间社火艺术团,聘请专家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对社火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不断进行改造提升,吸收融合高跷社火、秧歌、锣鼓等表演艺术的精华,从服装设计、舞姿队形编排、音乐伴奏等进行多方面打磨,打造出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的品牌项目《天地社火》。《天地社火》一经推出便惊艳四方,引起强烈反响。除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参加暖场演出给中外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外,《天地社火》还分别于2015年、2018年在咸阳国际机场参加欢迎印度总理莫迪、法国总统马克龙的相关外事活动,并出访德国柏林、泰国曼谷、澳大利亚悉尼、英国爱丁堡、俄罗斯莫斯科等30多个国外城市。

(二)坚持创造性转化,文创研发上规模

宝鸡市陈仓区把社火脸谱绘制技艺作为特色传统文化产业重点培育项目,强化政府激励机制,支持鼓励社火脸谱绘制艺人和文化企业投身社火文创产品的研发,走企业化、规模化发展道路。以秦之雅艺术品公司为代表的民营企业与大专艺术院校深度合作,推动社火脸谱绘制技艺提升和跨界融合,把社火脸谱的内涵外延为多层次、多梯度的衍生产品。企业与院校合作设计研发的十二生肖创意手绘系列水杯、钛生活创意产品、西府特色手工刺绣产品等具有社火脸谱元素的系列文化衍生品,以其精美独特的非遗艺术魅力和便携实用的商品特性走进大众生活。相关部门积极组织社火脸谱绘制艺人参加中、省、市举办的各种文化旅游展览、展销、比赛活动。薛亚兵研发的社火脸谱系列文创产品先后荣获优秀传承人展演奖、山花奖、工艺美术奖、中国旅游商品金奖、品牌奖、“中国十强旅游商品”称号。张星创作的《龙飞凤舞,盛世中华》入围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产业化的发展为老艺人们吸收学徒传承非遗技艺奠定了基础,一大批对社火脸谱有着浓厚兴趣的年轻人加入非遗文创产品制作研发的行列。2021年,中央电视台17套《田间示范秀》栏目专题播出《马勺脸谱复活记》,为陈仓脸谱文化产业点赞。2023年5月,社火脸谱亮相中国-中亚峰会。

(三)坚持示范带动,社火传习强后劲

陈仓区将社火列入“10年民俗文化保护项目”,编制了《陈仓民间社火十年保护计划》,并将陈仓民间社火、社火脸谱绘制技艺两大项目的保护传承开发列入陈仓区“十四五”发展规划,制定了一系列社火保护、传承、展演、对外交流等制度和运行机制。区政府持续加大社火保护资金投入,陈仓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宝鸡民间社火博物馆、陈仓社火脸谱博物馆、宝鸡民间社火展览馆、李继友社火艺术博物馆、赤沙血社火文化馆六座各具特色的民间社火展览馆(传习所)以及陈仓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等先后建成,为公众线上线下免费参观、交流搭建了平台。宝鸡民间社火博物馆以区政府无偿提供场地的方式支持秦之雅艺术品公司建设而成,馆舍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内设社火服装道具展示区、非遗衍生产品展示区、实际体验活动区等五大展区。宝鸡民间社火博物馆通过长期与大中专院校、少年宫等开展合作,为社火传承培养了大批后继人才。目前,全区乡村社火传习所遍地开花,东关街办洪原村、天王镇曹家沟村等村都建有社火化妆室和户外社火游演活动广场,总面积超6万平方米。

(四)坚持活态传承,群众游演广参与

作为春节期间特定的一种祈福活动,社火是特定时间和特定表演形式相结合的产物。陈仓区坚持乡土文化活态传承思路,每年春节期间固定举办社火游演活动,并对优秀表演队伍进行表彰奖励。近三年,宝鸡民间社火艺术团开展各类活动180场次(含线上),服务群众130万人次。2023年春节、元宵节期间,在组织区级大规模社火游演的同时,号召各镇、村组织本地社火游演活动,形成上下联动、覆盖全区的社火表演氛围。在十五天的时间里,全区举行大小规模的社火游演35场,参演群众超过6000人,成为全市影响力最大、群众参与热情最高、覆盖面最广的群众文化活动。

(五)坚持融合发展,非遗旅游创品牌

陈仓区以宝鸡民间社火博物馆、社火脸谱绘制技艺传习所等涉及四个镇(街办)的五所非遗场馆为重点,串联西山酒歌、姜马察回音乐、陈仓泥塑等一批陈仓区非遗项目传习所,打造陈仓民间非遗研学实践体验精品路线。陈仓区进一步依托县功镇翟家坡村近200年的社火发展历史,按照“社火艺术体验区、生态园林宜居区、关中老村休闲区和文明家园涵养区”的目标,投资350万元建成宝鸡民间社火展览馆和占地面积达7000平方米的社火文化广场,周边配套建设荷花池、果蔬采摘园等田园景观项目,形成沿金陵河岸铺展开的景观带,以吸引省内外游客前来观光,体验画脸谱、赏花、摘果的悠闲时光,年接待游客3万人次以上,带动农家乐年增收50万元。

三、取得成效

(一)传承人队伍不断壮大

陈仓区通过培育“天地社火”民间社火艺术团,命名社火传习所、保护基地村等形式,进一步壮大民间文化传承人队伍。三年来,全区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活动200场次,服务群众15万人次。全区60%以上的村庄建立了社火表演队伍,表演队伍不仅在本地演出,还受邀到周边省市演出,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提升了陈仓社火的品牌影响力。2021年,陈仓区被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命名为“陕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二)产业链条持续延伸

陈仓区以社火脸谱为龙头带动陈仓泥塑、剪纸、布艺、皮影等非遗文创工艺品产业化快速发展。全区已开发100余种文创旅游工艺品及衍生产品,年产值达3000万元以上,实现了文化产业新突破。

(三)社会效益更加凸显

以社火为核心的陈仓非遗研学旅游每年接待数以万计的省内外学生团体参观、学习、体验。宝鸡民间社火博物馆自2019年建成开馆以来,共接待了专家学者、学生、游客5万余人,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经验启示

(一)特色文化是留住乡愁的重要载体

陈仓区以社火为依托,充分发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的感召力,通过组织群众扮社火、演社火、看社火,为乡民提供情感交流和互动的平台,重新树立了乡土文化自信,用文化的凝聚力、向心力重聚乡村的人气。

(二)推动非遗传承是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内容

陈仓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作为推进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社火做大总量、做优质量、做火存量上下功夫、求突破,采取强化政府激励机制、发挥典型带动作用、扩展非遗传承载体等措施,形成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规模化成长的文化产业新格局,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三)“非遗+旅游”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

陈仓区紧抓社火这一乡土文化,积极探索发展乡土文化体验游新模式,将社火的非遗场景与农家体验、田园观光的旅游场景和谐统一,抓住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契合点,避免了乡村旅游同质化发展的弊端,放大了产业融合的溢出效应,树立了陈仓文化特色旅游的品牌,为乡村振兴插上了文化和旅游的“双引擎”。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