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舞蹈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 周栩颖

摘 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舞蹈蕴涵着深厚的民族精神与智慧。“达体”在彝语中意为“踏地而舞”,彝族达体舞是凉山彝族自治州文化馆、民族歌舞团的舞蹈家、乐手,在充分发掘、提炼彝族民俗舞蹈的基础上,创造出的独具民族特色的舞蹈。彝族达体舞共有12段歌舞,具有丰富的体育健身元素,对高校体育教学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本文从彝族达体舞的文化内涵出发,论述了彝族达体舞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研究与探讨了彝族达体舞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民族舞蹈;达体舞;高校体育教学;可行性

一、彝族达体舞概述

(一)彝族达体舞的产生

《松下踏歌图》是至今发现最早的古代踏歌壁画,清乾隆廿四年(1759)绘于云南省巍山县少巍宝山文昌宫文龙亭的右侧桥墩石灰墙上[1],彝族达体舞最早的汉译名称是“踏歌”。成书于咸丰七年(1857)的《冕宁县志》记载:“夷人每逢喜庆事跳锅庄,男女十余人穿新衣,荷包巾帕之属装束盛饰,牵手围绕而转,且跳且歌,初转徐徐行,再转小跃,行三转大跃嬉笑追逐良久乃罢。夜间则燃烧松柴一堆,绕火而行,所歌之词各因其事……”生动而形象地介绍了由单人、双人、集体舞蹈组成的彝族达体舞。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衣食住”的改变推动着人民“行娱保”的发展,人们的生活逐渐丰富多彩,对舞蹈的兴趣也不断增加。1987年,时任凉山彝族自治州副州长的巴莫尔哈同凉山州文化馆、凉山州歌舞团的文艺工作者,对流传于民间的具有丰富体育元素的舞蹈和音乐进行提炼,先后创作了第一套、第二套达体舞,并录制了伴奏音乐,在全州范围内推广。如今,彝族达体舞有5套舞蹈:达体舞第一套、达体舞第二套、阿诗且(一)、阿诗且(二)、阿诗且(三)。

(二)彝族达体舞的文化内涵

1.民族文化内涵

达体舞是彝族人民内心深处的情感和灵魂之歌,从创立之初就与彝族传统文化保持着天然的亲和关系,烙印着深刻的民族印记,它表达了彝族人民对美好、健康生活的向往,不仅是民族文化的一种体现,还是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生。彝族达体舞凝聚着彝族人民的美学观念,是凉山等彝族地区的传统歌舞,是彝族舞蹈的一种创新形式,翻开了彝族舞蹈新的篇章。[2]彝族达体舞既更好地满足了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又为职业舞蹈者提供了大量的舞蹈素材,如《石磨的歌》《妈妈的儿子》等,都具有彝族达体舞的运动规律。

2.体育文化内涵

就结构而言,文化可分为4个层次: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跳达体舞是彝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民族性及区域性的行为,其体育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行为文化层。[3]

彝族达体舞不仅是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一部分,还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构成之一。彝族舞蹈上身动作少,以扣臂环舞、挽臂、击掌等为主,从形态特征看,很少具有“顺边性”。“顺边性”是指彝族舞蹈的下肢动作模式,主要表现为以大腿带动小腿、脚跟着地,以及在旋转时以大腿带动小腿。舞步以踢踏、拧胯、拐腿、跺脚、对脚、晃步、掂步、摇步为主,在舞蹈过程中穿插撩腿、复跺、吸腿、勾脚、踏步、平跳、蹲跳步、跳月等动作,并加上“跪转”“撵步转”等技巧性的舞蹈动作。[4]达体舞作为一种运动项目,包含大量运动要素,比如基础动作、组合动作、多腿和脚下动作等,这些基础动作和组合动作都表现出了强劲有力的特点。

二、彝族达体舞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必要性

1.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5]少数民族舞蹈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及艺术特色,不仅能展现民族地区的审美艺术水平,而且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发展,民族舞蹈作为一种体现少数民族思想、信仰及价值观的独特文化表现形式,面临着逐渐消亡的境地。[6]

彝族达体舞不仅是一项能强健体魄的体育运动,还是一场视听盛宴。一方面,其独特的伴奏韵律能给人带来音乐享受;另一方面,彝族人在跳达体舞时会换上彝族服饰,给人视觉享受。彝族服饰是彝族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是彝族人智慧的结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彝族服饰以传统三色(黑色、红色、黄色)为主色,表现了彝族人民的爽朗性格和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天地的崇拜。

彝族达体舞是在广泛汲取民族舞蹈的基本体态、动作、节奏的基础上,对西方音乐理论和技巧进行融合而创作出来的,既具有传统彝族歌舞的竞技性和娱乐性,又具有西方音乐技法的多种营养元素,发扬了文化创新精神。彝族达体舞长期以来局限于区域内传播,在其他地区的影响力较低。因此,将彝族达体舞融入高校体育教学能够实现多主体参与,营造良好的舞蹈传承环境,进一步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有效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

民族舞蹈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高校体育引入民族舞蹈,可以促进民族舞蹈的现实应用和推广,以此来丰富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让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一方面,彝族达体舞融入高校体育教学弥补了体育教学场地与器材的不足。任何一门学科或课程的教学实施,都离不开环境与资源的支持[7],高校体育教学也是如此。大学的体育场馆、运动设备是确保大学体育课堂和课外体育活动得以正常开展的主要物质保障,但全校几万学生共享器材,存在使用频率高、易损坏,设施新旧程度不一、材质混乱,体育设施数量不够等问题。相比传统的体育项目,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等,彝族达体舞更为简单、易学,对场地、器材要求极低,易于在学校中开展。

另一方面,彝族达体舞融入高校体育教学能够丰富体育教学内容。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如何让大学生主动参加体育活动,从而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是社会各界亟须思考、解决的问题。彝族达体舞对体能的要求不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毅力。例如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较难完成的动作分解成不同的动作进行训练,对较容易完成的动作可以提高练习难度和密度。

(二)可行性

1.彝族达体舞具有较强的体育技术

凉山彝族常居住于高山和高原,登山等活动是他们生存和生产的基本内容,因而他们的舞蹈形态和运动规律也受山地环境的影响。

在古彝语里,“圆”指宇宙万物,意为生生不息。彝族人民在跳达体舞时,通常手牵着手围成一个圆,以逆时针的方式互相挽着手臂起舞。舞者在跳舞时身体呈前倾状态,上半身挺直,很自然地左摇右摆,扭动肩膀,下半身的膝盖有弹性地弯曲、伸展,还有跳跃出脚、提腿复跺、吸腿前跺、勾腿互踢等动作。出脚时需保持勾脚尖的状态,一般先出右脚再出左脚,身体和头部的晃动方向跟随脚的律动方向而变化,并且在每一个动作之间,都会有一段短暂的休息。达体舞的步法和动作充分体现了韵律特点,完全符合人体的运动特征,具有较强的体育性质。

2.彝族达体舞形式简单、内容健康

彝族达体舞从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是一项有着良好群众基础、深受大众欢迎的舞蹈。就开展体育教学而言,彝族达体舞容易上手,锻炼性和娱乐性强,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它还不受地点或器械限制,可以灵活开展和创新。

彝族达体舞融入高校体育教学,可以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少数民族的习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和行为观念,从而有效促进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通过切身学习,学生可以在正确理解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自身的民族认同感,激发爱国主义精神。

三、彝族达体舞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路径

(一)将地域文化融入体育教学,传达民族文化底蕴

动作、礼仪、姿态、服装是传统民族体育的基本文化要素,而这些无一不是由特殊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孕育的。[8]教师在将彝族达体舞融入体育教学时,要深刻认识到彝族达体舞形成的地理因素、人文因素、地方礼仪等,要从中汲取地域文化要素融入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彝族达体舞所展现出的文化底蕴和表现形式有更多的了解。

彝族达体舞的服饰蕴含了丰富的地域文化要素,彝族素有“以黑为贵,以红为吉”的习俗。[9]黑色是彝族服饰的基础色,是勤劳健康的象征,体现了彝族人民深沉、质朴、神秘、博大的审美特征;红色象征太阳和火信仰。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和了解民族舞蹈所在地区的风土人情、民俗特点等,从而加深学生对民族舞蹈动作所要表现的精神和情感的理解。

(二)文化教学与技术练习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时代发展,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已经无法满足现实需要,高校体育教学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基础上,还必须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能力,这也是体育教学改革的最根本要求。一直以来,高校体育教学往往是教师带领同学热身后就自由活动,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并未得到有效提升,长此以往,学生对体育课会产生刻板印象,从而产生参与积极性不高、艺术展现力不足等问题。高校将民族舞蹈引入体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对舞蹈动作进行反复练习以实现基本的教学效果,还需要引导学生寻根溯源,积极探索彝族达体舞的形成与发展历程,探究每一个舞蹈动作的源起和所蕴含的文化要素,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民族舞蹈文化有更加全面和科学的认识,既能增长学生的体育知(下转页)

(上接页)识和技能,又能有效传承民族舞蹈文化。

(三)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创新舞蹈教学方式

教师要明晰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改变原有的“热身式”教学方式,在将彝族达体舞引入体育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如播放相关舞蹈视频向学生展示舞蹈动作,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对民族文化的理解,观察舞蹈中所涉及的内容,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民族文化的发展变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深入民族地区,现场进行学习(如参加彝族火把节),加深他们对民族舞蹈动作所要表现的精神和感情的理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只有把情景创设和体育锻炼有机结合,才能确保教学开展的有效性。

四、结 语

大学生在心理上正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都需要正确的引导。民族舞蹈历史悠久,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彝族达体舞融入高校体育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到基本的舞蹈动作,提升身体素质,还可以提升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保护的意识,为传承与发展民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创造良好的条件。

(广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郭德全.试论彝族达体舞的虚幻[J].民族艺术,1991(4):214-220.

[2] 雷睿.彝族达体舞现象的思考[J].四川戏剧,2019(4):122-123.

[3] 方克力,周德丰.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 张建,白春华.彝族“达体舞”的特征与内涵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7(1):98-101.

[5]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6] 郑小龙.文化地理学视域下少数民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3(22):93.

[7] 付晶晶.绿色发展观念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探索[J].环境工程,2023,41(3):260-261.

[8] 周雨龙.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探究:以采茶舞为例[J].福建茶叶,2017,39(7):371-372.

[9] 王丹.论凉山舞蹈服饰对舞蹈风格的影响[J].大舞台,2011(8):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