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建筑文化、绘画艺术之传播与交流

作者: 蔡丰蔚 夏昕 金学文 马光华

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建筑文化、绘画艺术之传播与交流0

摘 要:中亚五国与中国是“一带一路”的友好国家,多年来,中亚五国与中国隔山隔水,不隔音、不隔情、不隔信,通过丝绸之路、经济贸易、民间交往等途径与方式,进行着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传播、交流与互融。本文从建筑文化、绘画艺术方面进行探讨,认为中国的多种文化经由“一带一路”在中亚五国进行了极大的传播与交流。基于此,中国与中亚五国还应从双语图书出版、生态文明等多方面进行更深入的合作交流。

关键词:中亚五国;双语图书出版合作;丝路文化传播

中亚五国是指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这五国曾为沙皇俄国附属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加盟国。1991年苏联解体后,五个国家共同被称为中亚五国。

中亚五国邻近我国西北地区,中国通往中亚五国的道路,是丝绸之路重要的组成部分。自古以来,这段丝绸之路在中外之间的物质贸易、文化交流等诸多方面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指出,共建“一带一路”是重大传承,“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我国同中亚、东南亚……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一带一路’倡议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获得了广泛认同”[1]。

千百年来,中亚地区克服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语言、交通等多方面的阻力与困难,始终与中国进行着各种文化交流和信息沟通,这对跨国文化的传播与互鉴互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交流通常以民间交往、夏令营、艺术展览、学术交流会等方式进行。

笔者将从绘画展出与交流、建筑艺术两个方面具体探讨中国与中亚五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融互鉴。

一、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等国的建筑文化交流探讨

早在清朝末年,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就进行了建筑文化艺术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吉尔吉斯斯坦的卡拉科尔城二道沟村,有一座建筑,基本保持着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造型与艺术风格。[2]该建筑大殿前悬挂有俄文版的简介,注明该建筑为1904-1907年期间,由一名来自北京的名叫赵四(俄文音译也称“周四”)的建筑师及其带领的工程队建造。建筑材料选择就地取材,因此,整个建筑更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艺术与中亚建筑文化艺术的交融。

传统西方建筑在墙体、柱式、屋顶、门窗等建筑结构、建筑技术材料、建筑装饰等方面与中式传统建筑风格均有所不同。中亚五国因多种原因受到俄国及阿拉伯国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建筑均体现为鲜明的西亚及欧洲建筑风格。从建筑材料上看,西方建筑受到当地材料的影响,多以石材为主,为表现建筑的等级与体量,在协调结构稳定性的情况下,建筑多高耸而细窄,并通过建筑两侧及内部的飞扶壁及拱券结构加以辅助,同时,建筑顶部则以高耸的斜屋顶、“洋葱头”等形式呈现。中亚传统建筑大多表现为以上两种屋顶结构形式。欧洲建筑有着鲜明的廊柱结构,柱子样式大多从罗马柱式演变而来,材质以石材为主。阿拉伯国家的建筑外立面很少出现独立的柱子形式,多体现在建筑内部,以承重结构的形式出现。中亚国家的传统建筑在柱子的表现上更贴近阿拉伯国家的建筑结构。阿拉伯国家受天气、材料等影响,建筑的外立面上往往使用马赛克的造型进行墙壁及地面的装饰,并辅以喷泉、涌泉等水景。马赛克则选用丰富而亮丽的色彩进行点缀,多以花草纹样、几何纹样等形式加以表现。西方建筑的窗户则选用玻璃材质,以玫瑰花窗的形式表现。

中式传统建筑大多选择木材作为主要材料,其高度与宽度较西方传统建筑大为不同。受中国传统木质结构影响,中式传统建筑更为低矮开阔,其屋顶坡度也因形状变化更加舒缓,后期屋顶的形式也从硬山顶发展为歇山顶,甚至受等级影响出现各类重檐屋顶。在色彩上,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以灰色为主,以雕刻及绘画作为装饰形式。

如图1所示,卡拉科尔城二道沟村在柱、梁、檩、椽、窗等的结构与构件上保留了明显的中国北方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整体建筑采用榫卯结构,建筑飞檐翘角,内部雕有葡萄、石榴、梨、桃和各种花卉造型作为装饰点缀。相较于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而言,该建筑在色彩上更加艳丽,具有鲜明的苏俄式建筑色彩风格,表现出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苏俄及中亚地区建筑艺术风格的交融。

如图2所示,作者拍摄的伊尔德克村建筑的屋顶及整体框架也保留着中式传统建筑的结构形式。[3]

著名建筑设计师贝聿铭说:“中国文化对我影响至深,我深爱中国优美的诗词、绘画、园林,那是我设计灵感之源泉。”[4]此段话道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二、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绘画艺术交流

2023年8月,哈萨克斯坦华裔画家潘萨耶夫·穆罕默德在西安曲江举行了个人绘画展。哈萨克斯坦广阔的土地与美丽景色,辉煌的建筑艺术,众多民族的风土人情、漂亮各异的服饰,为潘萨耶夫·穆罕默德的绘画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

在本次展览中,画家的多幅作品展示了哈萨克斯坦当地的建筑、民俗、人物、风土人情、文化等。如图3所示,女性穿戴的服饰保持着清朝时期的特点,画面背景出现的炉灶则与中国西北地区高度一致。画作反映出了生活在中亚的中国西北人后裔的生活、居住习俗与文化,也反映了中国文化在中亚国家生根与传播。建筑也保持着中国的民房结构与功能布局——长方形的大门及两侧的窗户,搭在屋檐侧的梯子便于在屋顶晾晒农作物及各类食品。

如图4所示,当地窑洞建筑的形式与中国北方窑洞民居建筑非常相似。潘萨耶夫·穆罕默德的个人绘画展在中国举办,促进了中亚文化、东干文化等多重文化的交流与互融。

背景中出现的窑洞,基本保持着陕甘地区人民生活与居住的特征:凿住窑洞,对比中国窑洞图片,窑洞顶部依然保持半圆结构,下面门窗按左右结构布局。由此证明,陕甘后裔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窑洞文化带到了中亚。但是,陕甘后裔所居住的窑洞顶部,出现了尖圆顶的装饰轮廓,这种造型是否受到中国传统建筑影响仍待考证。

三、双语图书的出版与合作

前文论述了中国与中亚五国在建筑文化、绘画艺术上的联系与交流。笔者认为两地之间还需更多方面的合作,例如合作出版双语对照的图书。

图书是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清末民初,林纾将西方名著《巴黎茶花女遗事》(茶花女)、《法意》(论法的精神)翻译为文言文。1920年,中国学者陈望道将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翻译成中文出版。如今,要加强中国与中亚五国之间的进一步交流与合作,合作出版双语图书是一个好途径。

近年来,孔子学院与中医药医养馆在中亚五国遍地开花。图书是知识的重要载体与传播媒介,将中华文化通过图书进一步传播,这对中国与中亚五国文化间的交流意义重大。笔者建议编辑出版下列方向的双语(汉语与俄语、汉语与哈萨克语……)图书:“中华文化丛书”“丝绸之路丛书”“中医学基础丛书”“中药学基础丛书”“中医养生学丛书”“中国旅游丛书”“中亚五国旅游丛书”等。

四、结 语

我国与中亚五国是“一带一路”的友好国家,长期进行着经济贸易、多元文化、建筑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交流。近年来,本着合作共赢的目的,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达成了更加积极的合作关系。

中国与中亚五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交流与合作中,还应进一步加强绿色生态文明与经济贸易等方面的建设。“今后,中国可围绕生态文明议题,进一步汇聚官、产、学、媒、民及其他各界参与者,为其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多维互动平台,通过多元利益攸关方的参与来促进国际、地区和各行各业生态文明绿色议程的不断嵌入,从而拓展全球传播与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交流空间……绿色‘一带一路’建构和绿色‘南南合作’实践进程都在不断加速……从而提升中国在地球生命共同体建构中的能动性和引领性角色。”[5]

(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新传媒与艺术学院、空军工程大学图书馆、天津河西区教师发展中心)

基金项目:2023年陕西省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校级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式、问题链和团队探究化”三位一体教学改革研究——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项目编号:X20230112)。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建设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J].中国新闻发布(实务版),2023(11):3-6.

[2] 王希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在中亚的传播:以吉尔吉斯斯坦卡拉科尔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19,30(3):1-8.

[3] A.A.张.东干人的习俗、礼仪与信仰[M].丁宏,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7:11.

[4] 朱迪狄欧,亚当斯.贝聿铭全集[M].黄萌,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

[5] 赵洲,周洁.“虚拟常设机构”的税收协定规则构建研究:公平分享“一带一路”倡议下跨境数字经济税收利益[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2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