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现性评价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作者: 朱里梅 韦珍雅
摘 要: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评价方式的选择对于学生的学习体验和音乐素养培养至关重要。传统的考试和分数评定难以全面评估学生的音乐能力和个性特点。表现性评价作为一种富有活力和创新性的评估方式逐渐受到人们重视。它突破了传统评价模式的局限性,更加注重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性发展,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展示舞台和个性化发展空间。本文对表现性评价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表现性评价;初中生;音乐课堂
教育理念的不断演进和对学生全面素养的日益重视,让表现性评价逐渐成为初中音乐教学中备受瞩目的评价方式。相较于传统的笔试和口试,表现性评价强调学生在实际音乐情境中的表现,主要考查其真实能力和实际应用水平。在初中音乐课堂中,表现性评价的特点不仅体现在对学生音乐技能的全面考查上,更体现在对学生态度、创造性和团队协作等方面的关注上。这种评价方式的引入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全面的发展机会,有望培养出更具创造性和综合素养的音乐学习者。
一、表现性评价的特点
(一)实际表现导向
学生表现性评价强调真实行为和实际能力,凸显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的应对能力与技能水平。不同于纸上谈兵或虚构情境,这种评价更贴近现实,呈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真实状态。此评价关注实际操作,而非理论推演,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展现应对能力。实质性的表现超越抽象概念,使评价更真实,对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考核。评价过程更注重细节描绘,呈现学生的具体行为,提高了评价的针对性和客观性。
(二)多元化和全面性
学生表现性评价涉及多个领域,不仅涵盖知识层面,也包括技能、态度、沟通能力等多个方面。全面性的评价模式让审视更为深刻,不限于学科知识,也纳入了更广泛的综合素养考量。维度多元性使评价更为复杂,从而凸显学生在各方面的综合潜力[1],反映了一种全景式的观察方式,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置于更广泛的背景之中。这种全面性的考查,也让评价更为丰富,更具有深远的洞察力。
(三)过程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摈弃了传统的短暂考试模式,强调评价的渐进性。在这个延展性更为广阔的时间跨度内,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持续观察和记录,展现了一种更深入的审视方式。不同于瞬时的测验,它不仅能够捕捉学生在某一刹那的状态,更能够洞悉其在多种情境下的发展与进步。[2]这种过程性的评价,让观察焦点不限于片段,而是着眼于学生的长期演变。因此,它打破了对学生能力的瞬时定格,使评价更为丰富、深刻,为学生提供了更有价值的发展反馈。
(四)个性化和适应性
表现性评价具有个性化和适应性,它能根据学生的特质和发展阶段进行个性化定制。学生在各个领域和成长水平上存在千差万别,而表现性评价则以灵活的方式,根据这些个体的差异进行评估。这种差异化的评价方式,更能促使学生充分发挥个体潜力,使评价真正贴合学生的特点。不同于传统刻板的标准,表现性评价为学生提供了更为精准、个性化的指导,有助于引导他们更好地发展各自的学业。
二、表现性评价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主观性过强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主观性强的问题凸显在表现性评价上,其依赖于教师的主观判断而非客观标准。这种依赖或许是评价结果过于灵活和不稳定的根源,评价很容易受到个体差异和教师主观态度的影响,使真实性受到质疑。这样的主观评价可能导致学生的实际水平未能得到准确反映,而更多的是受制于教师的主观喜好或偏见。[3]这种影响或许模糊了学生真实的音乐能力,使评价结果难以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在音乐学科上的实际水平。
(二)一致性不足
表现性评价强调多元表现,但这可能衍生出一致性不足的问题。因为评价标准相对灵活,所以同一项表现在不同教师或学生间的解读会存在明显分歧。这导致评价结果难以进行比较和衡量,反映出一种相对模糊的评价体系。评价标准尽管符合多样性的原则,却也让评价变得主观而相对不稳定。因此,教师无法确保在不同情境下对同一表现进行一致性评价,导致学生的表现不同程度地受到个体差异和教师个人的干扰。
(三)缺乏客观性指标
表现性评价注重对学生在实际音乐情境中的观察和描述,然而,这或许是导致其缺乏明确客观性指标的原因。评价更依赖于主观印象和感性因素,因此,评价过程更易受到个体差异和教师个人偏好的干扰,难以确保对学生表现进行公正、准确的呈现。缺乏具体的客观性指标,让评价更容易受到主观态度和情感色彩的左右,使评价结果更难以在广泛的教学环境中建立统一的标准。
(四)反馈不及时
表现性评价或许在一方面凸显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深入观察,然而,这也可能引发一个问题,即反馈及时性不足。学生渴望得到及时的反馈以调整学习策略,但表现性评价的长期性可能无法满足这一需求。因其着眼于学生的演变过程,评价反馈可能延迟,无法及时指导学生在学科中进行方向调整。这种不及时的反馈或许会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进展,使其在调整学习策略和纠正错误方面面临更大的挑战。因此,强调长期观察尽管能够提供更全面的评价,但也需要权衡学生的需求并及时进行反馈。
三、表现性评价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措施
(一)多元化的评价方法
在音乐学科中,表现性评价以多元手段搜集学生表现为核心。教师运用观察、记录、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等多种手段,构建一个多维度的评价体系。这种方式,不仅能更全面更深入地洞察学生的音乐技能、创造性展示以及对音乐概念的理解,而且拓展了评价方法的广度。观察让教师捕捉到学生在音乐实践中的实际能力,记录提供了持久性的证据,而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则将评价引入学生参与的范畴。[4]多元手段相互交织,构建起一个更为立体、丰富的评价体系,使教学评价更趋于贴近学科实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准确的反馈。此外,这样的多元评价方法也弥补了传统考试难以覆盖的学科广度,为音乐教学提供了更灵活更实用的评价途径。
(二)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
为了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必须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这包括对音乐技能层次的明确定义、对创造性表达的期望以及对音乐理论理解的具体要求。明确的评价标准能使学生和教师更清晰地了解所期望的表现水平,也使评价结果更具可比性。这种明确的标准体系不仅有助于消除评价标准中的主观性和模糊性,还为学生提供了明确的学科方向和目标。在这样的评价框架下,教育者和学生能够建立起共同语言,更有效地沟通和理解彼此的期望,从而推动音乐教学更为精准和有针对性地发展。[5]例如,教师在教授《让世界充满爱》这首歌时,通过明确的评价标准,可以要求学生对音调、节奏进行准确掌握,对歌词的情感传达以及演唱技巧进行展示。这些要求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具有方向性,知晓在哪些方面需要提升。对创造性表达的期望也在评价标准中得到具体体现,学生被鼓励以独特的方式演绎这首歌曲,表达个人的情感,这样的创造性要求让评价不再局限于技巧层面,更关注学生对音乐的个性化理解和表达。
(三)强调自我反思和目标设定
音乐课堂中,鼓励学生参与自我反思和目标设定的过程是表现性评价的一项重要实践。通过设计反思性的任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审视自身的表现,并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在反思中能够自主发现潜在问题,思考提升之策,从而在制定学习目标时更具针对性。这样的评价机制促进了学生对个体音乐发展的深度认知,培养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究、自我调整的品质。例如,教师在教授《英雄凯旋歌》这首歌时,可以设计一个反思性的任务,要求学生录制自己的演唱,并在听后写下对自己表现的评价。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自主观察自己的音准、节奏感以及情感表达,发现可能存在的不足。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并设定下一个阶段的学习目标,例如提高音域的掌握或增强情感表达的力度。这种学习态度的培养对于学生长期的音乐发展至关重要,使学生逐渐成为在学习中能够主动探究和自我调整的学习者。
(四)创设实际音乐情境
在贴近表现性评价本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创设实际音乐情境。这并非只是在课堂中进行简单的歌曲演唱,还会在真实音乐情境中进行评价,让学生得以展示他们在实践中的真实水平,更好地体现其音乐技能和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课本知识的接受者,而是置身于音乐环境中的一员,面对挑战、展示才华。这样的评价方式强调学生在实际音乐活动中的全面素养,使评价更加全面、深刻。这种创设实际音乐情境的评价方式,不仅在评估学生音乐技能上更具实质性和可操作性,还培养了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应对挑战的能力。
(五)提供及时而具体的反馈
表现性评价的关键要素在于及时反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迅速提供具体且有针对性的反馈,帮助他们了解个人优势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这种及时的指导不仅能够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学业状态,还有助于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及时调整。通过明确的反馈,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提高学习效果。这样的反馈机制不仅关注学生的表现,而且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实质性进步,使评价过程更具实用性。例如,教师在教授《大红枣儿甜又香》这首歌时,可以观察学生的演奏和合唱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对于音准掌握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指出其优势,鼓励并提出建议。对于存在音准或节奏方面问题的学生,教师可以指出具体的改进点,例如建议多加练习、注意音符持续时间、强调合唱时的协同配合等。这样的反馈不仅关注整体表现,而且从细节层面引导学生在具体音乐情境中改进,让学生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实现在学习中实质性的进步。
(六)鼓励同学间互动与合作
同学间的互动和合作为表现性评价提供了更丰富的维度。教师可组织合作项目,促使学生相互交流学习。例如,教师在教授《让世界充满爱》这首歌时,可以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演绎歌曲的不同部分。在合作的过程中,他们可以互相提供建议、分享音乐理解,从而形成一个共享的学习环境。学生还可以进行同组互评,彼此反馈对方的表现,指出优点并提出改进的建议。这种互动和合作评价让学生不只关注自己的表现,还能够从他人的角度去感知和理解音乐,激发出更多的音乐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结 语
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我们需要深入研究表现性评价的理论框架,不断完善评价体系,以适应不同学科和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教育者还需要在实际操作中灵活运用各项评价手段,促使评价更具有个性化和针对性。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有望推动表现性评价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广泛应用,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音乐学习体验,促进其在音乐领域中全面发展。
(南宁市第十三中学、南宁沛鸿民族中学)
基金项目:南宁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B类课题《新课标视域下初中生音乐表现性评价的实践研究》(编号:2023B215)。
参考文献
[1] 李颖.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音乐教学多元评价[J].学园,2024,17(2):28-30.
[2] 陆雯.核心素养下初中音乐教师多元化评价的实践方法[J].读写算,2023(16):116-118.
[3] 谢翀.初中音乐综合素养评价方式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研究,2022(19):84-86.
[4] 林高峰.新课标背景下初中音乐多元评价探究[J].智力,2022(19):12-15.
[5] 那如春.表现性评价在农村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现代化,2018,5(4):353-354,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