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思考和探索

作者: 张海鹏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思考和探索0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当前,部分乡村的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落后、乏力的现象,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些载体或形式正面临传承断层的危机。为此,我们应高度重视补齐农村文化建设短板,充分挖掘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视民俗文化重塑乡村伦理道德规范的作用,不断为美丽乡村增添人文元素。

关键词:乡村振兴;民俗文化;瓜州县

乡村振兴,既要有产业的兴旺,也要有文化的繁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民俗文化对于繁荣乡村经济、政治、生态等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瓜州县地处河西走廊西端,东连玉门市,西接敦煌市,南北与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相连,西北与新疆哈密市接壤,县域面积2.41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面积的1/20),兰新铁路、兰新高铁、连霍高速、柳格高速、215国道、312国道、314省道贯穿县境,是国家西电东送、西气东输、西油东送的重要廊道。瓜州县辖10镇5乡(农村乡镇13个),75个行政村、8个社区,其中整建制移民乡镇6个(民族乡镇4个),有汉、回、东乡、藏等21个民族。

一、瓜州县乡村民俗文化特点

(一)多元性特征

翻阅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瓜州县境内就有先民繁衍生息。其中,以鹰窝村文化遗址为代表的史前文化、以汉长城为代表的关城文化、以汉代石板墩烽燧为代表的烽燧文化、以桥湾一号魏晋墓为代表的古墓群文化、以榆林窟为代表的石窟文化,都已成为人类历史文化探源的活化石。目前,瓜州县有不可移动文物点465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国家4A级旅游景区2个、3A级旅游景区3个。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众多的古城遗址以及自然景观形成了集大漠风情、古城石窟、户外徒步、丝路研学为一体的旅游资源。

(二)地缘性特征

瓜州县地处丝路要隘,地域山川之辽阔甲于邻县,可谓都邑相望,四通八达,特殊的地理位置孕育了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形成了瓜州社会文化生活边缘性的特征。西域文化和中原文明交会融合,马背牧歌与农耕文化长期磨砺,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孕育了别样的历史文化景观。

(三)规范性特征

瓜州县乡村民俗文化具有规范性的特征,尤其对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的约束,几乎涉及村民的各个方面,包括婚丧嫁娶、诞生孝老、姓氏称谓、衣着饮食、生产用具、节令社火、文化艺术、宗教庙会等。

二、瓜州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缺失与利用不足

一方面在农村民俗文化发展中部分领域没有带头人,无人传承独特的民俗文化,大多数都似有若无;另一方面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一些人过年过节选择离家游玩,使节日丧失了应有的乐趣和意义。另外,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等传统节日缺少民俗活动,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留守的村民大多年纪偏大,他们的娱乐方式仅限于看电视、打牌、聊天、逛街等。

(二)基层治理水平有待提高

基层治理是化解矛盾的必要环节,治理的程度直接影响了农村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农村经济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硬性的约束荡然无存,自觉性和公共服务性逐年加强。在许多农村地区的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有些干部重视经济水平的提高,但缺乏对村民精神生活的关心和照顾。

(三)传统文化价值流失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社交媒介不断便利,如交通、通信设施的改善,电视、网络、电话、手机的普及,年轻群体思想前卫,对现代文化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兴趣,使传统民俗文化遭到严峻挑战,一些传统文化被遗忘甚至即将消失。

三、民俗文化传承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民俗文化传承对象缺失

近年来,农村普遍出现了劳动力外流的现象,家中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在开展农村民俗文化活动时,参与活动的人大多为年长者,很少看到年轻人,主要受众的流失和减少,导致农村民俗文化只能在大众文化的夹缝中生存。另外,随着传承人的老去,广大农村青年逐渐成为农村民俗文化传承的主要力量,但学艺者少且技艺不精,更加重了民俗文化的传承危机。

(二)多元文化的冲击

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元文化正在对民俗文化进行猛烈冲击。同时,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各地区间经济交往日益密切,文化交流日趋频繁,文化冲击愈演愈烈,民俗文化受到严峻考验。

(三)青年人对民俗文化接受程度发生变化

笔者在与年长者的聊天和走访调查中发现,大部分人能说出一些包括婚丧嫁娶、节日祭祀、田间劳作唱和等相关民俗活动,青年人则知之甚少,他们更愿接受现代的生活方式,内心缺少对传统的认可和回归,尤其在努力脱离贫困生活后,很容易将民俗文化和过去联系在一起,造成不愿接受的局面。民俗文化的传承也因此受到极大挑战,“断代”现象日趋严重,亟待找到妥善解决的办法。

四、农村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发挥政府职能,促进农村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树立正确的观念,为农村民俗文化发展指明方向

政府要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在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上为大家指明方向,保证农村民俗文化发展的可行性。建议成立专家组,有针对性地指导、论证、开展民俗文化相关工作,在正确方法指引下,瓜州县的文化建设定会生机勃勃、蓬勃向上。

2.规范民俗文化的管理,正确应对多元文化的冲击

实现农村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政府部门和文化管理部门加强对民俗文化传承的管理和引导。第一,建立农村民俗文化博物馆,对已经破损或者接近破损的文物进行及时修复和保护。第二,建立农村民俗文化表演会场,并定时定点演出。第三,在文化广场设置民俗文化展示区域,既为群众提供了一个公共休闲场所,还能让他们学习文化知识。

3.发挥党员示范带头作用

近年来,党中央对我国农村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工作非常重视,颁布与实施了一系列政策与法规,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民俗文化得到了国家政策的支持、保护,广大农村地区的群众也感受到了党中央对他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关心与照顾。党员在农村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对民俗文化的发展负有重要责任,必须坚持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二)发挥社会职能作用,促进农村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加强组织领导,发挥群众力量

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加强一线组织的领导,同时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中坚作用,在工作中不断引导群众做出创新。领导干部与群众是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的关系,领导干部的思想觉悟提高,必然会影响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提高,也会对领导干部产生促进作用。

2.破除陋俗恶习,弘扬淳朴民风

受经济发展的影响,传统文化逐渐被边缘化,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小。传统文化经过历史的沉淀,仍有糟粕残余,可以结合经济发展,不断去除陋俗恶习,使符合时代发展的优秀的传统习俗继续在人们的生活中发芽、生长。

3.丰富文化活动,增加基层厚度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建立稳定的保障机制。加快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建设,拓宽信息来源渠道,开展各种文艺活动,例如公益电影放映、义务送书惠民工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等。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以高科技文化宣传手段带动农村民俗文化发展,给各家各户安上一个“世界眼”。二是加快设施建设,真正满足文化需求。组建农民自己的文艺团体,以农村为活动场所,以农民生活为灵感源泉,创作真正属于农村的文化样本。三是培养新型农民,着力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实现农村的发展,就需要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有机结合,对当地的人民群众进行再教育,培养出一批文化水平较高的农民,让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到带头作用。

(三)加强新闻宣传,推动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

1.加强民俗文化网络宣传

有效的对外宣传是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前提,瓜州优越的条件为各种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大量资源。我们要加强对瓜州民俗文化的研究和宣传推广工作,开展瓜州民俗文化遗产普查,加大民俗文化的网络推广力度,让更多人了解瓜州历史文化资源及其发展变化。

2.构建网络互动传播体系

与传统文化传媒比较,网络媒体的优势更加明显,例如网络媒体扩展得比较快捷,还可以实现视觉与听觉一体化,参与性、互动性也非常强,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互动,以此取得较好的宣传效果。

瓜州县民风淳朴,历史文化悠久,农村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为了更好地对瓜州县农村民俗文化进行整合、传承与发展,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传播快速便捷的优势,以及不受地域限制的特点,推动构建完善的网络传播体系。

五、结 语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民俗文化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我们要重视农村群体的文化生活。农村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维护广大农村地区团结稳定,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让我们齐心协力,共同创造辉煌的未来。

(中共瓜州县委党校)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2] 金伟,金妮.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中的文化困境及其价值超越[J].湖北社会科学,2021(5):6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