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现实主义象征物

作者: 印馨雨

超现实主义象征物0

摘 要:纹样是人类观念与需求的产物,拼合纹样,即神异纹,更是人类文明的集大成者。神异纹的产生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演变,后逐渐式微,保留至今的是其创作的理论方法。不同时代的纹样特点能够反映当时社会的发展历程,任何设计都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下演变,这为当代人的设计提供了认知基础及可参考、可借鉴的方法论。

关键词:神异纹;拼合纹样;超现实主义;认知方法

纹样伴随人类的诞生而出现,在世界上有着悠久的历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最能体现世界工艺技术进步的方面之一。同时,纹样发展是思想、文化、政治、经济的综合体现,是人类社会共同的产物。世界各地均有神异图案的出现,如我国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样,古埃及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以及古希腊神话中森林之神萨蒂尔这样的半人半兽的神异造型。这些造型在今天看来非常不可思议,但古人却能够将各种物质的特性自然结合在一起并赋予它全新的寓意。与中国商周同时期的玛雅文明,在其前古典时期,历法、文字与建筑逐渐兴起,诞生了许多经典的神异造型。公元4世纪至9世纪,玛雅文明进入全盛期,文字的使用、建筑的兴建以及艺术的发挥都达到极盛,玛雅人创造并使用了独特的象形文字,其造型也夸张抽象地表现为神灵头像,这成了玛雅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

一、神异纹的概念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对神异一词的解释如下:①指神怪、鬼神;②神奇、神灵奇异;③指以为神灵奇异;④形容神奇诡异。中国工艺美术奠基人田自秉老先生在《中国纹样史》一书中明确提道:“商代的纹样按大类别可分为动物纹类、几何纹类和其他。其中的动物纹又可分为现实动物和想象动物,想象动物我们称之为神异纹。”由此可见,商周时期盛行的饕餮纹、夔龙纹等均为古人想象的动物,并非真实存在,故名神异纹。

二、神异纹产生的背景

智人在进化为人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氏族制度,衍生出一种宗教信仰——图腾崇拜,这是一种崇拜行为,将某种特定的物体(如动物或植物)与本氏族产生特殊的关联,可以简单将图腾理解为现代平面设计领域中的“标志”,实际上它远不止如此。远古部落连年征战,为了体现胜利和伟大,会在自己部落的图腾里加上败部的图腾;而后期的部族图腾内容纷繁复杂,为了保证整体风格的一致,会对不同对象的特点进行归纳,增强相互间的协调性,让图腾不突兀,神异纹正是沿用了这一创作原理。

神异纹的产生往往源于古人对于某种状态的向往,期望通过纹样结合的方式探寻一种新的身份象征。拼合纹样的出现也伴随着统治阶层对权力的渴望,他们不满足于对人民的统治,进而去追求统治世间万物。因此,一般的猛兽动物已不足以代表统治者们的伟大,他们需要集万物于一身,于是创造出了饕餮、龙凤等集大成者的拼合纹样。所以一个纹样的产生一定源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即时代的产物。

三、神异纹的分类

(一)人面鱼纹

新石器时代的人面鱼纹彩陶盆是仰韶彩陶工艺代表作之一,于1995年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其纹样人面鱼纹也是混合纹样的开端(图1)。半坡人在河谷阶地营建聚落,过着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定居生活,兼营采集和渔猎,在许多陶盆上画有鱼纹和网纹,应是当时图腾崇拜最好的印证,也是他们真实生活的写照。鱼、鹿、蛙等动物纹样在仰韶文化图案中流行,其中以鱼纹最为典型。遗址中出土了不少类似的人面鱼纹陶盆,多用作孩童棺椁的棺盖,颇似一种特殊的葬具。纹样中人面是由人和鱼二者合体构成的,像是化装为某一形象从而进行一种特定的宗教活动。鱼纹图案在由繁至简的演化初期,整体风格偏向写实且通俗易懂,后逐步演变为两条鱼相向或同向而游,但无论哪种组合方式,鱼纹外形都逐渐趋于几何图形,简化为菱形。其中相向而游的两条鱼间距逐渐拉近,最终形态是两只鱼头相切在一起,视觉上像是左右各一条鱼,正面看是鱼的正脸图案,仿佛张开大嘴游来。这种画法与当今的图案装饰方法相似,图案黑白对比强烈,构图中有对称、重复等方式,充分展示了中华先民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的思想。半坡时期古人便懂得利用物体的多面性进行组合装饰,也可以理解为最早的“立体主义”。

图1 人面鱼纹彩陶盆,1955年出土于陕西西安半坡,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二)龙纹

中国历史上龙的造型形态多种多样,是古代中华民族不断创新的产物。演变造型中的有角龙是在无角龙的基础上创造的,有足龙是在无足龙的基础上创造的,有翼龙是在无翼龙的基础上创造的,五色龙是在单色龙的基础上创造的。新石器时期最早出现的玉龙外形简练,身形如蛇,纹饰不多,设色皆为单色龙,为物性本色;殷商时期的龙造型为虎头、蛇身、头长鹿角(图2);秦汉时期的龙趋于走兽,似虎似马;宋代龙的造型才与今相似。最早的玉雕龙纹造型简单,由龙身和龙头组成,后期演变为纹样后逐渐加入了其他动物的显著特征,这或许是部落在四处征战中逐渐形成的复杂图腾。现在人们熟知的龙由九种动物的身体拼成——虾眼、鹿角、牛鼻、狗嘴、鲇须、狮鬃、鹰爪、鱼鳞、蛇尾,结合了各种动物勇猛、霸气的特征,从而凝练出了最独特的中国龙纹样。

图2 商代青铜器 龙纹

(三)饕餮纹与雷纹

提到商周,常会使人想起那极具神秘色彩的青铜器,其纹样繁杂,饕餮纹很具代表性。饕餮纹也叫兽面纹,是一种常见于青铜器物上的纹饰,盛行于商代至西周初期。兽面纹有的有躯干、兽足,有的只做兽面纹,后世称其为“饕餮纹”。饕餮是古人结合自然界各种猛兽的特点想象而成的,其中兽面硕大夸张、庄严肃穆,极具装饰性,常作为与统治者生活密切相关的器物主要纹饰,如今人们熟知的饕餮纹鼎、饕餮纹四足鬲等,都充分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饕餮纹的出现源于统治者对权力的渴望,平凡的动物不足以凸显其形象的伟大,因此创造出了猛兽结合体——饕餮,并让这种兽面纹充斥着他们日常所用器具,尽显张扬(图3)。

饕餮纹中使用的底纹是雷纹,为单线结构,以圆弧卷曲或方折的回旋线作图案,是一种高度抽象简洁的原始纹样。圆形的云纹造型饱满圆润,方形的雷纹造型曲折简练,两者皆线条匀称、粗细均匀,统称为云雷纹。云雷纹有多种表现技法,如拍印、压印、刻印、彩绘等,一般以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在构图中展开。它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设计原理与漩涡纹如出一辙,均为单线条旋转排列。商周时期大量出现在青铜器上的云雷纹,是古人对自然现象的一种反映——对雷的崇拜和对大自然的敬畏。雷纹在纹饰上多作底纹,因其造型特征整齐方正,横竖排列,整体有韵律变化,能较好地烘托出主体纹饰,不会抢占其主导地位,同时又与主体纹饰相呼应,构成画面的完整性,到春秋战国时期仍见沿用。另一种类似的纹样名为三角雷纹,也是青铜器皿上辅助装饰纹样之一,它是以倒三角的形式进行连续排列,外形似于锯齿状,因此得名。一般是二方连续的图案结构,起到边缘装饰的作用,盛行于商朝与西周初期。

雷纹除了装饰作用,还有强烈的象征意义:雷纹一圈圈环绕排列的外观形似现在的磁场、电波类,好比如今广泛使用的无线局域网,在以发射器为中心的同心圆范围内可实现网络全覆盖,一圈圈的雷纹好似统治者们权力辐射的范围,是最早的区域全覆盖的象征。统治阶层在铸造青铜器时将雷纹布满器具的周身,意为将自己霸主地位公告天下,凡青铜器出现的地方均为自己的统治范围,因此,在注重器具外形美观的同时,更加注重集权的体现。此结论更加印证了拼合纹样是经过人的主观意识、理念及当时创作背景而创造的。

图3 商代青铜器 饕餮纹 河南郑州白家庄出土

(四)古希腊神话森林之神萨蒂尔

古希腊神话中人身羊蹄的森林之神萨蒂尔是西方神异造型的代表之一,他的原型就是牧神潘,这是一位半人半兽神,是人类与羊的结合体,男人的面庞上却长出一对山羊角,强壮的身体下半身却长着羊腿和羊尾巴。他是使者赫耳墨斯的儿子,一切荒野、丛林、森林、群山都是他的故乡,他是牧神,也是森林之神。萨蒂尔还是一位出色的音乐家,经常用他的芦笛吹奏出美妙的乐曲,借此来吸引山林中的仙女。在古希腊神话中,萨蒂尔象征着创造力、音乐、诗歌,也象征着惊恐和噩梦。现在有些观点认为萨蒂尔是色情、无赖的代名词,不是非常正面的形象,但在许多的西方绘画和雕塑作品中我们仍能看到他,其中以巴洛克画家彼得·保罗·鲁本斯的《两个沙特尔》、《潘与绪任克斯》(图4)和雅各布·乔登斯的《牧神和他的竖笛》等为代表作,画中的萨蒂尔大都以顽皮、恶作剧的形象出现,可见其在西方艺术家心中的认可度。

四、神异纹的演变

神异纹的演变往往源于人类对权力的渴望,在古人的观念中,龙是帝王的象征,尊贵无上,龙袍也作为帝王专属,平民百姓的家中严禁出现该类元素。一切事物都有严苛的等级制度,对于如何体现君王至高无上的尊荣华贵这个问题,此时便提出了一个新的理念——君权神授,主张君主的权力是神赋予的。西周时,周武王自称周天子,一切受命于天。这一点,古今中外如出一辙,古埃及法老自称“太阳的儿子”,巴比伦的汉谟拉比王也自称“月神的后裔”。统治者需要“人设”,给自己捏造天人合一的身份,从而更有利于统治民众。神异纹最被推崇的时期,就是成为帝王的象征纹样,它着重强调了王权的强化以及阶层的不可逾越。但随着王朝更替与时代发展,神异纹不再是帝王的专属,也不再是阶层的象征,王权的限制被打破,神异纹逐渐不再掌握于少数人手中,而是变得大众化、普遍化。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如今人们对于信息传播速度和频率的要求越来越高,兽面纹只是一种经过艺术加工的纹样象征物,不再是装饰的主角,而是更多存在于博物馆中,并结合特定的情景氛围和情感联系,为人们重现精彩的历史片段。龙纹和凤纹则依靠王权得以保留,现在更多象征着大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们常说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一种祈愿,一种期盼,更是一种吉祥的寓意。至此,神异纹的属性完全发生了改变。

五、结 语

纹样是中华传统文化宝贵的财富,对纹样的传承与延续,能够更好地帮助后代了解和认识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在特定的历史情景下,纹样通过不同的造型展现着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状况,展示着社会风貌与人文精神。神异纹造型独特,能够体现古人对图形结合的总结和概括能力,是一种抽象思维的转换;从历史角度来说,它是历史的视觉化展现,是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文化是民族凝聚的纽带、认同的根基,中外历史上的神异纹,都是祖先们不断摸索、创新的产物,现代学者应根据其造型与思想内涵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其创造的理论方法,归纳其抽象的思维方式,提供一种可参考、可借鉴的方法论,为今后的设计提供认知基础。

(陕西服装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行建.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2] 田自秉,吴淑生,田青.中国纹样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何星亮.从龙的艺术创造看中华文明的创新性[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24,44(1):112-119,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