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楮墨遗珍数字再现 守正创新文脉永续
作者: 姚永柱
摘 要:古籍保藏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至关重要,关系民族记忆的绵延永续。历史古籍赋予子孙后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也给予当代人必须肩负的伟大使命,要将古籍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延续其生命,发挥其作用。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古籍数字化和数字化发展转型,对于当前的古籍保护工作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本文从古籍数字化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进行阐述,以此探究陕西做好古籍数字化保护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古籍;版本;数字化;保藏
一、开展古籍数字化的历史背景和时代契机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实施国家古籍保护工程”。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展示大国形象、推动文明对话,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是成立中国国家版本馆的核心要义,也对其未来的工作方向提出了实质要求。2022年4月,《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指出,“发挥国家版本馆在中华古籍版本传承发展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国家版本馆古籍版本资源建设,做好散落失管古籍的征集保藏”;该《意见》第12条“推进古籍数字化”“实现古籍数字化资源汇聚共享”,第13条“做好古籍普及传播”,明确了国家对加快古籍资源转化利用的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这些都体现了国家高度重视中华古籍保护和利用工作,同时也要求让中华珍贵典籍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自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启动以来,结合《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陕西在常规保护之外的数据库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从古至今,发挥古籍效用的传统方式多为抄录、影刻、影印等。而在被视听新媒介包围的今天,古籍数字化无疑是一条重要的可行路径,它能减少对实物不必要的损害,扩大使用人群,让古籍“活”在当下并流存后世。
在工作推进中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文化数字化为了人民,文化数字化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就要求对中国历史智慧财富的保护应以利用为根本,以服务人民的精神生活为宗旨,让人类知识的宝库惠及更多人群,也使古籍被充分利用,推动中国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前进,实现精神富足,为文化强国的发展目标注入持久动力。由此可见,推动古籍数字化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的有力实践,将推动古籍保护迈上时代新台阶。
二、陕西古籍存藏概况和特点
古籍即古代书籍,是1912年以前在中国书写或印刷的,具有中国古典装订形式的图书。据《陕西现藏古籍总目》数据显示,陕西现存藏古籍6.8万余种(200万册),主要集中在西安。其中,陕西省图书馆藏有3.2万余种(35万余册)、陕西师范大学藏有1.2万余种(24万余册)、西北大学藏有9996种(117136册)、西安博物院藏有8920种(105840册)、碑林博物馆藏有4199种(47430册)、陕西省社会科学院藏有2726种(45090册)。
陕西古籍版本丰富,珍贵古籍众多。陕西省图书馆藏有南宋刻本《碛砂藏》、元大德刻本《汉书》、明稿本《被褐子》、清雍正内府刻印铜活字本《古今图书集成》等,西安博物院藏有唐写本《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唐刻本《陀罗尼经咒》等,西北大学藏有明抄本(四库底本)《皇王大纪》等,陕西师范大学藏有元刻本《纂图互注南华真经》、明万历闵齐伋刻三色套印本《三经评注》、清稿本《星烈日记汇要》等,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有宋拓本《怀仁集王圣教序》2种等,不胜枚举。
陕西共有162种古籍善本入选第一批至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5家单位入选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与此同时,陕西在省内积极开展珍贵古籍普查工作,公布的第一批和第二批《陕西省珍贵古籍名录》有27家古籍收藏单位的688种古籍入选。可观的古籍藏量和珍贵古籍数量,让陕西各存藏单位对古籍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更为重视。
三、陕西古籍数字化保藏的现实和未来
(一)陕西古籍保藏工作的局限与风险
古籍作为重要文化遗产,易损且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在工作中要坚持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和风险。
为抑制和减缓环境对古籍的破坏,从源头上做到有效预防,古籍保藏须设立古籍特藏书库,书库环境须达到国家标准。陕西百余家古籍存藏单位中有88家设有古籍书库,还有少部分单位尚未专门设立。《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规定,古籍特藏书库环境温度为16~22 ℃,相对湿度为45%~60%,目前陕西仅有34家古籍存藏单位能够达到恒温恒湿保藏。古籍特藏书库环境温度过高会使古籍纸张中的有害化学物质活跃起来,还会引发有害微生物的繁殖和生长,进一步加大破坏性。湿度过大会导致古籍纸张中的纤维素水解,使纸张强度降低;湿度过低会导致纸张纤维变硬,脆性增强。改善古籍保藏环境是加强古籍保护的重要手段,也是长期保存古籍的必要条件。
据了解,陕西古籍存藏单位中有关古籍工作的人员大多数没有古籍文献学等相关专业的学习背景,专业素养不够强,人才队伍建设尚不能满足工作开展的要求。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是保证古籍保护工作持续开展的基础。目前,全国只有五所高校的本科专业开设了古典文献学。此外,西北大学和陕西理工大学开设了古典文献学硕士研究生专业。然而,就业等现实因素,导致这个专业被人们称为“冷门绝学”,结合现实需要,高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古籍保藏工作的风险还包括在工作中需要规范操作,减少对古籍的下架、挪动、出库和翻阅等操作;在修复过程中,应当使用规范的修复纸张和糨糊等材料,避免使用化学材料;在数字化工作中,还需要熟悉并按照有关古籍数字化资源加工的标准规范进行工作。
2023年《陕西蓝皮书:陕西文化发展报告》显示,陕西在古籍数字化方面的力度并不大。面对大量的古籍资源,陕西还缺少全省范围内的古籍数据开放利用平台。另外,古籍存藏单位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古籍保护利用工作的活力不够强,古籍智能化实践不足。
(二)古籍数字化是长期有效保藏的必然路径
新时代背景下,人们需要不断更新思路,进一步拓展创新古籍保护手段,以实现对古籍的永久保护。2022年,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印发了《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实施国家古籍数字化工程,要求“建立古籍数字化标准体系,构建古籍数字资源平台,加强古籍数字化版本保护利用,加快专题资源库建设,推进古籍资源汇聚、共享、传播,推动古籍工作转型升级”。各有关单位积极响应,搭建平台、建设数据库,加快开展数字化工作。为了筑牢工作基础,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已经主办了4期全国古籍数字化理论与实践培训班,以此加强对古籍相关人才的培养。
中国国家图书馆建设的“中华古籍资源库”受到广泛关注,发布共享的10万种(件)古籍及特藏数字资源惠及公众。其中,带动国内39家古籍收藏单位发布共享古籍数字资源达2.2万余种。早在2009年,中国国家图书馆就与哈佛燕京图书馆、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等国外汉籍收藏单位达成协议,将馆藏的部分汉籍数字资源通过中国国家图书馆官网向读者提供服务,这让读者阅读域外汉籍不再是遥不可及。此外,私人搭建的在线古籍图书馆致力于开放式分享和介绍公共版权领域的古籍善本数字资源,其自由开放的理念深得网友青睐,进一步推动了古籍数字版本的利用和传播。
近年来,陕西的古籍收藏单位也在不断开展古籍数字化工作。陕西省图书馆已完成360余种(20万页)陕西古代方志和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珍贵古籍的数字化加工,并且相关工作仍在不断推进中。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已上线“陕西文献集成数据库”,第一期上线资源约6000万字。
陕西各市县也在加紧开展古籍数字化工作。宝鸡市图书馆古籍资源数据库已发布馆藏古籍数字资源37种(222册)。2022年,宝鸡市扶风县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平台建设项目启动,完成了古籍数字化扫描、加工标引、多媒体动态翻页书制作和多功能数据库平台建设,同年12月该馆古籍数据库整体上线,发布馆藏古籍数字资源40种(176册,23458页)。宝鸡市凤翔区图书馆实施了三期古籍数字化项目,完成古籍数字化150种(692册,10.5万页)。2023年,西安市临潼区图书馆启动古籍、拓片数字化工作,完成数字化68种(202册,22920页)。
陕西虽然在古籍整理出版方面成果喜人,古籍数字化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还存在公众开放共享数量少、数字化工作没有全面开展等情况;部分基层单位存藏环境差,改善工作困难多;部分古籍破损加剧,保护不善,有虫蛀、鼠蚀、粘连、受潮、霉变等风险。数字化关系着古籍安全,也能化解藏和用之间的矛盾,是珍贵古籍最大化利用的重要手段,代表着古籍保护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进一步推动古籍数字化进程势在必行。
(三)古籍数字化对于更大化公开利用意义非凡
古籍是新时代成立的中国国家版本馆十大版本类型中最为重要的一类,加强古籍保护利用和挖掘阐释,充分利用其文化价值,将有效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古籍的传承、转化、发展与创新,使古籍在赓续历史文脉、凝聚中国力量方面发挥更大作用。陕西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积淀深厚的文化大省,保护、研究、利用好这些珍贵古籍文献,对于建设文化强省具有重要意义。
藏之名山,传之后世。保藏与传承发展同等重要,不可偏颇一方,因噎废食,要合理保存,更要使其发挥效用,让子孙后代都可受其恩惠,享其智慧。古籍本身相当脆弱,作为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具有文物属性,这对其利用具有限制,无法人人都能接触到古籍实物,但也不能只像其他文物一般静观其表,而是要走进它的内容,让一个个文字活跃在使用者眼前,这样的诉求就为古籍数字化开辟了新路径。
在古籍数字化的必然之路上,科学开展数字化,同步建设和上线数据库是关键,还要加强古籍数据流通共享与协调管理,不断完善古籍资源便捷使用机制。古籍存藏单位在实现古籍数字化资源汇聚的同时,还要不断加大开放共享力度,要向社会公众提供古籍资源服务,着力构建古籍知识服务体系。如今,“中华古籍资源库”“中国古籍保护网”等发布的海量数字资源和信息,进一步激发了古籍保护利用和数字化的活力。
陕西紧跟时代步伐,统筹实施古籍数字化工程,推进多功能数据库平台建设,积极对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通过古籍文本数据多源融合、自动关联,为各方面研究和利用古籍提供专业化服务,不断提升古籍使用效率,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陕西加快推进古籍资源数字化的时代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明确规定:“政府设立的公共图书馆应当加强馆内古籍的保护,根据自身条件采用数字化、影印或者缩微技术等推进古籍的整理、出版和研究利用。”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古籍数字化标准建设,为古籍数字资源采集、组织、存贮和检索利用提供遵循,也为了全面提升古籍数字资源规模和质量,积极推进古籍数据库建设,完善共享平台,努力实现各类古籍数字资源的有效衔接和整合利用。
2023年11月,“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古籍特藏资源平台”上线,该平台是为师生提供特藏资源检索、阅读、学习、研究的一站式平台,已发布古籍数字资源311种。2024年4月,陕西省图书馆负责实施的“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项目——陕西省历史文献数据库”结项,该数据库以陕西省内公共图书馆存藏古籍为主,一期上线60多种古籍,凭陕西省图书馆借书证登录阅览。陕西省内古籍存藏单位也应积极探索古籍数字化与利用相结合的路径,加紧统筹古籍数字化版本资源建设与服务,有计划地开展古籍数字化工作,分步骤、分阶段整合古籍普查登记数据,推进古籍专业数据库建设与利用。
西安国家版本馆作为中国国家版本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央总馆的异地灾备库、地方特色版本库和区域性版本资源中心,要全面履行国家版本资源“保藏、展示、研究、交流”职责,发挥其在中华古籍传承发展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建立版本数据中心(含古籍数据库)、古籍保护修复实验室,开展全省古籍工作摸底调研,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全力推动古籍工作。
想要达到古籍不被湮灭,一方面要加强对实物的保护,另一方面要进行数字化,并将全部数字化内容向全社会公开,使之保藏在不同的存储媒介里,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到和使用。南京图书馆(江苏省古籍保护中心)主办的“2024古籍数字化与活化利用典型案例征集活动”,便是不断推动古籍数字化的重要举措。
综上所述,陕西在古籍数字化新征程上,既要搭平台和建数据库,着力推动存藏单位共建共享,又要做好资源管理和开放服务,更好地发挥其服务广大群众的功能,只有这样才能让写在古籍中的文字“活”起来,内容“活”起来,不断助推文化繁荣,让中华文明永流传。
参考文献
[1] 陕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陕西现藏古籍总目[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9.
[2] 陕西省古籍保护中心.第一批陕西省珍贵古籍名录[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4.
[3] 陕西省古籍保护中心.第二批陕西省珍贵古籍名录[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