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革命文物保护与利用的思考

作者: 蒋莉君

关于革命文物保护与利用的思考0

摘 要:革命文物蕴含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顽强不屈、英勇奋斗的伟大革命精神和优秀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革命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不可替代性,蕴含着重要的政治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爱国教育功能。本文就如何保护与利用好革命文物提供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革命文物;保护;利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革命文物是红色文化精神传承与发扬的重要载体,加强革命文物的保护工作刻不容缓。革命文物承载着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着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在党中央对革命文物的高度重视下,越来越多的革命文物走进了革命纪念馆,以专题展览的形式进入了观众的视线。

一、革命文物的界定

“革命文物”一词最早见于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的关于禁止出口珍贵文物的文件中,主要涉及与革命历史相关的旗帜、徽章、录像、相片、印章等可移动性革命文物的保护要求。[1]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发《保护历史及革命文物的指示》,对不可移动性的革命文物保护做出了具体要求。例如,与革命事迹相关的大型革命遗址,与革命英雄相关的旧居、纪念馆、博物馆、革命烈士陵园等,各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都应重视这些革命遗址的保护利用工作。随后,一系列的文物保护文件和法律文件进一步规范了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范围,例如1961年的《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18年的《关于报送革命文物名录的通知》等。其中,《关于报送革命文物名录的通知》将革命文物定义为“见证近代以来我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独立和争取人民自由的英勇斗争,见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光荣历史,并经认定登记的实物遗存”[2]。

二、革命文物的保护措施

(一)增强革命文物保护意识

据统计,现阶段我国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有3.6万多处,国有馆藏可移动革命文物超过100万件/套。增强革命文物保护意识是将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的先决条件,因此各级政府、文物保护单位应高度重视,建立完善且行之有效的法律保障体系,并且在日常工作中加大对革命文物保护的意义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让人民群众意识到革命文物的重要性,增强全社会对革命文物的保护责任意识,树立保护革命文物的法治意识,形成全民保护革命文物的良好态势。在革命文物的调查保护中,存在部分偏远地区的革命文物保护工作不受到重视的问题,政府部门应把革命文物保护工作列入日常重要工作议程中,并且有针对性地制定保护规则,与相应保护单位实行责任联动机制、落实保护职责,为革命文物保护工作的实施提供可行性方案。例如位于甘肃省陇南市两当县的两当兵变纪念馆,为增强群众对革命文物、革命基地的保护意识,中共两当县委、两当县人民政府、陇南市体育局等多家单位共同举办了“红色记忆·生态之旅”两当县系列文旅活动以纪念“两当兵变”,以接地气的方式让革命圣地走进人民群众的生活,提高了他们对两当兵变纪念馆的认识,感受红色革命精神焕发的新生命力。

(二)加大革命文物保护资金投入力度

近年来,国家对革命文物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各地区也加大了对革命文物的保护力度,让部分革命文物得到了应有的保护和管理。但我国革命文物数量大、分布广泛,用于文物保护的资金又有限,这就导致一些地处偏远的革命遗址、革命文物并没有得到有效保护。例如发生在广西凤山县三门洞的“反围剿”战斗,时间长达一个月,前后牺牲革命战士700多人,是我国革命史上一次悲壮的作战案例,但因为缺乏资金,此处仅立了革命纪念碑。这样的遗址呈现和保护方式显然达不到红色革命基地应有的宣传效果,更不能完全体现出此次革命事件应有的爱国主义教育作用。因此,革命文物的保护还需要国家财政拨发专项资金。另外,在资金允许的条件下还要合理开发革命文物资源,积极响应国家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号召,开发乡村红色革命文物旅游线路,利用革命文物示范基地,带动偏远革命文物地区的经济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又会为革命文物的保护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使革命文物更好地被保护、管理、利用,进而吸引更多的游客走进这些革命文物景点学习、旅游和消费。如此将革命文物与红色旅游相结合,形成良性互动模式。

三、拓宽革命文物的利用途径

(一)加强革命文物研究,创新陈列形式

革命文物是博物馆、纪念馆开展教育工作的主要载体,我们要对革命文物承载的革命故事、革命精神、革命内涵做深层次的挖掘研究,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宣传给社会大众,用“活”态的形式向观众讲述革命文物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革命进程、情感变化、精神信仰等,通过互动式的陈列展览将革命文物背后的革命精神和民族气魄呈现、讲述给观众。

在深入挖掘革命文物内涵的基础上,博物馆策展人还应紧跟时代步伐,创新陈列展览形式,多元化地构建党史学习、爱国主义教育的公共课堂。将VR、AR、三维扫描、全息投影等现代科学技术融入革命文物专题陈列展览中,增加观众在展览中的参与性,让观众在视觉体验的同时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感,进而提升革命文物展览的传播范围和社会认知度。

例如,广东省南雄市博物馆策划的红色革命历史专题展览,以“雄关漫道——广东南雄革命历史陈列”为馆内的基本常设陈列,该展览以党领导南雄人民长达24年的革命历史为主线,分为六大部分呈现给观众,展示中融入了大量现代科技辅助手段,应用浮雕墙、声光电、三维立体数字化等展示形式,将广东南雄革命历史故事还原给观众。进入南雄市博物馆,首先映入观众眼帘的便是大型雕塑墙与天幕艺术装置,墙面背景以红色为主,进入之后仿佛无数革命者在向观众挥手;在转角立柱处,为观众打造了大型沉浸式数字影院,用于还原南雄水口战役的过程,用影片的形式向观众阐述了武装斗争思想的重要性。此外,南雄市博物馆还利用声、光、电以及故事演绎的方式还原了南雄武装大暴动当夜的情景,增添了整个陈列展览的动态性。整个展览在现代科技力量的加持下更具有灵动性、细腻性,多元化的展示手段让革命文物充满生命力。

(二)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红色资源共享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互联网科技手段采集革命文物的相关信息,以数字化形式达到保护和利用文物的目的,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有效方式。采集文物信息,举办数字化陈列展览,满足更多观众的文化需求,实现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共享,传承红色文化基因,让红色文化“活起来、动起来”是文博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以馆藏革命文物为基础,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在当前热门的各大App平台(抖音、快手、微博、微信、喜马拉雅等)发布有关信息,通过线上云展览的形式播出宣传片,吸引更多的观众加入其中,以涟漪效应的方式获得更多的社会关注度和社会影响力,将线下的革命专题展览转移至互联网上,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观众随时随地参观、浏览革命文物,接受革命文物教育。还可以构建互联网革命文物共享数据平台资料库,上传革命文物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展陈,让观众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革命文物带来的文化满足感,并在参观革命文物的过程中感受伟大的革命精神。

例如,喜马拉雅、酷狗音乐、蜻蜓FM等音乐平台联合制作的百集网络视听节目《红色文物100》,由百位革命文物公益讲述人讲述百件革命文物背后的红色(下转页)

(上接页)记忆,让革命文物“活起来”。这种利用互联网平台展示传播革命文物的方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实现红色资源共享的同时,对观众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四、结 语

革命文物凝聚着革命英雄的光辉岁月,是革命精神的实物载体和历史依据。文博工作者应肩负起自己的使命和担当,在日常运营中不断思索革命文物保护和利用的路径,创新展览形式,多渠道宣传纪念馆与革命事迹,打造“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的良性革命文物应用模式,为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打下坚实基础,让革命文物发挥最大的社会价值。

(天水市秦州区邓宝珊将军纪念馆)

参考文献

[1] 谢辰生.新中国文物保护工作五十年(提纲)[C]//中国文物学会通讯2001、2002年合订本.中国文物学会,2001:159-167,176.

[2] 国家文物局印发《关于报送革命文物名录的通知》[J].中国博物馆通讯,2018(10):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