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文化建设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作者: 曹晓琳

浅论文化建设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0

摘 要: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剂,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要义,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本文以安康市汉滨区为例,论述了实施文化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分析了当前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振兴;公共文化服务

安康市汉滨区总面积3646平方公里,辖23个镇4个街道,293个村94个社区,其中有20个镇分布于山大沟深、灾害频发的南北两山,是农村占大头、农民占多数的农业大区。安康市汉滨区还是国家级文化先进县(区)和陕西省民间艺术(汉调二黄、小场子)之乡。

全区现有区级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5个、镇(街道)文化站27个,有不可移动文物1271处,包括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处、省级文保单位20处、市级文保单位38处、县级文保单位120处,馆藏文物550件,非遗项目99个(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1个、省级非遗项目13个、市级非遗项目44个、区级非遗项目41个),非遗传承人180位。区直文化单位在职干部134人,镇办文化站在职干部145人。

一、文化建设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

文化建设既是国家软实力的象征与体现,又是培根铸魂、凝神聚力的重要事业。近年来,汉滨区委、区人民政府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坚持塑形和铸魂相结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因地制宜,以村施策,着力深化乡村思想道德建设,保护传承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探索“文化+”发展之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

(一)完善公共文化设施,改善乡村居民生活环境

一是不断优化公共文化资源配置,推进公共文化资源向乡村倾斜。按照“政府主导、各级联动、社会参与”的思路,加快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条件,扩大覆盖面。近年来,安康市汉滨区相继建成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387个、百姓大舞台165个、村史馆13个,基本实现了公共文化设施设备全覆盖。汉滨区70%的村(社区,含移民安置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筑面积不低于200平方米,其余建筑面积在80平方米左右,并且达到“四室一厅一场一台”,即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棋牌室、一个图书阅览室、一个电子阅览室、一个多功能厅、一个文化广场、一个舞台的功能配设标准。每到农闲或学生放假,各村、社区服务中心就热闹了起来,有看书的、打牌的,还有跳广场舞的。汉滨区县河镇红升社区的居民有2000余人,每年有70%的人参与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活动。

二是建立健全公共文化管理制度,保障乡村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制度化,使用维护常态化,为乡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丰富文化生活创造良好条件。区人民政府按年度预算拨付公共演出服务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调动专业文艺院团和社会文艺团体参与公共演出的积极性,每年为各镇、街道购买不少于8场的公共演出,打造了面向不同人群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如汉滨区文化馆的“文化小康再行动”品牌项目,让全民的文化生活有了质的提升。

三是全面开展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整合利用乡村闲置资源,挖掘乡村地理风俗、历史遗存、特产美食,讲好乡村故事,塑造乡村品牌,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努力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一是实施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目前,汉滨区建成区文化馆、图书馆总馆各1个,分馆27个、服务点111个、24小时图书馆5个,这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和均等化水平;同时在省文旅厅的大力支持下,为分馆招募了一批综合素质较高、有文艺特长的三区文化志愿者,壮大了分馆人才队伍。在此基础上,汉滨区全年开展各门类文艺培训辅导、非遗传习以及阅读推广等5万余课时,服务群众30余万人次,深受群众好评。

二是加强群众文化社团扶持引导。汉滨区制定了《群众文化社团星级评定奖励扶持办法》,将群众文化社团纳入免费开放和政府购买演出范围,给予经费及文化器材扶持。目前,全区有各级各类群众文化社团156个,常年深入各镇村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成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力量和政府办文化的有效补充。

三是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汉滨区招募培训文化志愿者313人,深入农村和基层开展集培训、辅导、展览、鉴赏、体验、带徒学艺为一体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每年开展“青少年假日文化月”“文化艺术免费培训进山区百校”“万副春联进农家”“文化小康再行动”品牌志愿服务等20多项文化惠民服务活动,服务群众60余万人次,培训文艺骨干2819人。巡回开展文化流动服务,与镇、村、社区合力,举办书画、剪纸、摄影作品展览,建立了7个外来务工人员文化流动服务示范点。汉滨区的“文化小康再行动”品牌志愿服务项目,成为全国9个典型文化服务案例之一,向全国推广并被新华社内参专题报道。

四是繁荣“三农”题材文艺创作。汉滨区鼓励文艺院团和文艺工作者创作生产反映新时代“三农”面貌的作品,先后创排了《莲花台》《半云榜》等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汉调二黄现代大戏,充分展示了新时代农民的精神面貌。

五是采取示范带动的办法,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汉滨区建成“艺养天年”老年人服务示范点5个、乡村文化理事会示范点4个,组建文化志愿服务队5个,设立汉滨区文化馆新民风流动讲习所11个,招募新民风志愿宣讲员119名;编印新时代新民风文学作品集和文艺作品集各2000册;组织开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新民风建设”征文比赛;通过辅导培训、流动讲习、召开现场会等形式,引导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参与农村文化建设,讲好身边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发家致富的故事,激发农民思富思进的内生动力;开展新乡贤评选活动,大力弘扬新乡贤精神,培育良好家风、文明乡风、淳朴民风,树立“诚孝俭勤和”的新风尚,提振全区干部群众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战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精气神。

(三)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推动乡村经济健康发展

一是打造地域特色节庆文化品牌,助推乡村经济发展。汉滨区每年春节坚持举办优秀民间艺术展示展演活动,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我要上龙舟节”“农民丰收节”“桃花节”“茶叶节”“红叶节”等大型文化旅游活动,形成了文化旅游搭台、农民农业唱戏的共享共赢机制,推进了文化与农业、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

二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助推乡村振兴。汉滨区建立非遗传习所209个,编辑出版非遗丛书33卷,刻录优秀传统戏曲光碟2万张,常年举办各类非遗项目免费培训班;深挖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大胆开发文化创意产品,让更多乡村劳动力加入制作生产文创产品的行列,甚至通过电商在家里就能挣钱。目前,酿造、土陶制作、编织、刺绣等技艺产品已有多款面市,有力助推了乡村振兴。

三是利用乡村文化活动阵地和设备设施,开展科学技术、卫生健康等宣传活动以及农业种养殖、乡村旅游等培训活动,推广新技术,培育新农民。

二、当前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乡村公共文化设施不够完善,综合利用率有待提升

全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条件不断改善,但还有部分镇(街道)文化站建筑面积和文化用房面积不足、功能设置不齐全。部分移民安置点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完善,部分乡村设施达标率和文化器材利用率不高,影响了乡村文化活动正常开展。

(二)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不健全,服务效能有待提升

受经济条件限制,全区在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文化经费保障等方面,还存在财力不足的问题。另外,部分乡村青壮年外出创业务工人员较多,导致农村文化生活活力不足,内容不够丰富。

(三)乡村干部不重视,缺乏对文化建设的理解

部分乡村干部将工作重心放在发展经济和改善人居环境上,忽视了文化建设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三、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建议与对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汉滨区是典型的农村占大头、农民占多数的农业大区,实施好、发展好乡村振兴战略任重而道远,既需要地方党委和人民政府带领全区干部群众勠力同心、积极作为,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还需要上级政府政策、资金和项目扶持,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大力支持。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与对策:

(一)继续加大乡村文化建设倾斜扶持力度

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文化引领,实施“文化+”战略,进一步推动文化与农业、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扶持文化旅游特色镇、村建设和特色文化产业建设,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乡村文化品牌。以文化振兴助力乡村振兴,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按照功能完备、设施齐全、渠道通畅、形式灵活的要求,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加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农家书屋、文化大院、村民俗馆和村史馆等配套设施建设。整合文化资源,积极推动文体设施综合利用,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中心以及健身广场、文化大院等文化阵地作用,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普惠的公共文化服务。

(二)大力实施面向乡村的招才引智工程

区政府强化摸底统计、统筹安排,面向社会尤其是大中专院校招贤纳才,把一些热爱乡村文化事业、具有专业特长、甘于奉献的优秀人才吸纳到乡村文化建设队伍中,打造专业化的乡村文化工作队伍;创造有利的条件,调动广大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吸引各类人才回乡返村创业,投身乡村振兴,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努力提升乡村文化工作人才队伍的专业素质和文化素养,结合实际需求,举办各类培训;鼓励和支持乡村居民参与文化活动,培养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加大发掘力度,重点培养源于农民、扎根乡村的民间文化传承人和民间艺人,对他们实施建档立卡、跟踪服务,引导鼓励他们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三)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德艺双馨的乡土艺术家、文学家,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文明程度。

(四)创新乡村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

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注重创新和发展,推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注重文化活动的多样性,让乡村居民更好地享受文化生活;加强城乡文化交流与合作,通过开展城乡文化交流活动、支持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等方式,促进城乡文化互动和融合。

(五)着力打造乡村特色文化产业

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发展具有地域特色和乡村特点的文化产业,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文化产业群;注重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民间艺术资源,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

四、结 语

综上所述,文化建设在乡村振兴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打造特色文化产业等措施,可以提升乡村精神文明水平、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安康市汉滨区文化馆)

参考文献

[1] 文润乡村  芳香自来:全国政协“发挥文化建设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调研综述[N].人民政协报,2020-07-10.

[2] 邓坚.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8,16(3):36-38.

[3] 严越,朱奕臻,何姝婧,等.试论国际传播视野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J].新西部,2022(8):43-46.

[4] 杨洋.档案文化建设创新与实践[J].兰台内外,2022(32):76-78.

[5] 邱婷.乡村振兴视域下的乡村文化建设研究[N].中国文化报,2022-11-03(7).

[6] 赵羲.乡村振兴中的文化生态建设[J].人民论坛,2019(8):134-135.

[7] 孔祥智,卢洋啸.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五大模式及对策建议:来自5省20村调研的启示[J].经济纵横,2019(1):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