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国形象视觉化与跨文化传播路径探究
作者: 马阿婷
摘 要:“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多年以来,中国形象利用各种媒介进行文化输出与传播,其中,中国电影通过其独特的传播路径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展示了中国形象。本文深度分析了专门展现“一带一路”国家的纪录片及类型片如何向世界展现可敬、可爱、可信的中国形象,提出了跨文化传播中的中国形象提升策略。
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形象;跨文化传播;中国电影
一、“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国形象定位与传播策略
中国形象是指国家在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心目中的整体印象,包括历史、现实、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它是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体现,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形象的定位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和平发展的倡导者、全球治理的贡献者和国际合作的积极参与者。这一定位既体现了中国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特点,又符合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待和需求。这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实践,通过加强对外宣传、参与国际事务、深化人文交流等途径,不断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积极贡献。中国国家形象的视觉化建构需要多元化、多层次地进行。我们应利用各种视觉媒介和艺术形式,传播中国的价值观念、文化底蕴和发展成就,塑造和平、合作、开放、包容的国家形象。这有助于增强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促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落实。
中国国家形象的全球化视觉建构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传播策略。其一,加强对外宣传,利用各种渠道,如新闻、电影、文学等,全面展示中国的发展成就和文化底蕴。其二,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展现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和贡献。其三,加强人文交流,促进中外民众的相互了解,增进友谊。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媒介,对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具有重要作用。在全球范围内,电影展现的国家形象可以分成三个层次:国家实体形象(客观真实)、国家虚拟形象(媒介符号真实)和公众认知形象(主观真实)。在媒介化社会中,电影能够建构出国家虚拟形象,从而直接影响公众对国家实体形象的认知。[1]中国电影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方面,电影有塑造国家形象的功能,可以讲述“正能量”的中国故事,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以此让中国故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另一方面,中国电影市场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如票房数据的稳步增长、电影类型的日益丰富以及科技创新的突破等,这些都彰显了中国电影创作的潜力。特别是一些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电影作品,如《长安三万里》和《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它们通过富有时代感的视听语言,找到了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之间的连接点,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这些作品不仅强化了观众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也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了中国的国家形象。自2000年以来,中国电影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电影正在努力掌握“自塑”话语权,构建来自中国、体现中国、代表中国的电影学派,从内容支撑体系与传播体系两个维度来思考和设计中国国家形象。这种努力旨在丰富以优秀传统文化、现实主义题材等为主的电影内容,更好地展示中国的多元文化和价值观。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蓬勃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不断突破,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也在逐步增强,这不仅彰显了文化自信,还成为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二、“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国电影如何塑造中国形象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沿线国家在电影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如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一带一路”电影周为来自沿线国家的电影人提供了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该电影节由国家电影局指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它被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认证为“竞赛型非专门类电影节”,即国际A类电影节,是全球14个此类电影节之一。电影周包括金爵奖国际影片竞赛单元,该单元又分为金爵奖主竞赛单元、金爵奖亚洲新人单元、金爵奖纪录片单元、金爵奖动画片单元和金爵奖短片单元五个部分。其一,获奖电影如《厉害了,我的国》展示了中国在国际合作中的积极作用,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妖猫传》呈现了盛唐时期的壮丽景象;《大鱼海棠》融入了中华神话传说元素;《红海行动》展示了中国军人的英勇形象。其二,电影表现了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传递中国和平、友好、开放的态度。其三,电影关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生问题,反映中国与沿线国家人民的友谊与互助。其四,高品质的电影展示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水平和技术实力。如《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等,这些作品在国内外市场都取得了优异的票房和良好的口碑。其五,电影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强调人类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景。
中国电影成功地塑造了积极、正面、包容的中国形象,增强了沿线国家对中国的了解和认同,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交流奠定了良好基础。中国电影在海外市场的成功不仅增强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如《流浪地球2》在海外获得了超过1亿元的票房,显示了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上的商业潜力。[2]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影响力的持续增强及文化传播理念的创新发展,许多优秀的中国电影走出国门,不仅在以票房为代表的即时影响力方面有突出表现,在以精神文化价值为代表的长效影响力方面也有显著提升。然而,我们必须意识到,虽然中国电影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如何避免外部对“锐实力”的高度警觉而造成的文化屏蔽,以及如何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同时,不简单地将其理解为一种对外文化的宣传包装。这种对外宣传是多元化的,不但要走向国际市场,还要具备对他国文化的“穿透力”。线下商业院线也非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唯一路径。例如,《流浪地球2》已在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与观众见面,海外票房超过1亿元,该片还在2023年“联合国和平利用外空委员会第66届会议边会暨《流浪地球2》走进联合国”活动中亮相,引发强烈反响。中国风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得以传播到世界各地,为全球观众提供了新的视觉和情感体验。
三、跨文化传播中的中国形象提升策略
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往的过程也是提升中国形象的过程,我们要充分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习俗,避免因文化冲突而影响彼此间的友谊与合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跨文化交流要求参与者具备开放的心态,且参与者要对不同文化有深入了解。我国应利用各种形式,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增进与“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友谊与信任;要发挥民间力量在增进国家间友谊和了解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发挥民间团体、企业、社会组织以及留学生的力量,推动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友好往来。我国应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展示中国的良好形象,包括中国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现代发展以及人民的精神风貌等;严格遵守国际公约和协议,以实际行动赢得“一带一路”国家的信任和尊重;与“一带一路”国家共同推动区域和全球的发展,实现共同发展,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参与国际事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成功的电影案例,通常能够从影片中的故事情节、角色刻画、视觉表达等方面展现“一带一路”国家风貌,如电影《战狼2》以一名中国特种部队士兵在非洲执行任务的故事为主线,强调了中国人民在国际事务中的责任和担当。[3]电影中展现了中国援助他国、保护自己国民的一面,传递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在视觉表达方面,《战狼2》采用了大量震撼的动作场面和特效,展示了中国电影工业在视觉效果方面的强大实力。《西游降魔篇》是对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的改编,电影通过现代化的表达方式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4]影片巧妙地将古代神话故事与现代人的情感相结合,向国际观众传递了中国文化古今交融的独特魅力,同时融入了大量幽默元素,使得故事更具吸引力,展示了中国电影在创意和娱乐性方面的成功探索。《卧虎藏龙》这部电影融合了中国古代武侠元素,通过精致的武打场面展示了中国武术的魅力,在国际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中国电影的代表之一,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关注社会问题、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国际责任等元素都是成功的“一带一路”电影案例中常见的特点。国外观众通过这些影片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中国,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除了电影,反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风貌的纪录片也是宣传“一带一路”倡议的有效途径。如纪录片《“一带一路”上的中国名片》全面回顾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的发展历程,不仅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影像记录和成绩单,还是新时代外交惠民的备忘录,更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实践的深情礼赞。《通向繁荣之路》这部纪录片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深刻阐释了“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和时代内涵,它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生动讲述了一个个鲜明而饱满的人物故事,展现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给相关国家和地区带来的变化。[5]《与全世界做生意》这部纪录片记录了国内外60多个普通人物与“一带一路”的故事,用事例印证了“一带一路”是沿线国家的合唱而非中国一家的独奏这一宏大主题。观看这些纪录片,观众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影响力和积极意义。
四、结 语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多年以来,在互学互鉴,唤醒“一带一路”沿线各民族、地区和国家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反映“一带一路”倡议的主旋律电影展现了中国的时代风貌。电影讲述了中国故事,传递了主流价值观,反映了重大历史时刻,刻画了英雄人物形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扬起到标杆的作用。“一带一路”主旋律电影创新了视听语言,探索了艺术表达的新路径,视听语言不断创新,制作水准持续升级。这些影片在特效、制作、类型化叙事等方面的发展体现了中国电影工业的成熟,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自信。跨文化传播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过程,能够推动全方位的经济合作和深入的人文交流,还能有效地推动中国形象的视觉化建构,展现一个开放包容、互利共赢、和平发展的中国新形象。利用“一带一路”这一平台,中国不仅有机会展示其经济发展的成果,还有机会与世界各国进行深入的文化交流,塑造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中国形象:跨文化视角下20世纪新移民文学影视改编研究”(项目编号21YAZH057)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刘磊.“一带一路”格局下中国电影重塑中国形象[J].新闻爱好者,2021(3):76-78.
[2] 刘鸣筝,张鹏霞.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研究:语境、维度及方法[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21(1):4-10.
[3] 马阿婷.中国形象:跨文化改编视角下的新移民电影[J].电影文学,2021(9):85-87.
[4] 马阿婷.新移民文学的电影改编与中国女性形象书写[J].电影文学,2023(24):71-74.
[5] 杨传鸣,何丽娟,于汶君.中美高校在线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及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12):154-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