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利用数字平台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作者: 李玥瑶

浅析利用数字平台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0

摘 要:在数字化时代下,公共文化服务经历深刻转型,互联网与移动技术拓宽文化传播渠道,提升服务普及度与可及性。大数据、AI技术推动个性化服务,VR、AR技术创造沉浸式文化体验,数字平台促进资源共享与国际合作。但技术的进步也加剧了数字鸿沟,引发版权、内容质量、隐私安全及文化浅薄化等问题。研究数字平台对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提升,聚焦于技术创新驱动的服务普及、资源配置优化及体验深化,对促进文化多样性、构建包容性社会和推动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数字平台;公共文化服务;个性化体验;数字鸿沟

数字平台的兴起促进了文化资源的共享与国际合作,为文化多样性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动力。然而,在技术进步的同时,城乡之间、不同收入群体间公共文化服务的不均衡现象愈发显著,形成了数字鸿沟,部分人群因此被边缘化。

数字技术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但要实现这一领域的公平性、高质量及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直面并有效解决现实问题。

本文研究数字平台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中的重要作用,探索技术如何驱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与普及,从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受众广泛覆盖及体验深度优化,这对促进文化多样性、构建包容性社会和推动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数字平台概述与现状分析

数字文化平台是指运用数字技术手段,整合文化资源与服务的在线生态系统,旨在促进文化的传播、学习与创新。

(一)国内应用现状

我国数字平台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应用正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成为文化创新与传播的强力引擎。互联网、移动通信、人工智能(AI)等技术的深度融合,极大地拓宽了文化服务的边界与受众。数字博物馆、在线艺术展览等应用,利用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技术,打破物理限制,为公众提供沉浸式文化体验,使古老文明与现代艺术跨越时空,变得触手可及。

大数据与AI算法的运用,不仅实现了文化内容的个性化推荐,增强了用户体验,还促进了文化消费市场的细分与内容多样化。数字平台作为文化资源的汇聚中心,促进了跨地域、跨国界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为保护文化多样性、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新平台。

政府通过建设宽带乡村、实施文化扶贫项目来缩小数字鸿沟,加强了网络版权保护,维护创作者权益,确保用户数据安全,尊重隐私权。政策扶持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致力于构建公平、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数字文化生态。

我国数字平台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应用正不断深化,不仅重塑了文化传播模式,还激发了文化产业的创新活力,为实现文化自信与文化强国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现实问题与需求分析

1.数字鸿沟问题显著:城乡、不同年龄层、不同经济条件间的数字技术获取能力有差异,部分群体难以享受到高质量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加剧了文化资源获取的不平等性。

2.内容质量参差不齐:虽然网络上有海量的文化资源,但缺乏有效的筛选机制,优质内容往往被大量低质、同质化信息淹没,用户难以快速找到有价值的文化产品。

3.个性化服务不足:虽然技术允许高度个性化的内容推荐,但在实际应用中,精准匹配用户兴趣与需求的服务仍显匮乏。

4.互动与参与度有限:很多文化活动仍停留于单向传播,缺乏深度互动机制,限制了公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5.版权保护与隐私安全:随着内容的数字化,版权侵犯频发,创作者权益难以保障;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用户对数据使用的担忧影响了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信任。

6.传统文化的数字转化难度高: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艺术形式在数字化过程中面临技术适应性挑战,如何在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汁原味的同时进行有效传承与创新,仍是有待解决的难题。

二、数字平台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趋势性分析

在当今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利用数字平台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不仅展现出无限潜力,还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途径,其可行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无界的传播与普遍的可达:互联网与移动技术的深度融合,如同织就一张文化传递的无边网络,让丰富多元的文化内容轻松跨越地理界线,抵达每个人的心田。无论何时何地,人们都能便捷地接触到世界各地的文化瑰宝,极大地促进了文化服务的普及与可达性。

2.精准的个性化体验: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智慧之光,照亮了文化服务的个性化道路。它们像一位细心的向导,根据每位用户的兴趣偏好,精心挑选并呈上专属的文化盛宴,这不仅提升了用户体验的深度与满意度,而且能高效地配置和利用文化资源。

3.创新体验的无限可能: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的巧妙融合,为文化展览、演出等传统形式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开启了沉浸式文化体验的新渠道。观众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成为故事的一部分,这种前所未有的互动方式,让文化体验变得更加生动与难忘。

4.共享的平台,多彩的世界:数字平台犹如一座桥梁,连接起全球的文化资源与创意灵感,促进了不同地区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文化的多样性保护与传承提供了肥沃土壤。

数字平台以其独特的魅力与强大的能力,引领公共文化服务向着更加高效、包容、可持续的方向迈进,绘就一幅幅文化繁荣的新图景。

三、挑战与对策分析

(一)当前用数字平台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还存在着方方面面的挑战

1.数字鸿沟:在推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征途中,最为重要的挑战是数字鸿沟。此现象不仅体现为城乡、区域技术接入设施的不平衡分布上,还深刻反映在不同社会群体获取数字资源的能力上,部分群体无法平等地触及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与丰富资源。

2.版权维护与内容优化的双重危机:数字化时代,侵权事件频发,对原创作品的合法保护成为重大难题。同时,海量信息内容质量参差不齐,低劣及高度相似的内容充斥其间,严重威胁到文化的深度发掘与多样性。

3.隐私保护与数据安全的隐忧:在数字化带来的便利背后,用户隐私泄露与数据安全漏洞问题日显突出,对个人基本权利保障及社会稳定构成了潜在风险。

4.文化深度维护与特色传承的紧迫议题:如何有效防范文化内容的浅薄化趋势,持续巩固并弘扬地域文化特性及民族文化的深层价值,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议题。

(二)应对对策

1.构建数字互联互通。政府应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尤其针对欠发达区域,要全力推广全民数字素养教育,努力消除数字鸿沟,以提升全体民众的数字访问与操作技能,确保公共文化服务的公正性。

2.加强版权法制建设、激励与内容创新。政府需加强版权保护的法律体系建设,运用区块链等现代技术强化版权监管,并设立内容评估及奖励机制,以刺激高质量、原创性文化内容的创作,从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在品质与深度。

3.加固隐私保护屏障,确保网络空间安全。政府应完善有关数据保护的法律法规,升级数据加密技术,提高公众对隐私权保护的认识,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可靠的文化服务网络环境,确保用户在享受文化盛宴时无后顾之忧。

4.深化文化内核挖掘,维护文化多样性生态。各地可以运用数字化工具深入探索各民族文化的精髓,积极扶持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项目,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深层次发展,抵制文化同质化现象,使公共文化服务在数字化潮流中保持其独特魅力与鲜活生命力。

四、数字技术引领公共文化服务创新之路:智能化、个性化与政策驱动的融合发展

(一)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第一,智能化与个性化趋势正革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依托AI技术的精准分析与机器学习算法,平台能为每位用户量身定制内容,涵盖艺术、教育、文化、生态等多个维度。智能语音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优化了人机交互,极大提升了用户体验的自然流畅度。第二,VR、AR、MR(混合现实)等沉浸式体验技术,开辟了文化体验新纪元,用户能够在虚拟世界中亲临历史现场,参与远程文化活动,甚至与艺术品近距离互动,深刻改变了文化消费的形式与深度。第三,区块链技术的融入为数字文化资产带来了确权与安全交易的新曙光,其透明与不可篡改性保障了文化产品的原创价值,促进了文化资源的高效流通与价值提升,预示着文化产业向更透明、更高效、多元化迈进。

(二)服务模式的创新

云平台创新模式正重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实现知识与艺术普及的飞跃。第一,借助大数据分析,公共文化服务能实现需求精准匹配,资源智能推送,极大提升了服务的个性化与效能。第二,云端集成多元文化资源,跨越地理界线,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共享。第三,智能推荐系统根据用户特点动态推荐内容,引导文化探索新境界。第四,数字技术构造了沉浸式学习场景,使公众互动参与,加深了用户的体验与认知,利于建立开放合作生态,鼓励内容创新与多样性,共创文化价值。第五,采用区块链强化版权保护与知识管理,保障知识产权,维护创作者权益。第六,云平台的持续监测与数据分析确保策略科学性,优化资源配置。总之,这一系列创新不仅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的高效与普及,还通过技术赋能、生态协作与数据指导,开启了文化普惠与知识传承的新篇章。

(三)政策导向与社会影响

结合云南省公共文化云建设的最新政策,我们不难看出,数字化创新推动了云南省全民艺术普及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确保服务的均等化、普惠化与便捷化得到持续的推动与深化。其规划核心在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数字孪生、元宇宙、Web 3.0等,结合云南独特的文化与自然资源,构建智慧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资源的高效整合与服务的广泛覆盖;核心目标集中在提升基层艺术普及服务质量,特别是在脱贫地区,利用标准化、智慧化建设提升服务效能;具体措施包括丰富在线内容(如直播、课程)、优化活动体验(如线上品牌活动、沉浸式体验)、提升资源获取便利性(如场馆预订信息化)、促进文化传播与交流(如“赶大集”专区)、建立全民艺术普及数字资源库等。

云南省公共文化云建设规划展现了以数字技术驱动的公共文化服务创新路径,旨在提供高质量、多元化的文化内容与服务,提升公众的艺术素养与文化参与度,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五、结 语

在信息化时代,数字平台凭借其独特优势,对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数字平台打破了地理界线,使得优质文化资源能够跨越千山万水,直达每一个角落,无论身处何地的用户都能享受到丰富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其次,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实现精准的内容推荐,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提升用户体验,让文化消费更加贴近人心。再次,数字平台促进了文化交流与创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可以在这个虚拟空间中交流想法,碰撞出新的创意火花,为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多元化和深度发展提供了土壤。最后,数字化工具简化了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参与流程,降低了门槛,让更多人能够参与文化创作和活动,有效提升了社会整体的文化参与度和创造力。

数字平台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方面潜力巨大,但其健康发展需依赖于全面而细致的政策支持与监管。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在推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时,既要发挥数字平台的优势,又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其潜在问题,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普及化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宗生.大数据视角下基层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研究[J].参花(上),2022(7):125-127.

[2] 万琳娜.新媒体时代文化馆数字化转型应用探析[J].文化月刊,2022(9):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