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乡老戏骨

作者: 李焕龙

当冯家山传来悦耳动听的锣鼓声时,村民们知道,这是村上的民间艺术团又在演戏了。

当悠扬清亮的唱腔从冯家垭子的高声喇叭向四山传开时,邻村的群众知道,这是冯尚群老师傅又在唱戏了!

今天时逢周六,回村休假的人们赶来了,劳累了好久的村人也相伴而来,加上学生和老人,五六十人齐聚文化广场,观看民间艺术团的演出,使清静的山村显出了异乎寻常的热闹。

家住五组的村民冯尚群,虽已79岁,但他是个“一听锣鼓响,嗓子就发痒;一闻板胡声,浑身冒精神”的老戏迷。他天不亮就起床,先是哼着汉调二黄戏《西厢记》生火、烧水、冲泡浓茶;然后唱着道情戏《杨家将》,下了一大碗酸菜面,吃得满口生津、满头冒汗;接着给戏友们逐个发信息,招呼大家早到场,早排练,力争参赛节目一炮打响。

因而,今天这个热闹的舞台,不是演出,而是彩排,是冯山村民间艺术团代表石梯镇进城,参加安康市及汉滨区两级非遗项目戏曲大赛而做最后冲刺。

住在村部周边的村民和在外工作、学习、创业的村人,才不管是彩排还是演出,听说冯尚群老师傅今天带妆登台,他们便放下了手上的农活、家务,争先恐后地从四梁八坡赶了过来。

两个刚才还在台下忙着搬乐器布电线的中年妇女,齐齐给乡亲们奉了一圈茶水,转身就换了戏服,再出场就分成了男女二角。站在台口右角的冯尚群用目光巡视一周,见一切就绪,便挥了下左手,向乐队打了个半弧形手势,便见锣鼓起、二胡响、三弦开奏,演员上场。

彩排的第一个节目,是他们于2022年5月参加市级非遗戏曲线上大赛的获奖曲目——安康大筒子戏《杜公送子》。大筒子戏因主奏乐器是大筒子胡琴而得名,被村人俗称“拉胡戏”“筒筒戏”。因其常与八岔戏同台演出,艺术形式和演出规模小于舞台演出的汉调二黄大戏,又大于小棚子之类的皮影戏,所以又叫“二棚子”。它流传于陕南的汉滨、汉阴、石泉、旬阳、白河一带,深受山区百姓喜爱。

第二个节目,是采莲船《闹五更》。只见船内的女子用双肩上的绳子挎了蒙布的船身,双手提起船杠,身子一耸一抖地摇出水上行船的样子;船头的太公手持画着龙纹的木桨,忽左忽右地奔跳而划。二人一应一和,逗着玩笑话,唱着幽默歌,把台下观众笑得前仰后合。

第三个节目,是陕南道情戏《山泊访友》。他们把关中的牛皮灯影戏请了过来,夜间用灯影饰人,白天用演员实演,一男一女可扮千军万马,一块地毯即为大千世界。二位女演员在台上分扮男女二角激烈对唱,冯尚群在台角一会儿念韵白,一会儿对道白,一会儿唱着和声,一会儿应着喊声,忙得不亦乐乎。

这个节目刚到尾声,演员还没退场,台下响起了一呼百应、此起彼伏的喊声。冯尚群先在台侧鞠了个躬,又身轻如燕地跑到舞台中央,向乐队揖礼。那玉树临风的样子,哪里是山野农夫,就是个十足的书生。当他面向观众行礼时,台下回以热烈的掌声。他轻踱台步,向右飘去,指点江山,微笑点头;又如水上漂飞般滑到左侧,向前眺望一番,兴高采烈地唱道:

三月里来是清明,

学友结伴去踏青;

走过三里桃花店,

来到五里杏花村……

当我刚明白这是八岔戏《吴三宝游春》中的吴三宝唱腔,台下一位老人站起身来,带头鼓掌,又大声喊道:“变女腔,变女腔!给咱唱那个,那个赵翠花!”于是,众人起哄,一致吼叫:“变一个!变一个!”冯尚群站稳身子,不慌不忙地唱完一句长长的拖腔,才将那指向远山的手势缓缓收住,抱于胸前,如弱女子般屈头弯腰、打躬行礼。在众人的掌声中,他用中指点了几下就和乐队完成了沟通,当掌声停下,他一个侧转、一手遮面,就用一个女子的娇态赢得了一阵喝彩。接着,他水袖长抛,舞步轻移,眉眼一闪,便亮出了赵翠花的唱段:

风吹杨柳条条线,

雨洒桃花朵朵鲜;

百鸟出林巢不沾,

二八佳人出绣帘……

冯尚群一人扮的男女对演,一下子把观众的情绪推上了高潮。专业的舞姿、标准的唱腔,让人钦佩:男女双演,是冯尚群闻名安康的拿手好戏,至今在全市群文舞台无人能出其右。

他的另一手绝活,是用鼻子吹唢呐。据说安康市、区两级专业剧团的专业演奏员们,也只是在电视上见过、在传说中听过这般技艺,无人能上场亲力而为。冯尚群不仅能用鼻孔吹唢呐,而且能用双鼻孔吹双唢呐,这个独门功夫被人称为“安康绝活”。

除了男女双演、鼻孔吹唢呐这两门硬功夫,冯尚群还是这个民间艺术团的全能人才,是集编、导、表、音、美五大专业技艺于一身的老戏骨。论编剧,他不仅能创编大戏、小戏、折子戏等戏剧的剧本,还能创作相声、快板、三句半等曲艺节目,现编现唱的花鼓子更是他的长项;论导演,从八岔、道情、小场子等地方小戏,到汉调二黄、话剧等大型剧目,他都导过且有多个节目获过民间文艺、非遗艺术类演出奖;论表演,他能扮男女,可演老少,生旦净末丑各种角色都演过;论音乐,他既演唱又演奏,还能谱曲、配器,更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民间乐谱、锣鼓打头;论美术,他懂服装,会化妆,还能绘背景、制道具,尤其善用木头制作各种兵器和劳动工具。

这样一个全能型的戏曲艺人,他的技艺从何而来?冯尚群自述:幼时跟爷爷学,少时跟父亲学,成年后就跟着哥哥随团边演边学。他说:“冯家山是陕南安康、商洛、汉中及鄂北十堰、襄阳一带闻名的戏窝子,明清时期已有两家戏班子,常年走州过县四处演出,培养了大批演艺人才和忠诚粉丝。”新中国成立后,不仅为国家输送了一批批专业艺人,奉献了一部部剧目资料,而且始终没有终止民间剧团活动,既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又为党的政策宣传、文化建设发挥了特殊作用。

冯尚群还上过学,文化程度较高,是当地有名的乡间文人,从安康师范学校毕业时,本应留校教音乐,但乡上动员他回来当了大队会计,兼管文化工作。1980年,他被选聘到安康中学,教了两年半的音乐,后到汉剧团当了一年多的专业演员,因为经不住乡政府动员,不忍心乡亲们遭受缺文化、缺医少药之苦,又回村当文书、村医,兼管文化宣传。从村上退休后,他就一心一意领办民间艺术团,只用三五年时间,就达到了能与专业剧团比肩的水平,受到安康市及汉滨区宣传部门、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和表彰奖励。

他家堂屋的一面墙上贴满了奖状,挂满了证书,桌案上还摆放着几十种奖杯,展示着民间艺术团的荣誉。各种乐器、道具和演出用品,摆满了堂屋两边的空间,把他家变成了团部。他家的门口,挂了4块“安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习所”的牌子,其戏曲品种分别为八岔戏、大筒子戏、花鼓子、采莲船。由此可见,他不仅多才多艺、才艺出众,而且作为主要传承人,在弘扬传统文化上功绩卓著。

民间艺术团是育人的载体,培养、团结的骨干成员始终有五六十人,老的八十多岁,小的二十来岁,学校还有些苗子。因为村内活动多,外出赛事多,大家学艺、成才的机会就多。加之名声好、影响大,镇村重视,大家的积极性高,团队就生机盎然、前景广阔!

从今天的现场就能看出,那3个从安康城赶回来的女子,虽然平时的身份是开店的老板,但应召而归就是艺术团演员;这几位当服务员的村干部,也是艺术团的骨干;那几个坐在房檐下目不转睛的小学生,是艺术团的培养对象。

或许正因为人才辈出、事业兴旺,作为牵头者的全能艺人冯尚群老当益壮,青春焕发。他曾在2000年患过癌症,做了手术后,一边演戏,一边锻炼,竟然把癌症赶跑了。为此,他感慨道:能让大家快乐的公益事业,就是对自己有益的好事!

(安康市群众艺术馆)

上一篇: 春日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