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色歌曲《映山红》的演唱分析
作者: 郇军德
摘 要:红色歌曲是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映射着革命先烈和广大劳动民众的现实生活和精神面貌,其蕴含的思想内涵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映山红》是中国红色文化的经典之作,也是广为传唱的红色代表作品之一,本文简述该作品的创作背景,从歌曲的艺术特点、文化内涵以及应用于教育传承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以期为中国红色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红色歌曲;《映山红》;演唱分析
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艺术教育,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他们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信仰和富有献身精神的革命事业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歌曲简介
(一)作者简介
《映山红》是一首具有浓厚历史背景和浓郁艺术韵味的经典红色歌曲。该曲创作于1974年,由陆柱国作词,傅庚辰作曲,邓玉华演唱。
陆柱国是我国成就卓著的电影编剧,心怀对党和国家的深厚情感和对电影艺术的赤诚挚爱,他深入生活,扎根群众,默默耕耘,为电影事业倾注了毕生心血。他的作品丰富多样,涵盖了众多革命军事题材,如《黑山阻击战》《英雄岛》《战火中的青春》《南海风云》《大进军——席卷大西南》《太行山上》《雷锋》《闪闪的红星》《道是无情胜有情》等。傅庚辰为多部影片配乐,如《闪闪的红星》《挺进中原》《雷锋》《走在战争前面》等,还创作了歌剧《星光啊,星光》。2015年11月25日,傅庚辰荣获第十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音乐艺术家”称号。[1]《映山红》收录在邓玉华1998年发行的专辑《20世纪中华歌坛名人百集珍藏版》中,这首歌不仅作为电影《闪闪的红星》的插曲,更是中国革命历史的见证和传承。2009年5月,该曲入选“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推荐的100首爱国歌曲”。
(二)歌曲的创作背景
《闪闪的红星》上映时间为1974年10月上旬,主要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红军长征北进抗日后,留守江西某村的红军后代潘冬子受到党及革命前辈的影响,同大土豪胡汉三斗智斗勇,从一个平凡农家少年成长为革命者的一段传奇历程。《映山红》正是在这样的故事背景中应运而生。
《映山红》的创作也有一段戏剧性的背景故事。傅庚辰被委以谱曲重任时,热情高涨,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剧本中所需要的歌曲全部创作完稿,并被整个剧组采用通过。但在返京录音的过程中,傅庚辰无意看到了《闪闪的红星》剧本中的另一篇稿子,并且对其中的一段歌词产生了浓厚兴趣。在此背景下,他将剧本中的插曲进行创作改编,最终成就了《映山红》这首不朽的经典歌曲。[2]该曲创作完成后,著名女歌唱家邓玉华作为歌曲的首唱,以她情真意切的演唱,打动了无数的听众。那美妙的旋律、感人的歌声,伴随着影片的放映,很快传遍了全国,并且长盛不衰。
二、歌曲的艺术特点
(一)歌词分析
从歌词方面来看,《映山红》这首歌曲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字里行间流露出苏区人民对红军英雄的崇敬和不舍之情,同时表达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向往。
第一段歌词“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语言质朴流畅,每一个“盼”字都流露出苏区人民对红军归来的热切期盼和深厚情感,也表达了他们与黑暗势力殊死搏斗的坚定决心,同时表现出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之情,这种情感深刻真挚。
第二段歌词主要根据第一段歌词的内容进行重复和延伸,此处的“红军来”是歌曲情绪的最高位置,此后至结尾,歌曲的歌词及旋律都很悠长,每一个“哟”字都能将旋律表现得更明显。
(二)艺术风格和旋律特点
《映山红》的曲式结构简单明了,旋律优美动听,和声丰富多样,调性布局稳定且富有变化。从音乐创作的角度来讲,这首歌曲运用了中国传统的民族五声g羽调式,以四二拍的节奏,采取二部曲式构成。歌曲每个乐段分为两个乐句,一个乐句由八个小节组成,乐句为方整型结构,曲调感人至深,优美深情。
音乐风格上,整首歌的基本音调来自江西的兴国民歌,地方风味极其浓郁。全曲多次出现的前倚音,有巧妙的装饰作用,使得歌曲呈现出独特的演唱效果,这些微妙的设计变化展示了作曲家在音乐处理和音乐风格方面的独到见解。[3]
旋律特点上,整首歌一开始是抒情的叙述,旋律运用稍慢中弱的速度和力度,给人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装饰音把歌曲推进至高潮,该阶段情绪变得激烈,旋律变得激昂,速度也加快了许多,最后情绪逐渐减弱,拉长的结尾在缓慢的曲调中结束了全曲,也加深了听众的听觉印象。
(三)演唱分析
演唱《映山红》的过程中,情感的表达是唱好这首歌曲的关键。这首歌的歌词朴实真挚,表达了人们对红军的热爱和对革命的坚定信念。演唱者在演唱时需要进行情感投入和表达,体会歌词和旋律的特点,关键在于增强头部与胸部之间的共鸣,同时加强情感变化与表达,要让歌词饱含深意。这样能够真切地向听众传达歌曲所蕴含的爱国热情与革命精神,引起听众内心情感共鸣和共振。
这首歌曲的装饰音较为丰富,尤其集中在歌曲尾音中长音的地方,必须注意呼吸的控制,着重于气息交换和呼吸点的选择,始终保持高位状态,为接下来的演唱做好铺垫。音乐通过延音符号的运用和情感强度的变化得以呈现,在歌曲结尾带来独特的效果。[4]
总之,演唱《映山红》需要演唱者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和表现力,能够准确把握歌曲的情感和意境,通过声音的情感渲染、音乐的表现力和形象塑造,将歌曲中的革命理想和爱国情怀生动地呈现出来,使演唱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
三、歌曲的文化内涵
《映山红》作为电影《闪闪的红星》的主要插曲之一,不仅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成为中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歌曲蕴含着深厚的爱国情怀、革命精神、社会主义理想、时代精神等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革命歌曲的特色和价值观念,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映山红》作为一首经典的红色歌曲,具有浓厚的时代精神,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它以优美的旋律和深刻的内涵,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红军的深厚感情、对革命事业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总之,《映山红》作为一首集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于一体的艺术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号召力,自问世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在传唱和演绎中,唤醒了人们的革命意识,激发了无数人的爱国热情。
四、歌曲的传承
《映山红》从被创作起就承载着深刻的红色记忆,成为广大民众内心深处的精神支柱,而对它的继承,实质上也是红色文化和爱国精神的延续。
《映山红》不仅拥有丰富的艺术特色和传承价值,在“以德树人”的教育背景下,还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映山红》作为教材中民歌部分的选唱曲目被收入高校的声乐教材。在这首红色歌曲的教学中,学生能切身体会到中国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感受红军战士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从而激发爱国热情和艰苦奋斗的决心。
将红色歌曲融入高校教学内容中,进行课程开发,组织多种多样的红色主题活动,促进红色歌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传递真善美的价值观念和美好憧憬。这不仅具有浓厚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和德育作用,还对中国红色歌曲的传承与发展,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5]
五、结 语
《映山红》是一首情感浓厚、旋律优美、曲式严谨的歌曲,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这首歌曲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彰显了浓厚的时代精神和革命文化魅力,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红色歌曲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文化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在历史的更迭中,《映山红》承载着深厚的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必然会经久不衰地传唱下去。
(宝鸡文理学院音乐学院)
基金项目:宝鸡文理学院2023年重点教改项目“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声乐课堂的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编号:23JGZ D08)。
参考文献
[1] 佚名.家乡人 著名作曲家傅庚辰[J].北方音乐,2011(1):2.
[2] 邓莹.浅析江西民歌《请茶歌》和《映山红》的艺术特点及演唱[D].南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7.
[3] 王颖峰,李红梅.论红色经典歌曲《映山红》及其传承[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6(6):32-37.
[4] 夏砚萍.浅谈歌曲《映山红》的音乐塑造与美育价值[J].戏剧之家,2020(34):80-81.
[5] 张秀丽,梁志宏.红色歌曲的价值意蕴和传承路径研究[N].山西科技报,2024-02-20(A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