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作品《桃花坞》中的评弹音乐元素及演奏技巧研究

作者: 郑心怡

二胡作品《桃花坞》中的评弹音乐元素及演奏技巧研究 0

摘 要:《桃花坞》是一首优秀的二胡独奏作品,本文分析了《桃花坞》的创作特色,深入探讨了其中苏州评弹的音乐元素及演奏技巧。该作品成功融合了传统苏州评弹与现代音乐创作技巧,展现了中国传统音乐在当代的新形式。《桃花坞》为三部曲式结构,在二胡旋律部分与钢琴伴奏部分参考了评弹的过门、唱腔等评弹音乐元素,充分展示了苏州评弹的特色。

关键词:二胡曲;《桃花坞》;苏州评弹;演奏技巧

李渊清的二胡作品《桃花坞》创作完成于2019年,获得过“第36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2019江南风格二胡作品征集”一等奖。作曲家成功地运用现代音乐创作技法将苏州弹词乐曲与现代艺术有机融合,展示了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给当代音乐创作带来的生机。

笔者分析了二胡作品《桃花坞》中的苏州评弹音乐元素,还着重分析了其中评弹音乐元素的运用,并探讨其演奏技巧。《桃花坞》中对苏州评弹音乐的模仿借鉴,能极好地传承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对该曲进行研究,有利于更进一步探讨与思考当前我国民族器乐曲目创作的发展。

一、《桃花坞》中的苏州评弹

二胡作品《桃花坞》为再现三部曲式结构,引子运用了钢琴演奏的评弹经典过门乐句(1-6小节),A段(12-98小节)由C宫开始,二胡转为明亮的旋律。接下来的B段(100-101小节)则运用了二胡的大段独奏,是极具苏州风情的段落,包含大量二胡演奏技巧。B段结尾引出了A段的变化再现(102-161小节),由D宫回归C宫主调性,二胡快速换把,演绎评弹经典旋律,将全曲情绪推至顶峰。

(一)二胡旋律中的评弹音乐元素

1.模仿过门

过门音乐在苏州评弹中占重要地位。在《桃花坞》中,二胡的主旋律部分主要从两个维度对苏州评弹的过门进行模仿:一是过门乐句的调式基础音;二是过门乐句的节奏型。作曲家不仅采用了特定流派的过门音乐,如陈派、沈派等,还总结了不同流派过门音乐的共同点,进行模仿和学习。以陈氏评弹《林冲踏雪》(谱例1)为例,过门多次重复同样的音型,且钟爱使用附点节奏、休止符、前八后十六、前十六后八等基础的节奏音型。[1]这样的过门在《桃花坞》第100小节(谱例2)中得到重点体现。该段节奏多变,使用同音型反复,大量附点音符的使用以及连续的四个十六分音符充分体现了评弹音乐十足的动态感,演绎了二胡旋律部分节奏所模仿的评弹过门音乐程式化节奏,这样带有浓重评弹韵味的音乐使人印象深刻,具有层次丰富的听觉效果。

2.模仿拖腔

拖腔是演唱者增强自身唱腔音乐表现力的一种演唱方法,常以延长句尾字眼音时值来进一步抒发情绪。李渊清在《桃花坞》的创作中,广泛借鉴了苏州评弹艺人演唱时常采用的拖腔元素,多次运用连续的切分,并加以多次八度跳音为主的相同旋律和节奏型。以96-97小节(谱例3)为例,乐句在mi音的基础上多次进行切分,运用八度跃进,更好地展现了拖腔效果,突出了特色。旋律由强到弱,再次突出了主题旋律,让人回味无穷。特别是在第100小节(谱例4)中,二胡旋律通过八分音符使升fa的音得到延长,更好地展现了拖腔效果,利用人声和二胡音色的相似性,在模仿拖腔时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展现了苏州评弹的独特韵味。[2]

谱例3

谱例4

(二)钢琴旋律中的评弹音乐元素

1.模仿唱腔

《桃花坞》中不仅二胡旋律借鉴了评弹过门音乐,钢琴声部也同样运用了评弹音乐元素。乐曲中钢琴重点模仿了评弹音乐中的唱腔部分,把设计加在过门中。基本音也主要运用了调式主和弦中的分解音,以附点节奏为主,也有前八后十六、前十六后八等变化丰富的节奏音型,这些都借鉴了评弹音乐元素。钢琴的旋律在该曲的旋律发展中虽不作为主线发展,但在该曲中展现的评弹音乐风格特别明显。作品中的引子(谱例5)、乐曲的过门(谱例6)等都用了相同的节奏型和旋律线条。每一次过门,都用主和弦的音作为基本音,并且大多使用与评弹过门中节奏音型相同的附点节奏和十六分音符节奏。作曲家将和弦外音创新地加入过门中,使该曲伴奏具有独特的“中国味道”,巧妙地体现了评弹音乐的特征。

谱例5

谱例6

在运用相同的基本音以及过门节奏中,作曲家还从苏州评弹中借鉴了其他元素,如过门尾音、过门片段的小节数等。评弹的过门部分常在唱词之间交替出现,避免演唱过于单一乏味,同时也帮助作曲家更好地描绘《桃花坞》的氛围和画面。

苏州评弹的伴奏部分更为重要。在苏州评弹中,三弦和琵琶都是表现力强、律动感强、音色有明显颗粒性、音域宽广的江南地区常用传统弹拨乐器,它们为评弹表演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在作品《桃花坞》中,钢琴作为双手演奏乐器,将低音声部和旋律声部通过左右手的巧妙配合进行完美演奏,其形式与三弦弹奏较低声部或旋律基本音、琵琶对三弦的旋律部分进行扩充变奏以及加花的表演形式十分一致。钢琴还能够大量使用五度音程为评弹音乐的低音声部做铺垫,很大程度上增添了音响的饱满程度,增强了乐曲的画面感和空间感。

2.模拟弹拨乐

琵琶和三弦都是有着优秀历史文化的传统弹拨乐器,独特的颗粒感与深沉的历史底蕴使其在各种音乐形式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这两种乐器音质清晰、颗粒感分明,不仅为评弹音乐带来了丰富的层次,同时也赋予了它们自身独特的音乐魅力和生命力。多样的演奏技法也为评弹音乐创造了广泛的艺术空间,为演奏者提供了丰富的表现机会。

钢琴为了在《桃花坞》中能更好地达到琵琶和三弦在弹奏时展现的颗粒感,不断运用跳音来模仿传统弹拨乐器中音符的短促发音,从而在旋律和音色上实现颗粒感的效果。这种细致入微的处理方式,不仅能够凸显评弹音乐的独特魅力,也让钢琴与二胡形成和谐的互补。这种跨文化的融合不仅为听众带来了新颖的听觉体验,也展现了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丰富了音乐的内涵。

二、《桃花坞》中评弹元素的演奏技巧

(一)评弹之律动

律动感是苏州评弹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在《桃花坞》中,作者多次使用不同类型的节奏,在弹奏的速度方面更是运用了慢板与快板相结合的设计,大量变速设计使曲子结构丰富、层次鲜明。在拍子的运用上,作者并未采用规整的拍子,而是大量运用了3/4、4/4、9/4拍和散拍子的拍号,这些拍子又以变换拍子的方式进行,而拍子在拍感上也使用了奇偶对比的方式。在节奏上,各种节奏变化丰富,有松有紧,层次丰富。

乐曲100小节的二胡大段独奏部分体现了这些节奏型(谱例2),乐曲的53-55小节、139-141小节和结尾部分的188-190小节也充分地将这些节奏带入(谱例7)。二胡的跳音与钢琴的顿音相呼应,带给人听觉上的新鲜感,很好地增强了二胡演绎时的律动感,使人耳目一新。

谱例7

在演奏《桃花坞》时,二胡演奏者应演绎出苏州评弹的律动感,为乐曲增添丰富的音乐色彩,使听众仿佛沉浸其中。演奏者可以采用三种方法提高二胡演奏时的律动感。其一,通过对弦产生压力和拉弦速度的调整,实现音乐节奏的强弱对比,以及加强练习弓头重音和压揉技巧以达到对弓的精准运用。其二,灵活运用不同的拍子和节奏型,演绎出节奏的轻重缓急。其三,确保旋律的连贯性和流畅性,使音乐更具吸引力。除了技巧方面的练习,演奏者还应深入理解乐曲的情感特点,用个人情感和体验来演绎律动,使音乐更加感动人心。

(二)评弹之装饰

1.清脆灵活的颤音

颤音是指演奏者在运弓时,一指按弦另一指按在琴弦上,相邻的二指在弦上富有弹性的一起一落,得出一种连续交替出现的特殊音响效果。[3]在演奏苏州评弹风格的曲目时,颤音的乐句需要运用快速、灵巧的技巧,施以较强的打音力度,以更好地展现苏州评弹的风格特点。

颤音产生的音色具有很强的颗粒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模仿琵琶清脆的音色效果。因此,演奏者在进行这些乐句的演奏时,需要针对手指进行独立性的训练,以确保打音时不影响主音手指对琴弦的按压。在颤音中,每一次的击打音都应清晰、干净、果断,并且具有明显的规律性,避免演奏时杂乱无章地击打琴弦。

为了提高击打音的节奏规律性,演奏者可以进行专门训练。一种常用的练习方式是在一弓内演绎四次击打音,稳定节奏后逐渐增加击打音的数量,通过训练满足颤音演奏的要求。这样的训练可以帮助演奏者掌握颤音的技巧,在演奏《桃花坞》中的苏州评弹元素时能够更好地展现作品独特的风味和魅力。

2.短促鲜明的波音

波音比颤音时值更短,同样包含击打音的装饰音。在作品的过渡段,也就是全曲第99小节的自由部分(谱例8),作者采用了大量与被装饰音相差二度的上波音,这种手法使得波音为同一音符赋予了多样化的音响特性。这不仅有助于减少二胡演奏中单音的不稳定性,而且能有效丰富旋律的表达,从而提升乐曲的层次感和鲜明度。同时,作者通过使用波音引出评弹风格特质更为明显的下一乐段。

短促的波音可以很好地模仿三弦较短的滚奏乐句以及琵琶演奏中的半轮手法,深化评弹的艺术效果。在进行波音的练习时,可以参考颤音的训练方法。要注意的是,波音与颤音的区别在于波音的时值更为短促,因此在练习波音时,演奏者必须精确把握每一个音符的时值,确保节奏具有连贯性和准确性。这不仅要求演奏者具备高度的手指独立性和灵活性,还要求他们具备出色的节奏感和对音符时值的敏感度。

谱例8

3.丝滑细腻的倚音

倚音在二胡演奏中通常是指在主音演奏前以较快速度击打琴弦而产生的装饰音。在《桃花坞》中,倚音不仅贯穿了二胡的主旋律,还出现在钢琴的伴奏声部。为了实现近似滑音的效果,演奏者需要将倚音与主音保持二度或三度的音程差。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需要控制左手的力度,使滑音流畅、灵活,确保过程中无卡顿。这种技巧性的滑音演奏需要基于对江南曲风的深入聆听和反复练习,从而准确捕捉苏州评弹的风格特点。左手的滑音应当快速而精确,使音乐流畅细腻,能够让听众体验到“吴侬软语”的柔和特质。此外,演奏者还需处于轻松愉悦的情感状态中,这有助于更好地展现源自江南地区的苏州评弹的婉转和细腻。

三、结 语

《桃花坞》成功融合了评弹音乐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并对传统曲艺苏州评弹进行以传承为基础的创新,展现了作曲家李渊清的卓越才华和音乐造诣。《桃花坞》的创作与推广不仅响应了我国对传统民间音乐传承的政策,而且成功地用新的艺术形式推广了传统音乐,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的追求。当代作曲家应在传承中创新,创新中传播,创作出更具有“中国味道”的作品;演奏者也应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演绎出中国作品中的“中国味道”。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 余子璇.苏州评弹的音乐元素在琵琶中的运用[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21:2.

[2] 李巧珑.闵惠芬与二胡“声腔化”艺术[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7:19.

[3] 姚建伟.浅议近代二胡演奏技巧的创新[J].艺术科技,2014,27(1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