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文化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融合与实践

作者: 张春梅

摘 要:《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之作。利用《红楼梦》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开展传统文化与阅读教学融合策略的实践,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使阅读教学与文化传承有机结合。本文旨在引导学生聚焦阅读方法、文化元素探究、传统文化体验等多维度实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掌握传统文化与经典名著融合的策略方法,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关键词:文化元素;传统文化;核心素养;阅读指导;文化体验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名著中的“百科全书”,它以细腻的笔触、宏大的叙事、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示了精彩的生活画卷。书中大量的诗词作品,展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各种礼仪仪式,体现了传统礼教的森严;丰富多样的美食,反映了当时的饮食风尚;布局装饰各异的屋舍楼阁,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凡作品涉及的诗词、礼仪、服饰、建筑、医学、饮食等文化知识都值得我们品味、鉴赏。可以说,读懂了《红楼梦》里的文化,也就读懂了中国大多数传统文化。因此,笔者选择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为例,探索将传统文化融入经典名著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加深学生对经典名著的理解,丰富阅读教学内涵,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及传承意识。

选择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作为探究传统文化与阅读教学融合的切入点,不仅仅在于《红楼梦》本身的巨大文化价值,也在于时代的需要。近些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媒体日益发达,在碎片化阅读越来越普遍的情况下,很多人难以静下心来认真读完一整本书,尤其对于学习任务繁重的中学生来说,认真读完一整本古典名著更是困难。基于不少学生对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兴趣不大的现实,系统深入地开展《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实践活动,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同时也能更好地引导学生重新认识经典名著,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一、精心组织阅读,注重方法过程指导

(一)阅读版本指导

版本指导有利于学生选择合适的书籍,使他们对书籍具有初步的鉴别能力。为此,我们明确以浅易文言文完整版本为课题阅读版本。

(二)阅读计划指导

开展文化探究活动,首先要带领学生完整地读完《红楼梦》,使学生对《红楼梦》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等有准确、清晰的了解。阅读形式可以采取学生校内集体阅读与课外自主阅读相结合的方式。校内集体阅读,是指在每周四校本课上组织学生阅读《红楼梦》,同时进行阅读指导和心得交流。每节课前学生互相检查“打卡”情况,了解小组成员的阅读进度。该阅读进度是在总体阅读开始之前规划好的:《红楼梦》全书共120回,阅读时间为两学期,除去考试、节假日以外,约35周,每周大概平均阅读4回;第一次阅读课上即按回目统一标注阅读时间,细化阅读内容,做到任务明确。每节课用前5至10分钟进行阅读分享,然后按计划安静读书。课外自主阅读,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对未完成阅读计划的内容或自己比较喜欢的内容进行阅读,为下一次阅读和交流分享做好准备。

(三)阅读方法指导

阅读不是机械地解释字词、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最要紧的是多比较、多归纳、多体会。因此,系统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是非常必要的,具体做法如下:

1.略读和精读相结合

用略读培养阅读速度,用精读训练理解能力。比如前五回中,精读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内容,要求按演说内容梳理出贾府人物关系图并展示交流,以对全书有一个整体认识。

2.专注阅读,学习做批注

不动笔墨不读书,注意力高度集中,做到眼到、脑到、心到、手到;在速读的同时要思考、理解,随时在书上写下心得感受。

3.交流提升

思想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提升。为保证阅读质量,我们不仅细化阅读计划,而且每月安排一次心得交流。在交流中,学生就自己的批注和阅读心得进行分享,鼓励个性化的解读,这样不仅丰富了阅读形式,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兴趣。

二、深入解读文本,挖掘传统文化内涵

(一)解读文本,挖掘内涵

《红楼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之作,阅读它不能止于知道故事情节,更应该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挖掘传统文化内涵。例如在第一回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灵石的来历以及“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这些地名进行探究,使学生理解大荒、无稽是在寓意时间的不可考证,青埂谐音“情根”,寓意贾宝玉情根深种;还要讲解用谐音法为王熙凤(枉是凤)、四春姐妹(元、迎、探、惜,连起来谐音“原应叹息”)等起名的目的,诗词法为袭人、鸳鸯等取名的隐义,从而使学生理解《红楼梦》中的命名艺术。再如,对《红楼梦》中枫露茶、茄鲞、胭脂肉脯等180余种做工极其精细的美食进行展示,引导学生对贾府饮食文化的探究;通过对王熙凤、贾探春、薛宝钗等管理贾府方法的探究,引导学生对《红楼梦》管理文化的研究等。在阅读《红楼梦》时,类似的情况不一而足,学生在探究中对《红楼梦》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小说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有了直观的感受。

(二)专题研究,撰写论文

《红楼梦》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它丰富而深刻的文化性和艺术性。因此,有了前期完整的阅读和初步的探究分析,我们开始组织学生以专题研究的形式对《红楼梦》进行系统的、更为深入的研究。

一是课堂研究讨论。利用每周一节的校本课,组织学生分别从人物形象、情节设计、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诗词文化等方面进行课堂讨论,同时组建了“《红楼梦》阅读”QQ群,开展课后交流分享。在交流分享中,老师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点拨。随着讨论内容不断展开,主题不断深入,学生们或针锋相对、各抒己见,或托腮沉思、眉头紧锁,或谈笑风生、侃侃而谈,生动展示了思维的力量。

二是分组撰写论文。经过近一个月的讨论研究,最终确定了9个研究课题:《红楼梦》研究之美食文化探究、《红楼梦》研究之服饰与性格探究、《红楼梦》研究之诗词欣赏、《红楼梦》研究之谜语探究、《红楼梦》研究之命名艺术探究、《红楼梦》研究之说话艺术探究、《红楼梦》研究之审美品位探究、《红楼梦》研究之人际交往艺术探究、《红楼梦》研究之管理艺术探究。在老师的组织下,学生自主组成《红楼梦》课题探究小组,每名指导教师负责2至3个小组的论文撰写辅导。在这一阶段,指导教师以论文写作为抓手,从论文提纲的修改到资料内容的选择,从论据的搜集到逻辑思路的整理,对学生进行一一辅导。经过小组同学的深入探讨以及老师们一遍遍耐心细致的指导,学生论文基本成形。形成完整论文后,老师们又对学生论文进行形式上的规范性指导,从内容概要到关键词,再到正文,整个环节下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写作能力又是一次大提升。紧张饱满、富于挑战的研究学习,使学生乐在其中,并且非常享受语言与思想相互激荡、撞击、融合、统一的过程。

三、开展多元活动,体验传统文化魅力

(一)体验文化,“阅”享未来

鉴于学生对开展《红楼梦》专题研究和撰写论文的畏难情绪,以及写作内容不确定、结构安排不合理、资料搜集不全面等诸多问题,我们决定通过情景演绎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树立学生的信心。为此,我们仿照《红楼梦》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 暖香坞雅制春灯谜》的情景,专门设计了一次以“梅香绕红楼 联诗品佳肴”为主题的火锅联谊活动。活动前,老师们精心准备了食材,在黑板上绘制了梅花图案,书写了《红楼梦》相关诗词,将桌凳摆放成长条形,学生们围绕在桌边,边吃边说,不时以飞花令的形式联诗吟诵。在融洽愉悦的氛围中,学生们聆听老师的指点,点燃了对经典名著、传统文化的热情。除此之外,我们还邀请动漫社团创作了金陵十二钗的动漫头像并进行展览,邀请音乐社团编排了中国风十足的《红楼梦》歌曲表演,邀请cosplay社团进行金陵十二钗服装秀和情境表演。这些活动让参与者亲身体验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的魅力,激发了他们探究《红楼梦》的热情和信心。

(二)举办论坛,彰显自我

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我们仍然是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为给学生创造一个展示的平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突出传统文化的引领辐射作用,师生携手组织了“《红楼梦》大论坛”活动。为保证论坛效果,组织了数次彩排,从演讲内容、演讲用时、主持词的修改、演讲礼仪的学习,包括规范演讲表情动作、PPT细节美化调整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详细的指导。在学校报告厅,演讲的学生身着正装,从容镇定,侃侃而谈,台下的观众(包括学校领导、老师和部分学生家长)时而叹服,时而又因演讲学生独到的见解而发出欢快的笑声,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在演讲的间隙,穿插以音乐社团的国风歌曲表演、cosplay社团的《红楼梦》服装秀和情景演绎……活动现场掌声雷鸣,气氛热烈浓厚。相信这场融学术、艺术、科技为一体的盛会,必将成为亲历者终生的回忆,也会激励更多的师生加入经典名著的阅读探究活动中去,助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三)接轨时代,创新文化

热爱经典,就要让经典接地气,让经典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就要赋予经典鲜活的生命力。为了巩固阅读效果,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结合社会热点,组织了“我是红楼出题人”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成出题组。要求题目以本月阅读的章节为主,填空题、选择题、问答题都可,形式不限。题目出好后老师进行审阅和修改,再发放给学生进行检测。例如以“你会说话吗?”为主题,让学生结合王熙凤的语言描写,联系生活谈谈说话的艺术。学生们积极思考,畅所欲言。有学生列举第三回中王熙凤赞美林黛玉的句子“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认为王熙凤这一番称赞既高度赞美了林黛玉,又赞美了贾母,同时又把三春摆在恰当的位置上,不至于扬此失彼,表明她深谙说话的艺术和人际关系的精髓,体现了高超的情商。再如第六回中,刘姥姥进大观园求助时,王熙凤的一番说辞更是展现了她卓越不凡的说话水平和处事能力,也为后文刘姥姥救巧姐埋下伏笔。联系现实生活,学生们认为一个人会不会说话在人与人的相处中是极其重要的,良好的说话技巧和人际关系,可使工作成功率与个人幸福率提升达85%以上。所以我们必须学会说话,学习为人处世的方法,懂得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学会换位思考,不断加强学习、提高修养和表达能力,说出的话才能有水准、切中要害,才能让别人入脑入心。这样一来,就拉近了传统经典与当代生活的距离,消减了学生对传统经典敬而远之的畏难情绪。

除此之外,我们还动员家长参与亲子共读。一位家长说:“坚持亲子阅读,能使孩子视野远大。陪伴孩子爱上阅读,孩子才能自得其乐。感谢学校搭建了平台,给家长和孩子带来愉悦的享受和情感的交流。”还有家长说:“亲子共读《红楼梦》的活动帮助我们家营造了‘书香家庭’的氛围,在亲子交流中让读书变得更加有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红楼梦》,由于人生阅历的不同,学生和家长对《红楼梦》会有不同角度的理解。鼓励亲子共读,让学生和家长在互动式阅读中深度理解《红楼梦》,也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和普及。

四、结 语

经典不语流传千载,文化无声光耀万古。当经典名著与优秀传统文化相遇,那必将是一场文化的盛宴;当经典名著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它一定会赋予经典和文化新的活力。“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经过近两年的传统文化与《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融合策略的探究,我们共收获师生论文14篇、教师专题设计等书面材料20余项,还形成了一套传统文化与《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融合策略研究的完整资料,为阅读教学的开展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探索出了一条实践之路,为文化传播贡献了绵薄之力。

(西安市第十中学)

参考文献

[1] 张然.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整本书深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23.

[2] 张珺.借阅读推广 续传统文化[J].文化产业,2024(9):91-93.

[3] 黄珍香.探讨语文阅读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的途径[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4,40(2):63-65.

[4] 唐淑琴.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策略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4):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