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创产业视角浅谈阳江风筝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 董文昕 李兆颖

从文创产业视角浅谈阳江风筝的传承与发展 0

摘 要: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国风筝文化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五大流派”,其中作为南派风筝代表的阳江风筝以工艺精湛、造型独特著称,潍坊风筝则以制作精细、色彩艳丽、品种多样闻名,两者共同展现了中国风筝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本文旨在分析阳江风筝的工艺、特征、文化内涵,结合文旅产业现状,尝试总结阳江风筝在当今传承中的问题,并从文创产品设计层面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阳江风筝;文创产业;传承发展

春季、秋季是放纸鸢的最佳时节,飘飞的风筝不仅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间情感。放风筝是中国人民最受欢迎的传统活动之一,也是备受瞩目的赛事项目。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风筝文化无形中分为“五大流派”,其中就有“南有阳江,北有潍坊”之说。阳江风筝扎根于广东沿海,在岭南文化的熏染下,逐渐发展成我国东南地区独特的传统手工技艺,至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于2006年被列入广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广东地区民俗与文化的优秀代表,阳江风筝的制作工艺、形象特征、文化内涵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如何通过创意设计结合数字技术将阳江风筝的优势充分展现,并赋能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是亟待探讨的问题。

一、阳江风筝的特点

(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阳江风筝文化底蕴深厚,起源可追溯到古时邑民自发的“重阳登高”“辟邪祈福”等习俗。明代陈震《重九偕游翠岩亭次韵》曰:“九日龙山纪胜游,流觞曾逐海云收。”《阳江志》记载:“重阳日,结伴携酒选胜登高,士人赋诗,儿童放纸鹞较高下或悬藤工具上,风激之鸣响彻云霄,北山尤盛。”[1]高飞的风筝寄托着人们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景,在时代的变迁中逐渐演变为“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拼搏向上”的风筝文化和人文精神。

(二)造型独特,与时俱进

阳江风筝是我国南派风筝的代表,充分展现了岭南民俗艺术与文化特色,是广东地区独树一帜的艺术形式。阳江风筝是对岭南地区民间风俗文化的记述与艺术呈现,寄托着民间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希冀,是阳江人民生产生活的智慧结晶。阳江风筝的形象多取材于生活,有依照动物造型制作而成的软体风筝,硬翅类风筝则多用绘画表现当地神话传说,如百鸟朝凤。近年也有以“南海一号古代丝绸之路”为题材制作的新式风筝。在时代变迁中,阳江风筝依旧充满生机,选材种类的多样也展现出阳江风筝制作工艺之复杂、技艺之精湛、形象之生动、内涵之创新。

(三)种类多样,工艺精巧

阳江风筝品种齐全,有筒子、软板、硬板、软翅、硬翅、直串、树串等样式,风筝上的彩绘也栩栩如生,形式多样。阳江风筝制作技艺极具特色,主要融入“扎、糊、绘、放”四种手工艺,尤其是“扎、放”技巧非常突出。[2]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灵芝和百足的造型。灵芝硬板风筝是受古老传说“白娘子盗取灵芝仙草”的深刻启发,巧妙地融合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工艺。在这种风筝上,一片飘逸的白云与白娘子盗取仙草、勇闯金山寺的生动场景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生动且富有诗意的画面。这一设计不仅展示了风筝制作的精湛技艺,也传递了美好的情感寓意。当风筝翱翔天际时,那只口衔灵芝、欢跃向前的小鹿尤为引人注目。这一独特设计使得灵芝硬板风筝获得了“世界十绝风筝”的美誉。百足造型中最著名的是龙头蜈蚣风筝,其腰部巧妙使用了带有草根的茎作为横担,每个腰节下方都悬挂着随风飘动的纸舌。该风筝制作灵感来源于“百足”的生物特征,运用仿生学原理,从头至尾全长可达100米。在放飞时,风筝摇头摆尾,形象逼真,仿佛一条巨龙在空中舞动。配合着高超的操纵技巧,风筝可以演绎出“龙吐珠”“戏鞭炮”“龙头吐火”等精彩动作,宛如巨龙出水,飞天遨游,给人震撼的视觉享受。[3]

(四)扎根文化,寄寓人心

阳江风筝同样受到民间信仰的影响。明代,岭南人民信奉鬼神,由此衍生出大量的神话故事,这些神话故事几百年间持续不断地为当地民俗艺术注入生命力,白蛇、梅花鹿、神仙鱼等形象均取材于神话传说,依托阳江风筝传承至今。[4]阳江风筝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脉络深受岭南民俗文化的影响,造型和图案寄寓着岭南地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俗。阳江风筝作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阳江百姓生活方式和社会风俗习惯的艺术呈现。

二、阳江风筝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传统阳江风筝制作工艺复杂,不易量产

当下阳江风筝的生产组织形式仍以小作坊为主,虽然保证了传统工艺的独特性,但产量较低,无法形成大规模的产业链。在产品数量与收益方面都注定了阳江风筝对外传播交流较为困难。这一困境的成因与阳江风筝繁琐的工艺要求紧密相关。阳江风筝普遍体积庞大,常见模仿动物形态的造型如蜈蚣、中国龙等,制作工艺繁杂,不具备丰富经验的专业匠人难以复制。这种高度专业化的制作流程固然保证了风筝独一无二的艺术价值,但在广泛传播与交流层面却存在显著的局限性,从而增加了手艺失传的风险。

(二)新型材料的使用冲击传统阳江风筝的核心价值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迭代和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阳江风筝的选材也迎来了显著变革。传统阳江风筝的制作工艺严谨而独特,要求工匠们先将细竹条在高温下烘烤,使其变形并扎紧成骨架,随后进行裱糊塑形,再经过细致的绘画和调试,直至风筝能够顺利飞翔。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为了传承和弘扬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开展了多种美育课程,引导人们使用简易材料如彩纸、木棒、玻璃等来模拟风筝的制作。然而,这种简化的尝试虽然易于操作,但难以完全复制阳江风筝复杂而精湛的工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固有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阳江风筝的魅力不仅在于其外形与飞行性能上,更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与匠心独运的技艺。

(三)宣传形式单一,降低了阳江风筝的文化影响力

阳江风筝的宣传与科普场所局限于当地的风筝放飞场地和博物馆,并且相关的博物馆等科普场所与风筝放飞场地距离较远。从这一点看,民俗行为和工艺产品被割裂开了,人们的关注点会从作为非遗的风筝转移到娱乐性的放风筝活动上,从而导致阳江风筝艺术价值的分裂,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其在大众视野中的存在感而难以出圈。在宣传方面,当地新闻媒体和文旅宣传工作者并未将阳江风筝作为本地文旅宣传的热点,宣传途径单调且范围较窄,人们对阳江风筝的独特魅力难以持续关注,降低了阳江风筝的文化影响力,这更增加了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难度。

三、阳江风筝文旅市场调研

(一)阳江地区的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近几年,文旅融合的大趋势推动了各地旅游业蓬勃发展。阳江市旅游业发展势头不仅显著推动了本市的经济繁荣,更激活了第三产业的整体活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形势仍然严峻,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创新是国家关注的重点问题。推动非遗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用创意赋能传统文化、非遗工艺产品的传承当是破冰之计。

2023年阳江市游客信息调查数据显示,阳江地区的游客主要来源于珠三角地区,其次是本地以及本省的游客,而外省游客相对较少。大部分游客认为阳江地区文旅消费水平中等偏高。同时,不成熟的基建设施和服务使得阳江地区的民俗文化符号难以展现自身魅力。

(二)阳江风筝文创产品现状

阳江风筝是南派风筝的典型代表,当地的风筝节和阳江风筝博物馆是阳江风筝的主要传播窗口,其文创产品大都以这两个地点为主要市场。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但是阳江市文化创意产业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产业发展缺少整体规划和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完整的产业链尚未形成。

阳江风筝博物馆共收藏56种形态各异的风筝,这些作品展现了岭南地区的文化精髓,是阳江地区的艺术瑰宝。馆内与阳江风筝相关的文创产品以平面化的小物件为主,多为影印明信片、卡贴、冰箱贴等,产品局限于纹样与符号提取,忽略了风筝本身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其中也出售收藏用的特色风筝,价格较高且不便于携带,外地游客的销售市场较小。设计缺乏创新点,符号单调,既无法激发游客的购买欲,又无法展现当地民俗文化的特色。

四、阳江风筝品牌结合岭南文化的再设计方案

(一)创新融合同地域文化元素

岭南地区发展出了多种多样的民俗文化,如粤剧、岭南画派、广绣等。如今地域隔阂的影响逐渐缩小,小众的民俗文化自然也可以依附大众热点民俗从而帮助自身进行传承与交流。在文创产品设计方面,设计者可以抽取粤剧、广绣等文化元素符号,进行部分再设计与部分图形化处理,从而丰富阳江风筝的艺术形象。反之也可将阳江风筝的历史与艺术符号结合其他非遗产品或民俗文化,打造具有浓郁岭南艺术风格的新式阳江风筝。

(二)深入挖掘阳江风筝的独特性

阳江风筝独具岭南特色,在产品设计中,我们需要强调阳江风筝区别于其他地区风筝的独特之处,打造当地品牌的限定产品。例如结合先进的制造技术,使用纸张、可塑黏土等材料,制作立体拼图、可动玩偶等产品,用户在组装过程中能够了解阳江风筝的制作工艺流程,同时增加了趣味性。

(三)使用数字技术赋能展馆设计

随着数字技术不断优化,合理利用数字艺术媒介成为当下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一大潮流。一方面,数字媒体具备强大的传播效应,能够极大提升对外宣传的效果;另一方面,先进的数字技术已经可以支持开发数字博物馆、数字藏品、互动展厅等,它们既是打破宣传限制壁垒的利器,又是崭新的发展机会。非遗产业的传承与发展应当积极利用先进技术,在时代变迁中不断进步。

五、结 语

阳江风筝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生动的艺术形象,成为中国风筝文化的重要代表。在当下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阳江风筝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然而科技进步为艺术家开辟了传统工艺创新发展的新大陆,崭新的创作媒介和材料源源不断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因此,如何结合现代科技和创意设计,在保持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民俗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积极有效地推动阳江风筝传承与传播交流,助力广东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云南大学昌新国际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以诚.阳江志:第二册[M].广州:广州留香斋,1925.

[2] 张万星.“阳江风筝”考[J].岭南文史,2006(2):54-57.

[3] 吴祥熙.岭南文化结合阳江风筝的再设计[J].艺术大观,2021(4):71-72.

[4] 同[3].